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新課程改革標準要求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小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所以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再符合新時期學生的發展需要,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活動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作用,所以教師應提高對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視,利用有效引導的方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有效引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以期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 有效引導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1.016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尚且不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往往無法集中注意力,所以教師需要利用相應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有效引導的方法引導小學生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進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有效引導”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分析
小學生的年齡一般在7至12歲之間,他們處于身心發展的基礎階段,生活經驗不足,價值觀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當中,這些特征往往導致了小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而在教育工作中,自我管理往往是提高學習效果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對于數學學科而言,邏輯性較強,對學生的思維水平要求較高,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小學生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數學學習效果[1]。基于此,教師需要在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提出了“引導”的教學策略,包括對學生課前預習、練習題閱讀以及課堂學習方法的引導,這樣能夠使學生在正確的方法下學習數學知識,對于提高教學效果有積極的作用,并且還能幫助小學生形成科學的學習習慣,為其以后發展做好鋪墊[2]。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有效引導”的策略研究
(一)課前預習的有效引導
小學數學知識的系統性較強,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較為密切,所以需要學生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做好預習工作,這樣才能在課堂當中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學習效果。并且,良好的課前預習也能使小學生形成科學的學習習慣,對其以后的學習活動也有積極的影響。所以教師實施“有效引導”教學策略時,首先應做好對學生課前預習活動的引導。具體來說,可以使用以舊引新的預習方法。就是鼓勵小學生利用學習到的舊知識去預習新的數學知識,在新舊知識的銜接點上展開思維,探索規律。比如教師將要講解不同分母加減法的相關知識時,為小學生布置一個練習任務:1cm+0.3dm=?2/3+1/2=?小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需要先將兩個數值的單位同化,可以將0.3dm轉化成3cm,然后再使兩個加數相加,最終得出結果。然后再用這種方法推斷不同分母數字的加減法運算方法,比如將2/3和1/2轉化為4/6和3/6,最終得到問題的結果。這種課前預習方法構建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還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降低了接下來教師講解的難度,也使小學生形成了正確的學習習慣[3]。
(二)對數學閱讀的有效引導
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離不開練習題的輔助作用,它能幫助小學生鞏固已有的數學知識,也能幫助小學生構建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完善小學生腦海中的數學知識體系,提高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所以教師也要將“有效引導”策略應用在數學練習題中。經過研究與分析發現,許多小學生都存在錯誤的閱讀習慣,比如許多學生閱讀練習題題目時都會馬虎大意,導致一部分信息被忽略,導致無法有效理解問題,最終產生了錯誤的答案。所以教師要幫助小學生提煉數學練習題中的有用信息,可以使用逆向推理的引導方法。比如有一道數學應用題:服裝廠原來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進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來做791套衣服的布,現在可以做多少套?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明確題目中的問題以及求出這個問題需要的條件,題目中的問題是:現在可以做多少套衣服?那么求出這個問題需要的條件就是:布料的總數以及每做一件衣服所需的布料數。根據題目可以知道每做一件衣服所需的布料數是已知條件,那么根據題目中的信息求得布料總數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得出了問題的答案。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的閱讀與分析題目,不能忽略題目中的任何一個詞語。比如上述題目中的“現在”。利用有效引導的策略幫助小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來說,有重要的積極作用[4]。
(三)對課堂學習方法的有效引導
課堂教學過程是小學生學習的重點內容,教師對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條件都會影響學習效果。所以教師還需要利用有效引導策略來幫助小學生養成正確的課堂學習習慣。對于教師來說,首先要創新教學方法,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興趣愛好出發,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以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后引導小學生掌握正確的課堂學習方法。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發現,一些小學生難以跟進教師的講課思路,或者在教師講課過程中產生疑問,得不到及時解答最終影響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對于教師首先要鼓勵小學生積極表現自我,在課堂中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師再給予學生交流和討論的空間,可以采取分小組交流的方法完成課堂教學。這樣小學生及時的提出自己的疑問,并且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共同解答小學生提出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5]。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數學學科的邏輯性較強,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所以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掌握有效的引導方法,根據小學生的學習過程,制定課前預習、練習題閱讀以及課堂學習的“有效引導”策略,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果,為小學生以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學芹.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J].明日風尚.2018(13).
[2]張春秋.淺析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引導”[J].中國校外教育.2018(17).
[3]陳春雷.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研究[J].才智.2018(15).
[4]張玉新,吳建海.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引導”策略[J].考試周刊.2018(46).
[5]張艷,張玲云,范素花.淺議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5(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05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