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讓思考成為習慣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類母語,即近母語,是第二語言學習的最終水平,具體地說,也就是學生的第二語言學習能力接近于母語的語言能力。而要實現英語類母語教學,其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文化品格,讓學生習慣用英語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去感受、去體驗、去實踐,乃至去創造,從而消除農村地區英語教學在經濟文化、社會背景、教學資源及條件上的差距。
  【關鍵詞】農村小學 英語教學 “類母語” 英語思維能力
   類母語,即近母語,是第二語言學習的最終水平,具體地說,也就是學生的第二語言的學習能力接近于母語的語言能力。而要實現英語類母語教學,其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文化品格,讓學生習慣用英語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去感受、去體驗、去實踐,乃至去創造,從而消除農村地區英語教學在經濟文化、社會背景、教學資源及條件上的差距。在農村地區,教師對小學英語教學可謂滿腔激情,卻施展不開,不少教師還停留在以詞句分述為主的單列式課堂教學階段,教師講授時間多,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少,師生單項交流多,生生合作互動少,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多,主動探究學習少。重記憶輕思維,重優生輕差生,重卷面輕全面,即便是在新課程改革與新一輪課堂改革的影響下,不少教師也只是追求表面功夫,以為把課堂弄得熱鬧一些就是改革了,就有利于學生的語言學習了,其實,收效甚微。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強調類語言教學,重視學生英語思維的培養。在類語言教學下,我們的英語教學應該是集語言、詞匯、語法與語用于一體,并在“用英語”的過程中,促進教學的動態生成,實現“用英語”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在實踐過程中,筆者嘗試從生活出發、從興趣著眼、從繪本著手的方式,以學生喜歡的教學內容、以更加真實生動的語言情境開展教學活動,給學生更多思考的機會與空間,讓他們的思考成為一種習慣。
   一、從生活出發,讓課堂更有感染力
   農村學生質樸、純真,他們的課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在山間小路,在田野溪邊,在村里的戲臺邊,倘若教師偏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一上課就照著教材說西餐廳里的水果沙拉(make a fruit salad)、快餐店里如何點菜(would you like...),學生很難立即從鄉村生活切換到西方國家的生活中來。這樣一來,教與學就產生了不可避免的鴻溝,學生在課堂中只是被動地聽、被動地回答,過分的拘謹與乖巧,反而給課堂一種不真實的感覺。這樣的語言教學缺乏感染力,雖然有內容,卻沒有情感,不利于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與理解,學生只知道背單詞、背句子、背語篇,卻很難體會到英語語言的魅力,更別說用英語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了。
   在類母語的教學探究中,筆者嘗試從生活出發,借助教學道具、學具以及信息技術平臺,盡可能地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并根據學生的需求,延伸教學話題,讓學生一走進課堂,就有親切感,感覺自己屬于這個課堂,感覺自己能夠融入課堂。如在教學On the farm這一課時,筆者考慮到,雖然我們的生活中沒有“farm(農場)”這個概念,因此,在教學時,筆者就捕捉了基本上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的小果園、小菜園、小池塘、雞鴨圈等,以這些學生熟悉的生活鏡頭,把這些農場里的小動物及果蔬們帶進課堂,“What is this?It’s...”“What are these?They are...”在輕松自然的對話中,讓學生輕松地走進課堂。隨后,筆者還呈現了事先準備的菜籃子,以這些他們非常熟悉的水果和青菜,強化學生對這個句型的應用,如此一來,課堂中有了生活的影子,學生學習起來也就輕松多了。
   二、從興趣著眼,讓活動更有趣味性
   興趣,對于這些天真活潑的小學生而言,就是最好的老師了。農村地區的學生更淳樸,他們對一切新鮮的事情,都充滿了好奇,一想到學生天真的小臉蛋上那雙發亮的眼睛,筆者的心里就是暖暖的。愛因斯坦就曾說過:“思維世界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驚奇的不斷擺脫?!币虼耍囵B學生的英語思維,最重要的還是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心中帶著問題,帶著興趣,主動要求參與到英語學習活動中。
   如在教學譯林版五年級上冊Unit 5 What do they do?的Story time時,在故事教學前,筆者嘗試以微課搭建自主學習的支架,通過課前錄制的微課視頻進行教學,以“What does he do?”這首歡快有趣的小兒歌幫助學生們熟讀a nurse,a policeman,a teacher,a worker,a cook,a doctor,a driver,a farmer這8個職業類單詞;同時,以趣味問答的形式,幫助學生們熟悉“What does he/she do?He’s/She’s a...He/She...”在這個微課視頻的帶動下,學生在語篇閱讀之前,對重點詞匯及句型有了一個前置性學習,不僅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為后續的學習做了一個良好的鋪墊。在微課學習之后,筆者還設計了一個“翻卡片”的小游戲,利用課前準備的職業卡片,與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對話式學習,從而把教變成用的過程,促進知識的遷移。
   (翻卡片)
   S1:What does he do?
   S2:He’s a doctor.He helps sick people.
   S1:What does she do?
   S2:She’s a teacher.She teaches Music.
   三、從繪本著手,讓閱讀更具主動性
   繪本故事,是農村地區英語教學的“福音”。首先,它色彩明艷、形象生動、內容有趣,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刺激學生的大腦神經,讓學生有探究與表達的愿望;其次,它言簡意賅,句式簡短反復,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語言的節奏美和韻律美,有利于學生英語素養及表達能力的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非常注重英語繪本資源在教學中的滲透,精心地通過英語讀物、報刊、網絡等渠道,為學生尋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合適的繪本讀物,并創造性地以微課教學、電子繪本等形式,讓學生有更多的閱讀機會與空間。此外,筆者還在繪本閱讀中,加入很多動手探究的活動機會,如DIY繪本、制作閱讀推薦卡、個性繪圖(如利用大米、綠豆、樹葉、野花、小菜園的蔬菜等設計繪圖),等等。在教學譯林版四年級上冊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這一單元時,筆者在教學中就從綠色沙拉、健康沙拉這個角度出發,插入了一個有趣的繪本故事PiratePete Keeps Fit。在這個繪本故事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繪圖及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在讀圖的過程中,主動提問,進行大膽預測。如在讀第一幅圖“Pete was a pirate.He had a parrot called Beaky.Pete had a big tummy”時,筆者就圍繞“big tummy”這個關鍵詞進行提問,以引發學生的好奇,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讓他們帶著問題、帶著思考去閱讀。
 ?。?)Do you have a big tummy?
   (2)Who has a big tummy?
   (3)What do you do if you had a big tummy?
   而在讀第二幅圖時,筆者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Pete因為big tummy帶來的其他麻煩,如He can’t do up his shorts/jeans.借用chant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運用。”并創造性地利用chant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
   I can’t do up my trousers.My tummy is too big.
   I can’t do up my shorts.My tummy is too big.
   I can’t do up my jeans.My tummy is too big.
   I don’t like my big tummy.What can I do?
   總之,類母語教學的核心就在于接受,接受語言,以所學語言的思維方式,進行語言表達,就像我們進行母語學習一樣,語言與思維渾然一體。在農村地區,以類語言的教學理念,開展英語教學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有想要參與的熱情,有想要表達的訴求。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更要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改變課堂的教學方式,讓我們農村地區的英語課堂,也能“原汁原味”“生動十足”,讓學生小臉通紅、雙眼發亮、聲音清脆洪亮、渾身神清氣爽。
   【參考文獻】
  [1]朱琳.淺議城鄉小學生“二語”習得的差異[J].江蘇教育,2010(10).
  [2]李陽陽,吉哲民.就“外語要從小學起”看我國農村小學英語教育現狀[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8).
  [3]華玉芳.二語習得理論下的小學英語情景教學研究[J].甘肅教育,2018(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034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