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核心素養下運動能力 和體育展示與比賽的關系及教學反思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為導向的體育教學中,體育展示比賽作為發展運動能力的重要表現形式,對核心素養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實際的教學中該如何通過體育展示比賽來發展運動能力,進而作用于核心素養的發展呢?本文以厘清二者的關系為前提,提出了在教學中展示比賽應該注意的六個問題,以此來促進核心素養的有效發展。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運動能力;展示比賽;關系;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9)05-0017-02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2017年版)》]明確提出了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三個具體方面,即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離不開運動能力的發展、健康行為的養成和體育品德的形成。而針對運動能力的發展,明確提出了體能狀況、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體育展示與比賽三種表現形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該如何運用體育展示比賽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以便更好地落實體育學科素養呢?筆者認為厘清二者的關系,將有利于指導教學實踐,使學科核心素養真正落到實處。
一、運動能力和體育展示與比賽的關系
《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運動能力的定義為:“運動能力是體能、技戰術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體活動中的綜合表現,是人類身體活動的基礎”[1]。結合運動能力的三種表現形式,我們不難理解,運動能力具有體能、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展示比賽等表現形式,因表現形式不同,致使體育展示比賽對運動能力的影響有別于其他兩種表現形式。
1.體育展示與比賽是運動能力發展的“催化劑”
體育展示比賽是運動能力具體的表現形式,而展示比賽要以一定的體能、運動認知與技戰術為基礎,如田徑、球類、體操、武術等展示比賽,均是以體能、運動認知與相關技戰術為前提,脫離了體能、運動認知與技戰術的體育展示是無源之水,可以說體能、運動認知與技戰術為運動能力的發展起到基礎性作用,而體育展示比賽就是體能、運動認知與技戰術在運動能力方面的具體表現,它是體能、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的集中呈現,同時在展示比賽中伴隨著對體能、技戰術的加深理解和運用,拓寬了運動能力的發展路徑,起到加速運動能力提升的作用,如同運動能力的“催化劑”,是運動能力發展的重要載體。
2.體育展示與比賽是運動能力發展的“試金石”
在體育展示比賽中,體能能否跟上,展現出的技能是否正確,比賽中戰術的運用是否合理等,均能有效地判斷出運動能力的發展水平,從而更好地指導運動能力的發展。如:武術健身長拳套路的展示中,如果身體姿勢舒展到位、閃展靈活、節奏分明,可以檢驗出良好的體能狀態,說明掌握了技術水平,反之,說明體能、技能一項或同時不足。比如在進行籃球比賽時,通過隊員間的跑動、傳接球投籃動作和戰術的運用,能很好地反映他們的運動能力。體育展示比賽是檢驗運動能力的“試金石”,是檢驗運動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
3.體育展示與比賽是運動能力發展的“融合劑”
《課程標準(2017年版)》認為運動能力是健康行為、體育品德形成的基礎。其背后的實質是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形成,都必須以運動能力中體能、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為基礎,通過體育展示比賽找到成功的體驗,展現出一定的運動興趣,并能在創設的各種比賽中學會情緒調控,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以此促進健康行為的形成。同時為比賽中的自尊自信、勇敢頑強、積極進取等體育精神,遵守規則、誠信自律、公平正義等體育道德,文明禮貌、互相尊重、團隊合作等體育品格的形成,提供了形成和發展的載體,便于體育品德的形成,因此體育展示比賽對運動能力的影響,間接作用在核心素養其他的兩個方面,為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融合到一起,共同發展完善起到了“融合劑”的作用。
4.運動能力和體育展示與比賽互為促進
體育展示比賽的時間、內容、強度、影響等均受到體能、運動認知與技戰術的限制,無論是體能不足,還是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不夠等這些運動能力欠缺,都會使正常的體育展示比賽無法進行。如雙杠動作的學習對手臂力量要求比較高,手臂力量不足就無法完成雙杠上諸如肩倒立等;籃球比賽中所需的運、傳、投的基本技術掌握不好,就無法開展正常的籃球比賽等等。反之,足夠的體能和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將有助于體育展示比賽的正常進行。因此,運動能力的發展又反過來作用于體育展示比賽。
二、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體育展示與比賽的反思
厘清運動能力和體育展示比賽的關系,可以更好地指導體育教學,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和反思,筆者總結了核心素養下的體育教學應該注意的六點看法,試與廣大同仁探討,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1.符合心理發展規律
要以心理學理論為依據,運用行為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建構心理學等原理為指導,創建合理高效的體育展示比賽,使之符合學生的心理成長規律。如根據行為心理學家華生的刺激—反應理論,改變展示比賽的形式,會有利于改變展示比賽時學生的狀態;認知心理學家苛勒的“頓悟說”認為,恰當的改變環境,會使展示效果得以提升;建構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按每個學生的差異制定更合理的學習內容,將為展示比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等。
2.尊重個體差異
學生的個體存在很大差異,在體育展示比賽中,用同樣的標準要求全體學生顯然是不公平的,也會挫傷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學生的基礎,提出不同的展示比賽要求,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同伴的幫助,能夠取得一定的進步,使“餓的學生吃飽,飽的學生吃好”,從而讓學生有快樂的體驗,樹立參與體育活動的信心和積極性,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從而為核心素養的形成打下基礎。如在投擲比遠的展示中,應根據學生的原有水平設置不同的投擲遠度標準,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通過一定的學習后,均能達到預期的目標,讓學生自己跟自己比,以此激發學生展示比賽的興趣和熱情;在籃球的對抗比賽中,可以通過增加、減少一方隊員的人數,達到對抗兩隊的實際水平相當,以便使比賽相對公平,讓學生有成功的體驗,在快樂中不斷高效地提升運動能力。 3.關注展示與比賽時機
傳統的體育展示比賽的開展,往往以運動技術掌握程度為前提,當運動技術達到一定程度后才開展體育展示比賽。如在足球的比賽中,考驗的是學生的足球綜合能力水平,往往是先進行基本的運球、傳球、停球、踢球等基本技術練習,當學生掌握了基本技術后,才組織學生進行比賽。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開展體育展示比賽的時間、次數明顯較少,很難加深對所學技術動作的理解,使學生只能理解某一項運動技術,很難懂得這項運動的全部內涵,不利于運動能力的培養,不利于核心素養的提升。應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對技術的有機聯系,一節課多學習幾個相關的技術,在學生技術初具雛形時,及時以學生現有基礎為前提,開展豐富多彩的展示比賽活動,使學生加深對技術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提升運動的興趣,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展示比賽后,學生的技術會明顯提升,對體育運動充滿向往,將更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4. 豐富展示與比賽形式
單一的展示比賽形式,往往很難持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運動能力的發展受到影響,教師應開拓思維,創設豐富的展示比賽的要求,使學生在不斷的新奇感受中,逐步提升核心素養。如排球自墊球展示時,除了排球準備姿勢的墊球方式外,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墊球姿勢、高度、部位、用球等豐富展示比賽的形式,像坐著墊、跪著墊、轉圈墊、高低交替墊球、左臂墊、右臂墊,用氣球、氣排球墊等等,不但提升了展示比賽的形式,提升了學練的積極性,而且更好地鞏固了學習內容。
5.充分喚醒學生主動性
學生對事物的好奇是不竭的動力,通過自身的探索研究出的成果在群體中得以展示和比賽,無疑是對他們莫大的鼓舞,一個個“小老師”的角色,讓學生充分發揮了主人翁的意識,能充分調動他們的興趣,提升他們的學練效果。如在學習中引導學生利用本節課的主器材創編準備活動操,學生通過分組探索研究,創編出不同的準備活動操,在展示中不但有效地達成了準備活動的目的,更激發了他們的創造能力,通過身體的高效活動,促進運動效果和能力的發展。如在蹲踞式跳遠展示時,可以引導學生開發廢舊器材制成標記物作為標記,既特色鮮明,又增強了展示比賽時的信心,提升運動項目展示比賽的效果。
6.注重展示與比賽的融合功能
體育展示比賽不僅是發展學生運動能力的一種形式,也是健康行為養成、體育品德形成的有效載體,應充分考慮到體育展示比賽對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獨特作用,不可就事論事。在體育比賽中應適時引導學生的健康行為,形成良好的體育品德,逐漸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如在對抗性的體育比賽中,不能只關注比賽的輸贏,就比賽談比賽,應充分了解比賽與發展體能、提升技戰術運用能力的關系。激烈的對抗比賽能夠促進學生對比賽規則的遵守,形成積極進取的精神、勇于擔當的品格等,對最終形成健康行為具有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2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