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指南》之“尺”防范學前語言教育小學化傾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問題是當前很多幼教機構、園所,尤其是民辦園所較為普遍存在的現象。本文根據《指南》針對當前學前幼兒“小學化”問題做出以下探討。
【關鍵詞】《指南》 “小學化”問題 “尺”度防范 措施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1.098
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問題是當前很多幼教機構、園所,尤其是民辦園所較為普遍存在的現象。為此教育部也曾發文《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廳函〔2018〕57號),并且從加大行政監督監管的力度來堅決杜絕小學化問題,提倡科學保教。為此,很多幼教機構也進行了專項自查與整改。有的幼兒園效果顯著,有的幼兒園卻是收效甚微。這其中,有家長的需求因素。由于在現實中,很多家長是認識不到小學化的學前教育對孩子的危害和不良影響,單純把對幼兒智力方面的培養作為選擇幼兒園的首要條件。還有許多教師專業性不夠等方面的因素。如幼教工作者,通過主管部門不斷的宣傳與專業性培訓學習,對于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危害,已經是心知肚明;可是在教育實踐中,這些老師難以精準把量學前階段最適宜的教育活動之度,造成小學化傾向。
在幼兒園中,語言教育活動是“小學化傾向”存在較為突出的一個領域。表現為過早識寫大量的漢字,生硬地讀、機械地寫……即便有些幼兒園在幼兒學習內容方面符合標準,但問答與灌輸的教學方式,也是違背幼兒語言的認知規律的,導致幼兒學習語言乏味無趣。那么,學前教育人該如何把握語言教育活動最適宜的度呢?我們可以嘗試依據《指南》制定一把參照“尺”。此處需要強調說明的是“參照”,即,不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孩子,衡量教師所有語言教育行為。
一、聽與說的“尺度”
研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關于幼兒語言學習與發展的目標框架就是兩個層面:即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
幼兒口頭語言即傾聽與表達(聽與說),學習與發展的目標有三個:一是認真聽并能聽懂常用語言;二是愿意講話并能清楚地表達;三是養成文明的語言習慣。據此可定義一把“尺”為:認真聽,愿意說,文明講。如果加上一個“度”來補充就更加精準一些,即:小中大三個年齡段末期要達到“認真聽,聽明白;愿意說,說清楚;文明講,成習慣”。
1.“認真聽,聽明白”,就是要求教師把語言教育活動目標定位在聽的態度和能力培養方面。那么就需要教師要準確把握幼兒不同年齡段關于“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說對于幼兒的“認真”體現還要有一個參考的“尺與度”。
通過對《指南》3至6歲兒童傾聽能力發展的目標分析,我們可以把握幼兒期傾聽能力的三個階段的“尺度”為:有意性傾聽:所謂認真表現為3至4歲能注意聽別人說話并做出回應;辨析性傾聽:所謂認真表現為4至5歲幼兒在群體中能有意識地聽與自己有關的信息;理解性傾聽:所謂認真表現為5至6歲幼兒能注意聽,聽不懂或有疑問時能主動提問。
有了以上明確的尺度,相信教師們就不會要求幼兒在聽的時候把小手是否藏起來,小嘴巴不講話等作為衡量孩子們是否“認真聽”的標準了?!奥犆靼住币膊辉偈堑贡橙缌鳎蛔植徊畹臋C械化重復。
2.“愿意說,說清楚”,就是要求教師把語言教育活動目標定位在說的情感和能力培養方面。根據《指南》,教師可把握好三個尺度來進行語言教育活動。即小班階段的愿意說、中班階段的喜歡說、大班階段的敢于說。這是幼兒對于運用語言的情感態度方面循序漸進的梯度。明確這個度,教師為幼兒營造輕松愉悅的語言環境由顯重要。因為,適宜的語言教育活動中幼兒的表達不是被教師命令的,也不是被教師所牽制的,而是發自幼兒個體與幼兒之間的交流需要,體現出的是一種能夠準確表達幼兒內心意愿和真實想法的能力。
3.“文明講,成習慣”,就是要求教師把語言教育活動目標定位在說的素養和習慣培養方面。一個人的文明素養體現在言行舉止上。因此幼兒的語言教育活動中文明習慣的培養很重要。那么“文明講,成習慣”這個度在于形成習慣。也就是說在幼兒語言教育過程中教師的表率作用,相互交流的禮節形式,集體生活語言的規則等都不是一次或幾次即可以收到效果的,形成習慣是一個融入每一細節并能日常堅持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持之以恒從文明用語、交流禮儀等方面對幼兒進行培養。
二、讀與寫的“尺度”
幼兒書面語言即早期閱讀與書寫準備,可謂前閱讀與前書寫。學習與發展的目標也有三個,根據三個目標可定義的“尺”就是:喜歡讀,想要寫(具有書面表達的愿望),小入門兒(初步理解能力、初步表達技能)。
1.“喜歡讀”重在情感動機培養。在學前階段,教師就要把著眼點放在培養幼兒喜歡讀書的興趣上,建立起熱愛閱讀的情感動機。愛閱讀是一個人受益一生的好習慣。為幼兒提供隨時都能閱讀的區角和圖書,每天給幼兒自由閱讀的時間。通過設疑引讀,通過目標引讀,通過情境引讀等方式幫助孩子們愛上閱讀。
2.“想要寫”應該是界定在正式書寫前的一個階段表現。這是對幼兒期關于“寫”的合理要求。所以這個階段不是要求幼兒會寫多少字,或者是寫的怎么樣。而是從幼兒的手眼協調、空間、方位、符號、形象等多方面切實做好書寫的準備,培養起樂于書寫的愿望。
3.“小入門”是幼兒理解能力和表達技能的“度”。幼兒在語言活動時,教師不能要求像小學生一樣能讀懂什么道理,或者會怎樣說,說的更具體等。幼兒初步的理解能力和表達技能有其不同的體現方式:簡單的圖形、圖案、符號、畫畫等都是孩子最初的書寫。總之,幼兒的書面語言表達是非正規的,也是多種方式的。
這就是《指南》語言領域的目標“尺度”。掌握這一“尺度”,可以基本幫助幼兒園教師和家長在3-6歲兒童期實施保育和教育的過程中,建立不超過幼兒發展水平的合理期望,防范語言學習活動小學化。
總之,學前教育人準確把握《指南》語言目標之尺,對于克服和糾正由來已久的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問題,作用尤為重要。
有一句俗語道出了世上很徒勞無果的一件事,就是“種了別人家的地荒了自己家的田”。正規的讀寫是小學階段的任務,激發興趣、培養習慣、發展能力、做好準備,才是我們幼兒園語言學習的根本任務。那就讓我們在實踐中握準《指南》目標之“尺”,杜絕“小學化”,把好幼兒語言教育活動之“度”吧!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050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