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生活教育”思想的習作教學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生活即教育,教育來源于生活,“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教學策略。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缺乏生活素材的積累,其關注局限于語文課堂與家庭生活,忽視社會生活中生活經驗與語文習作的聯系?;凇吧罱逃彼枷耄魑慕虒W中應引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積累習作素材,從而真正達到“教學做合一”的理想境界。
  [關鍵詞]生活教育;習作教學;生活經驗;教學做合一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6-0081-02
  生活即教育,教育來源于生活,生活的內容與性質決定了教育的內容與性質。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缺乏生活素材的積累,其關注局限于語文課堂與家庭生活,忽視社會生活中生活經驗與語文習作的聯系。“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教學方法,習作教學需要關注生活經驗在“教與學”中的作用,從而促進學生“做”的真正發生。
  陶行知認為:“生活的變化就是教育的根本意義。生活時刻變化著,那么生活時刻都具備教育的意義,生活所賦予的教育意義也在不停變化著。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睍r刻變化著的生活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樣、具有個人印記的習作素材,而對生活經驗的深入探討與感受則是對習作素材內容的不斷充實。在習作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喚醒、創設生活經驗,尋找與發現獨特的習作素材;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培養自主喚醒、創設生活經驗的能力,整理具有獨特印記的習作素材,最終真正達到“教學做合一”的和諧統一。
  一、喚醒生活經驗,隨筆記錄精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孩童的內心是豐富多彩的,我們卻常常以成人的視角去審視當下孩童的童年,習作要求脫離孩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導致孩童無話可說。生活經驗是寫作素材的寶庫,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寫作素材的直接來源,只有學生自己才會知道適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是什么,作為教師應當尊重學生視角,鼓勵孩子說出自己喜愛的生活經驗。
  筆者在習作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習作素材,撰寫生活隨筆。通過長期的觀察與分析,發現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心智的逐漸成熟,生活經驗的積累,其生活隨筆也呈現出階梯式的發展。
 ?。ㄒ唬╇S手寫:記錄生活點滴
  用簡單筆觸時刻記錄生活事件,要求隨手寫的素材不得與之前所寫內容重復,篇幅可長可短。長,可以是一件事情的簡述;短,可以是一句話的議論。筆者通過整理分析學生生活隨筆主題與內容后得出結論:“隨手寫”階段,學生多關注于校園事物、身邊人物等,內容趨于一致,注重事件的實效性,語言文字趨于口語化,平鋪直敘,缺乏一定的習作表達技巧。“隨手寫”作為生活經驗積累初始階段,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使學生初步具有從生活中尋找習作素材的意識。隨著“隨手寫”階段的持續,學生發現每天可寫的生活事件越來越少,不得不開始細化觀察角度,走出家庭,走出校園,關注社會生活,尋求外界新的生活經驗。
  (二)隨意寫:關注生活細節
  此處的“隨意”并不是簡簡單單的“隨心所欲”?!半S手寫”是學生自發向外尋求新的生活經驗,缺少一定的專業指導,而在“隨意寫”階段,教師根據之前所獲取的統計數據,指定每周觀察角度,從生活中尋找細節。如,觀察生活中的手,有的孩子觀察媽媽的手,寫道:“媽媽的手,秋天粗糙,冬天開裂,誰說水流無痕,那留下的痕跡又是什么?”讀來令人動容。有的孩子觀察老師的手,寫:“老師的手似乎是一塊神奇的調色板,粉筆灰便是最佳的調料,時而雪白,時而深紅??墒?,每當老師牽起我的手時,卻又是干干凈凈,只剩下溫暖?!弊x來讓人會心一笑。通過集體觀察與素材積累,有了一定的縱向比較,教師能夠很好地把握班級整體習作素材積累節奏,從而獲得進一步攀登的階梯。教師的“教”推動學生的“學”,師生的互動共同促進習作教學有效開展,達到“教學做合一”。
  (三)隨心寫:追求生活思維
  “隨心寫”,鼓勵學生就生活中的熱點話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側重于學生邏輯能力、情感價值觀的培養。校園里有兩棵柚子樹,每到秋季,金黃色的柚子隨風搖曳,飄來陣陣果香,班級孩子們總喜歡在樹下駐足,爭論著哪一個最大。一時間,“柚子”成了班級熱門話題,這是一次難得的習作教學契機。通過申請,學校同意我們班適當摘取柚子,將此消息告訴班級孩子,孩子們迅速行動。在班委的組織下,此活動分為三部分:定方案、摘柚子、送柚子。柚子樹較高,孩子們夠不著,他們結合生活經驗設計各種方案,有提議尋找全校個子最高的人幫忙的,也有提議向學校后勤借梯子的,還有提議用東西砸下柚子的……五花八門?!罢獛讉€柚子合適?”班級學生又各顯神通,開始統計各年級需求。在送柚子環節中,班委特意挑選出一顆最漂亮的柚子,以班級的名義送給了前班主任老師,班級學生紛紛留言。前班主任收到這樣一份特別的禮物,激動不已,給班級孩子寫了一封回信。在隨筆中,孩子們紛紛講述自己在這次活動中扮演的角色,分析自己遇到了哪些問題,如何解決問題,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銘記與感恩”是摘柚子這堂課最大的收獲。
  每一個孩子都有著屬于自己的生活經驗,我們要做的是喚醒和激發,遵循孩童思維發展規律,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尋找生活中的細節之美,從小處切入,以得文章大天地。面對習作,當學生從“要我寫”向“我要寫”真正發生轉變時,習作教學就不再是單一的“教——學”方式,而是“教學做”三者的多向互動過程。
  二、創設生活經驗,抒發獨特感受
  當下,孩童的生活經驗主要來源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角色的缺失,讓習作教學走向狹隘。創設生活經驗,旨在將社會教育中的無限可能引入習作教學,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參與社會生活,積累習作素材,抒發獨特感受,讓習作成為一種生活的需要。  ?。ㄒ唬╅_發節日文化資源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各個傳統節日都有著自己的傳說與習俗。元宵賞燈,吃元宵;端午賽船,吃粽子;中秋賞月,吃月餅……每逢傳統節日,政府或民間組織、社區、商場等都會開展各種慶?;顒?,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感受節日氛圍,引導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感受節日魅力,積累生活經驗。中國自古以來便是詩歌的國度,古往今來,吟誦傳統節日的詩篇層出不窮。在習作教學過程中,由學生組團認領一個傳統節日,搜集并整理相關詩篇,摘錄經典語句,組建班級習作素材共享資源庫。
 ?。ǘ╆P注社會熱點話題
  習作,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語言文字的書面表達,而更應是一種思維品質的培養。當下,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時代。信息化的迅速發展,讓我們處于信息大爆炸時代,每天足不出戶便可以很便捷地接觸世界各地的新聞熱點。習作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合理利用新聞素材,多角度閱讀,多層次分析,積極參與社會熱點話題的討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豐富的情感,從而讓理性與感性共同融入習作素材,讓文字更具思考力,更具溫度。
 ?。ㄈ╅_展創意特色活動
  教師,應當做有心人,知曉孩子內心的需求。在習作教學中,我們習慣性地要求孩子參加一次活動便需要完成一次習作,學生帶著壓力來參加活動,難免心生不悅,更何況是一些索然無趣的活動,更是無話可說。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反其道而行之,明確提出參加活動,不允許完成任何習作。與此同時,開展各項創意活動,如設立左撇子日,這一天所有的學生都只能用左手吃飯、寫字;開展赤腳走校園活動,真切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慢慢地,學生坐不住了,央求開放習作權限,因為有太多的話想要轉變成文字表達出來。時機成熟,文思泉涌,特色活動造就特色素材,特色素材造就特色習作。
  通過創設社會生活情境,學生不再是單一被動地接受已有的生活經驗,而是轉變為社會生活的主體,積極參與生活,知曉參與途徑與操作過程,繼而自主創設社會生活情境,成為創設生活經驗的主體?!吧迸c“師”主體的轉變,促進“教”與“學”方式的互換,“學”與“做”過程的遞進,從而促使學生創設屬于自己的生活經驗。
  三、共享生活經驗,搭建生長平臺
  陶行知先生所強調的“教學做合一”,是一種相互融合的狀態,通過共享以期達成共同生長的目的。筆者結合習作教學實踐研究發現,學生習作素材的匱乏一是因為學生生活范圍的限制,二是缺乏一定的外在動力,而這個動力就是讀者。在傳統習作教學過程中,學生習作完成后,讀者往往是教師或者是同伴,讀者的缺失,讓學生無法擁有成就感,久而久之,便把習作當成差事來應付。
 ?。ㄒ唬ふ绎@性讀者,注重反饋評價
  何為顯性讀者?即為能夠直接面對面或線上交流的讀者。筆者在習作教學過程中,積極搭建習作共享平臺,創辦班刊《文心集》,主題征文,提供發表平臺,由班刊編委會自主管理,面向全校學生發行;創建班級博客,提供交流平臺,由班級學生自主上傳優秀習作,開展互評、打擂臺等活動。無論何種形式皆要求習作素材從生活中來,能夠體現個人生活感受。作者與讀者之間相互通過留言、點贊等形式,共享生活經驗,學習表達技巧。人人都是小先生,人人都是小作家,形成“積累生活經驗——完成生活習作——共享生活經驗”的循環體系。
 ?。ǘふ译[性讀者,激發創作熱情
  與顯性讀者不同,隱性讀者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藏于書籍背后,我們每個人都扮演著隱性讀者的角色。筆者從班刊《文心集》與班級博客中選取優秀習作,向報刊集中投稿。當學生自己創作的文章發表在報刊上時,面對未知數量的隱性讀者,學生將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而尚未發表優秀習作的學生也將受到極大的鼓舞,兩者創作熱情都被極大地激發。除了幫助學生積極發表優秀習作以外,在習作教學過程中,筆者還幫助班級學生廣交筆友,與其他學校學生結對,不知姓名,不知容貌,定期書信往來,暢談生活趣事,共享生活經驗,朋輩互助。習作教學需要給予學生一些美好期待,期待自己的習作被認可,期待遠方朋友的回信。
  無論采取怎樣的生活經驗共享形式,其目標都集中指向于學生生活經驗的持續獲取,創作熱情的持續激發。以共享生活經驗,來促進生活經驗的創新,促進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最終融入學生生命成長過程之中,讓習作教學不再是簡單的“教”與“學”的關系,而是一項社會生活課程,生命成長課程。
  總之,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過程中,要深入理解并靈活運用“生活教育”理念,合理喚醒與創設生活經驗,搭建生活經驗共享平臺,變“教”與“學”的單向傳輸為多向,將“教與學”的理論與“做”的實踐相互融合,真正達到“教學做合一”的理想境界。
 ?。ㄘ熅?韋淑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323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