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心”澆灌“花朵”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教育是一門藝術,愛是教育的原動力,教師的一顆愛心就是學生心靈的一縷陽光。本文選取幾個愛心小故事,分享愛的小甜蜜。
【關鍵詞】愛心教育;自信;幸福感;欣賞
蘇聯教育家捷爾任斯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誠然,教育好孩子需要有一顆愛心。愛心是溝通孩子與老師情感的橋梁。筆者從事小學低年 級教學工作,深感工作的瑣碎與辛勞,但更體會到了“愛心”二字的分量。我時刻用行動闡釋著一顆愛心:關注每一位學生,從生活、學習、心理上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和輔導,讓他們茁壯成長。
一、愛心讓他們愛上學校了
當一群剛上一年級的孩子歡蹦亂跳地跟著老師走進教室時,就有各種吵鬧聲、叫喊聲匯聚于老師耳旁。此時的老師首先把愛的目光送給孩子們,并用愛的聲音輕輕為孩子們唱著《上學歌》。這樣傳遞給孩子們的第一個信息就是老師的和藹可親。接著一雙雙眨巴著的眼睛,仔細地看著老師對小伙伴們的介紹,一顆顆幼小的心靈,自然地接受著老師從內心發出的愛的微笑。早晨已請假去看病的小剛打完針竟然拉著爺爺的手又來到了學校,老師還以為爺孫二人落下東西了,孩子的爺爺卻笑著說:“孩子喊著要見老師,要來學校。”正是老師的“愛心”,讓每一個孩子都高高興興地進入了學校,都歡歡喜喜地愛上了學校。
二、愛心讓她變活潑了
陌生的環境總會讓人不太適應,更何況是一年級的孩子呢?我們班上有位表現特別的小女孩,自開學兩個月來她從不和別的小朋友玩,不知情的人還以為她是個小啞巴。于是老師動起了腦筋:不論是上課還是活動時間,老師都要有意識的喊喊她的名字,朝她微微一笑,或摸摸她的頭,拉拉她的手,或者讓其他小朋友主動找她做游戲,主動跟她說話。慢慢的,在老師的愛撫下,在小朋友們的幫助下,小女孩開始笑了,也開始跟別的孩子玩了。終于有一天老師要給包括小女孩在內的“好孩子”發獎品時,她突然開口了:“謝謝老師!”從此,這個小女孩和孩子們開始說話了,玩耍了,這下老師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樣甜。
三、愛心讓他們有自信了
一個自信的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有可能成功,換言之,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學低年級,活動也是教學的主要部分。活動的主體自然是孩子,要讓孩子們參加活動并取得成功是很難得的。首先,“自信”二字對他們來說比較難懂,對此只能靠老師的“愛心”來引導。在一堂“我來動動手”的活動課上,許多孩子就因為不能把握撕紙的力度,他們把規定的邊緣都給撕破了,其結果是想做的東西沒有了形狀。這一情形讓有愛美之心的孩子們又是跺腳又是大喊。此刻老師面帶笑容的鼓勵他們說:“沒關系,你們已經會撕了,下次一定比這一次撕得更好!”一時間孩子們大聲喊道:“老師,下次我一定能撕好的!”孩子們重新認識了自己,懂得了“我能行”!這種認識不是來自于言表,而是出自于行動,就在這種不知不覺中是老師的“愛心”培養了孩子們的自信。
四、愛心讓他們更歡快了
俗話說得好,人人都愛聽好話,孩子就更是這樣了。早晨一來學校,孩子們都用他們那雙一閃一閃的“小星星”望著老師,從心底里表達著一個個期待,想讓老師看到在新的一天自己帶來的新的希望,這時老師的“愛心”就變為欣賞的語言了。冬天的一個清晨,孩子們有的穿了棉襖,有的穿了棉馬夾,有的穿了毛大衣……他們一進教室就爭先恐后的向老師夸耀著自己的衣服。為了讓每個孩子都有幸福感,于是老師微笑著用欣賞的眼光看著他們,用不同的語言來回答他們,夸獎他們,唯恐落下哪一個而破壞了孩子們一天的歡快心情。這時孩子們不僅向老師投來了快樂的目光,而且還用心唱著“愛我就要夸夸我”,那種高興勁兒簡直無可言喻。怪不得人們常說孩子是夸大的。
五、愛心讓他們有禮貌了
小學低年級孩子在老師“愛心”教育的影響下,最顯著的表現是他們變得有禮貌了。孩子們見了老師,總是小臉仰起來甜甜的喊道“老師好!”“老師早!”這種簡短的禮貌語充滿了整個校園,就連老師與老師之間,領導與老師之間禮貌語也已成為習慣用語,這就是愛的傳播,這讓老師們真正感受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樂趣。正因為有這樣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整個學校從上到下都把“愛心”作為工作的信念,作為處事的準則。在一堂主題班隊會活動課上,孩子們看著老師畫的小狗的房屋畫了一遍又一遍,并不時的問老師自己畫好了沒有。此時的老師開始用愛的目光看著他們的畫,接著用委婉的語言——肯定著他們的畫,這樣就連不動手的孩子也拿起了畫筆,他們雖然畫著離“房子”還比較遠的圓圈,但老師還是用十分親切的語氣對他們說:“如果再畫方正一點就成房屋了?!崩蠋熡米约旱膼坌膱孕藕⒆邮悄墚嫼玫?,果然孩子手中的畫由圓圈變成不太規則的方塊了。孩子得到的是老師的一片“愛心”,而孩子給老師的則是一個信念——更要用心去愛孩子。
在小學這個充滿愛的大家庭里,正是愛心讓孩子快樂成長,正是愛心讓老師堅定執著。孩子們需要愛心潤澤,需要愛心澆灌。讓我們共同用愛心托起明天的太陽!
【參考文獻】
[1]藺華.愛是教育的靈魂[J].甘肅教育,2019(5):3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50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