社會生態學理論下 家庭體育模式簡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家庭體育模式是家庭體育開展的規律性結構,社會生態學理論主張從人類社會的生態文化環境出發,理解家庭體育活動中人的心理與行為。如微觀環境下家庭體育模式構成要素主要為家庭結構類型、父母教養方式、體育活動的內容及頻率;中觀系統下簡要分析了家庭居住環境的作用,外部系統主要以家庭經濟地位為主要要素;宏觀系統背景下,社會發展這個重要因素使得家庭體育活動的目的日趨多元,家庭體育模式逐漸豐富。
關鍵詞:社會生態學理論;家庭體育模式;家校結合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9)05-0025-02
家庭體育模式是指家庭體育開展的規律性結構,它由若干不同要素構成,并且這些要素濃縮了家庭體育形成的本質特征,是認識家庭體育的基礎[1]。家庭體育從宏觀角度上理解,是人類社會行為的一種表現形式。社會生態學理論認為人類行為是個體內在因素與外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主張從人類社會的生態文化環境出發,理解家庭體育活動中人的心理與行為。其中,尤·布朗芬布倫納(U·Bronfenbrenner)于1979年提出的個體發展模型是主要的理論模型之一。
布朗芬布倫納認為,個體發展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環境是一組類似俄羅斯套娃的嵌套結構。個體就嵌套在這個相互影響的一系列環境系統之中,并且與這些系統相互作用,個體發展也受其影響。該模型將人生活于其中并與之相互作用的不斷變化的環境稱為行為系統,并將這一系統按照與個體發展相互作用的程度從內到外分為了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外部系統和宏觀系統四個層次。可依照該理論模型將家庭體育活動置于環境系統中進行考察,分析家庭體育模式在不同層次環境下的構成要素。
一、從微觀系統解析家庭體育模式構成要素
首先,個體發展模型的最里層是微觀系統,它是指包括個體在內的個體直接面對與互動的環境,如家庭、學校等。個體將在微觀系統中形成特定的行為內容與方式、行為角色和人際關系模式。家庭微環境又可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剖析,以下選取較重要的因素進行分析。
最基礎的靜態因素就是家庭結構類型。所謂家庭結構,是通過家庭的人口數、夫妻對數、代際層次等表現出來的一種形式。家庭結構的類型多樣,如核心家庭,即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即由父母和一對已婚夫妻組成,或者父母和一對已婚夫妻及其子女組成,或者父母與一對已婚夫妻及其未婚兄弟姐妹組成,且中間無斷代的家庭;聯合家庭,即父母和兩對或兩對以上已婚子女組成的家庭,或是兄弟姐妹婚后不分家的家庭;還有變異家庭、丁克家庭等。
不同家庭結構下人們的體育鍛煉特征不同。有研究對我國“泛長三角”區域五座城市的七種家庭類型在體育鍛煉頻次、時間、人際環境、空間環境以及體育項目等方面,所表現出的體育鍛煉特征進行了統計分析[2]。這七種家庭結構類型分別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單親家庭、單身家庭、未育家庭、空巢家庭和隔代家庭。
該研究發現,從鍛煉時間和頻次來看,每次參與體育鍛煉時間最長的是單身、未育和主干家庭,其次是核心、空巢家庭,最短的是單親和隔代家庭。而每周鍛煉頻次最多的是空巢家庭,其次是單身、核心、主干和單親家庭,最少的是隔代家庭。
不同家庭類型在選擇體育鍛煉的空間和人際環境方面有差異。單身和未育兩種家庭傾向于收費型體育場所;核心、主干、單親、空巢和隔代家庭選擇鍛煉場所傾向于經濟實惠,以公園廣場、自家小區和免費公共場所為主。羽毛球、乒乓球以及跑步是核心家庭、單親家庭和隔代家庭選擇度較高的鍛煉項目。
除了家庭結構類型以外,父母教養方式也是影響家庭體育模式的重要因素。父母教養方式主要可分為權威型、放任型、專制型、民主型等四種風格。目前關于教養方式與體育活動行為的研究有限。已有研究表明,體育鍛煉活動家庭支持性環境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有促進作用,表現在支持性環境下學生的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韌性均優于家庭不支持環境下的學生[3]。馬自芳等人(2018)對太原市8所小學的四、五年級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父母教養方式和兒童氣質對運動傷害的發生均存在一定的影響,父母避免采用拒絕、否認和懲罰、嚴厲的教養方式,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兒童運動傷害的發生率及其嚴重程度[4]。
除了這些靜態的因素外,家庭活動頻率和活動內容等動態因素也是家庭體育模式在微環境層面的組成要素。杉原隆等(2004)以日本4~6歲幼兒為對象,評估發現,家人從事跑跳式運動游戲頻率較高的幼兒,運動能力表現較優[5]?;顒觾热莘矫?,有研究者對南昌市各級幼兒園兒童和其家長進行了調查,發現學齡前兒童經常參加的家庭體育活動主要由游戲、騎自行車、跑步、散步、游泳等項目組成。
二、從中觀系統解析家庭體育模式構成要素
第二個環境層次是中觀系統,指的是各微觀系統之間的聯系或相互關系。如家庭和學校之間、家庭和社區之間存在相互關系,這些聯系可體現在家庭居住環境中。家庭體育活動情況會受到居住環境的體育設施情況影響,家庭成員的活動特點也會影響孩子在學校的活動特點。
家庭居住環境由家庭及家庭周邊的體育器材及設施情況、手足及玩伴情況、出生順序等因素組成。家庭及周邊的體育器材可分為球類器材、小型健身器材、大型健身器材、戶外場地、戶外健身器材、力量練習類器材[6]。研究發現,家有住透天井、家庭附近有安全運動游戲場所和家庭的運動器材數較多的幼兒,運動能力表現較優。手足多數、出生排行老大、同齡玩伴越多和父母親較期待將來能成為運動選手等的幼兒,其運動能力表現較優[5]。
此外,出生順序也會影響兒童的體育運動水平。國外研究者認為頭胎出生的兒童,由于更可能受到過度保護,較不愿意參加冒險運動,較少參加美式足球、橄欖球和足球等接觸性運動[7]。 三、從外部系統解析家庭體育模式構成要素
第三個環境層次是外部系統,指的是那些個體并未直接參與但對他們的發展產生影響的系統,如家庭經濟地位等。
李驍天和邢曉燕(2014)利用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2008年對中國城市社區居民的體育鍛煉行為進行了實證研究。通過數據分析發現,社會階層和家庭月支出均能正向預測體育鍛煉行為發生率;個人周工作時間短、個人學歷高、年收入高的家庭體育鍛煉行為發生率高[8]。
還有研究發現家庭經濟水平是影響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父親比母親對大學生的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的影響要大。此外,家庭經濟水平的差異會使體育消費投入發生變化。家庭經濟水平較高的子女多選擇網球、健美操等消費較高的項目。鍛煉地點也多選擇在網球館、健身房等消費性場所[9]。而家庭經濟水平較低的子女,則會選擇跑步、排球等在操場上進行的項目。
四、從宏觀系統解析家庭體育模式構成要素
最外部的環境系統是宏觀系統,指的是存在于以上三個系統中的文化、亞文化和社會環境。這個系統實際上是一個廣闊的意識形態,它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家庭體育模式的形成。
社會變遷已經使體育從以生存為目的的自然需要發展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例如,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背景下,家庭體育鍛煉的需求多元化,以推進家庭關系和諧發展、娛樂休閑和實現家庭成員身心健康發展,強化家庭教育效果等為目的的家庭體育活動越來越豐富,逐漸涌現出休閑型、發展型和綜合型等多種家庭體育模式。
綜上所述,家庭體育模式的構成要素可從微觀系統到宏觀系統進行剖析,以上通過文獻分析找出了每個環境層次中較有代表性的因素進行了簡要分析(圖1),后續研究將進一步挖掘和完善構成要素。
參考文獻:
[1]鄭祥榮.城市家庭體育模式及其形成機制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
[2]沈建文.城市不同家庭類型體育鍛煉特征分析——基于“7種家庭類型”的實證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2,33(02):70-74.
[3]董彥會,楊招庚,王西婕,等.體育鍛煉家庭支持性環境對中小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18,39(09):1297-1300.
[4]馬自芳,唐穎,胡瑞杰,等.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運動傷害的影響:兒童氣質的中介作用[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8,22(09):889-892.
[5]宋珩.家庭環境對4~6歲兒童動作技能發展的影響[D].上海師范大學,2018.
[6]陽家鵬,向春玉,徐佶.家庭體育環境影響青少年鍛煉行為的模型及執行路徑:整合理論視角[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03):118-123.
[7]黃金柱.體育社會心理學[M].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85.
[8]李驍天,邢曉燕.社會分層視角下中國城市社區居民體育鍛煉行為分析——基于CGSS數據的實證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09):17-25.
[9]陳寶玲,盧元鎮.家庭對大學生體育意識與行為的影響[J].體育文化導刊,2008(01):100-1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29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