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三有”,讓預習成為語文有效課堂的重要準備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預習的核心要義是“預先自學”。但學生在“預先自學”時,也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落實好“三有”,即注重預習,讓學生有實踐;明確方略,讓預習有明燈;檢查成果,讓教學有起點。
[關鍵詞]語文教學;預習;有實踐;有明燈;有起點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8-0014-02
關于“預習”一詞,《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學生預先自學將要聽講的功課”,其核心要義是“預先自學”。但學生“預先自學”時,也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幫助,在此基礎上再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發現,形成自己的思想與感悟,才能實現意義的建構。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讓預習成為小學語文有效課堂的重要準備。
一、重預習,學生有實踐
在日常教學中,有的教師認為預習就是認認生字、讀讀課文,學生能做到這些就可以了;有的教師認為學生的自覺性差,即使布置了預習他們也不會按要求完成;有的教師認為預習可有可無,只要課堂上學生認真聽講就行……這些呈現出來的狀況各有不同,隱藏在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難道不是因為教師認為自己才是課堂教學的主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這充分說明,自主學習不僅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手段,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目的。因此,指導學生預習的意義不僅在于預習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作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教材編排的特點來看,當前的小學語文課本,其編寫角度也由服務于教師的“教”轉向了既方便教師的“教”,又易于學生的“學”,成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學本”。一方面,語文教材里的導學呈現出多種形式:一是在課文的文前或文中提示,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自讀自悟;二是在精讀課文的思考練習中,以學習伙伴的口吻,提出要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讀書、思考。另一方面,中高年級段課文都設計了一個能統領全篇的重點問題,為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作了明確的指引。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關系,以及引導學生自己去學、自己去發現的教學理念。
可見,無論是基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還是基于語文教材的要求,教師都應該注重預習。
二、明方略,預習有明燈
就像黑夜的海面上需要一座指航的燈塔,學生的預習也需要有一盞明燈的指引。預習指導時,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抓住重點,刪繁就簡,提出明確的預習要求并按條款羅列出來,以便于學生操作。
有位教師根據課文內容逐條提出預習要求:
1.字——圈畫出生字,讀準字音、識記字形。難記的漢字抄寫幾遍,難理解的字查字典。
2.詞——畫出精彩詞語,積累下來。不理解的詞語查詞典。
3.句——摘錄自己喜歡的語句,可以在關鍵語句旁做批注,或寫出感受,或寫下疑問。教師在檢查預習時或是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針對學生的疑難點進行講解,以使教學更有效。
4.段——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熟讀成誦,嘗試發現段落的結構特點。
5.篇——根據課文特點,查找課文相關資料,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閱讀相關文章。
以上五個方面的要求,第一階段側重字、詞,預習定位低, 讓學生學習生字、標段序、讀課文等;第二階段側重句、段,讓學生找中心句,概括段意、課文內容等;第三階段側重段、篇, 讓學生在文段中添加批注、了解表達方式、收集資料等。這位教師的預習策略雖然相對粗糙,但給學生指明了預習的方向,學生根據上述預習要求進行預習,并長期堅持,將受益匪淺。
我們學校把“廣西八桂教育家搖籃工程”集中研修時經常采用的“學員分享,交流實踐,啟發思想”的形式遷移到“研討具體的預習策略”主題教研活動上來,結果令人欣喜:
張紫玲老師談了她的“明確預習步驟策略”。針對低年段,她要求學生按照“六步預習法”預習:讀一讀,標一標,畫一畫,說一說,查一查,寫一寫?!傲筋A習法”步驟清晰,內容全面,學生借助這樣的步驟,能很快掌握預習的基本流程。
葉仲秋老師談了她的“突破關鍵環節策略”。她說,學貴有疑,學生學會在預習時質疑問難,就能提高預習的深度和廣度,這是預習的關鍵環節。她支了兩招,一是鼓勵學生敢于思考質疑,二是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她詳細介紹了如何從課題、關鍵詞句、文章結構、文本細節、課后問題入手質疑的方法。她還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教《呼風喚雨的世紀》一文, 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把疑點放在“20世紀為什么能夠呼風喚雨”上,也可以找到文中關鍵語句所蘊含的思想進行質疑。這樣質疑,使得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有了明確的目的性。
恰如其分地對學生進行預習指導,策略具體,到位不越位。語文教師借鑒這些做法,再加上個人的創新,亦能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指導學生預習的方法。
三、檢成果,教學有起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明確指出:“教師教學應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 面向全體學生, 注重啟發式教學和因材施教?!笨墒牵诰唧w的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的課堂教學都是從導入開始的,而不是從檢查預習開始的。這樣一來,學生的預習成果沒有得到充分反饋,學生體會不到預習的成就,慢慢地就對預習失去了興趣。
其實,預習檢查可以使教師了解到學生預習的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另外,預習檢查是學生預習成果的展示,在教師的肯定、激勵和點撥之下,學生體會到預習的成就感,就能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我校林春曉老師在檢查學生對《女媧補天》一課的預習情況時,圍繞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闖關游戲。
第一關:“我會記詞語。”教師檢查包含本課所有生字的若干個詞語。通過指名讀、齊讀的方式檢查認讀,對難讀的詞語進行字音強調,檢查學生是否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同時教給學生讀詞、解詞的方法。此外,還安排當堂聽寫、同桌互改等教學環節,檢查學生記憶和書寫詞語的情況。
第二關:“我能讀懂題。”“女媧補天”這個題目其實就是神話故事內容的濃縮,這樣的題目在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女媧造人”“夸父追日”“哪吒鬧?!薄版隙鸨荚隆薄昂篝嗌淙铡薄氨P古開天”等。教師在檢查時將這一類神話故事題目的特點進行揭示,并引導學生據此來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這樣既檢查了學生的概括情況,又進行了適度提升,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第三關:“我會讀課文?!边@一關主要檢查學生能否順暢流利地朗讀課文。教師選擇課文中的重點句段,同時也是較難讀的句段,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并讓學生將這段話和預習單上的小標題對應起來,感知課文的表達順序。
第四關:“我會講故事。”通過讓學生講故事檢查他們對故事內容的掌握情況。
就這樣,教師在完成預習檢查的同時,也完成了該課第一課時的教學。這種以預習成果為起點,把預習和教學緊密結合起來的方式,大大節約了教學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教學要從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預習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小學語文教師更應當關注預習的意義、策略和評價問題,落實好“三有”策略,讓預習成為語文有效課堂的重要準備。
?。ㄘ熅?劉宇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31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