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讓同學成為真正的“同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同學”是直面教育現狀,基于生情和師情進行的新解讀,被賦予了新內涵,是一種內在的和諧統一,即同己立學,同伴互學,同師共學,同步泛學。從文化涵養、課程創生、課堂演繹三方面具體闡述“同學”理念踐行策略,努力發現教育真諦,讓學習真正發生,達到“同學”之理想追求:同而不一,依材而學;同中有疑,學途有伴;師生同行,學教共進;同享資源,學無止境。
  關鍵詞:“同學”理念;課程建構;“同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6B-0027-04
  教育的眼睛要學會遠眺,也要學會回望。每一次出發,我們習慣性地回望、叩問教育的本質。一次次沉靜下來,我們對教育的理解和主張漸漸明晰——讓同學成為真正的“同學”?!巴瑢W”理念的萌生,是基于生情和師情的必然選擇。它直面真實的教育現狀,更描繪著美好的教育未來。
  一、“同學”之理念萌生
  “同學”從關系學的角度而言,原指“同師受業的人”,后也擴展為“同伴”。在深入推進教學改革的今天,我們對“同學”這個詞進行新的解讀,賦予其新的內涵:同而不同,學而有學。我們追求的“同學”,是一種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是讓學習真正地發生。
  一是“同己立學”。同學,是學生之通稱。學生在學習越來越忙碌、課堂越來越熱鬧的今天,更需守住自己內心的寧靜,和自己的心靈對話?!巴瑢W”首先是“學生同自己學習”。誠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我深信只有能夠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
  二是“同伴互學”。同學,古時即同伴。學習過程中,不同學生的學習方法是有差異的,有的淺表,有的深入,“同學”又為“同伴相互學習”[2],發揮“同伴效應”的積極作用,打造學習共同體,開展合作學習、互助學習、項目學習等,優勢互補,激發深度思維,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基。
  三是“同師共學”。同學,又指同師受業。這強調了師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角色定位,師為主導。然而“學無常師”“生不必不如師”,“同學”還是“師生共學,教學相長”。學習不僅僅是學生的任務,教師在引領、陪伴的過程中,也經歷著學習,享受著成長,教學同進,其樂融融。
  四是“同步泛學”。同學,還有“同步學”之義。泛在學習已經踏春而來,這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刻獲取所需的信息的方式[3]。在網絡資源高度共享的大背景下,學習空間從有限走向無限,我們踐行的“同學”,搭建寬廣的學習平臺,將學的權利還給學生,學生真正回到學習生活的中央。
  二、“同學”之理想追求
 ?。ㄒ唬┩灰?,依材而學
  不追求統一才是教育教學的真諦,才能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能力的形成。所以,我們認為的“同”,不是盲目追求目標與進度的完全一致,也不是一味追求學生在知識、能力與態度、價值觀念等方面的齊步發展,而是一種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的營造。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教師以差異為資源,以差異為張力[4],最大限度實現個體與群體共同的最佳發展。
 ?。ǘ┩杏幸?,學途有伴
  學生自主學習中難以解決的問題、難以完成的任務,以同伴互助的形式來解決,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在“同學”過程中,關注組織形式的優化,關注同伴關系的轉變,關注學習內涵的豐富,從而讓互助學習真正行之有效。
  (三)師生同行,學教共進
  良性教育教學環境下,教師從傳授知識的核心角色中解脫出來,不僅是靜待花開的守望者,更是“平等中的首席”,與學生共同充當教育活動中的雙主體角色。校園、課堂成為師生“同學”的舞臺,他們良性互動、相互關注,協同合作、彼此欣賞,一同探討、共同進步,生命與生命相互影響著。
  (四)同享資源,學無止境
  泛在學習,打破時間的約束、空間的羈絆,學生可以依自己所需在多樣的時空以多種方式展開學習?!巴瑢W”意味著所有的虛實空間都將成為師生學習的空間,每一個學習者都以“同步學”的方式享受豐富的學習資源。正如朱熹所言:“無一事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成功之路也?!?
  三、“同學”之理性建構
 ?。ㄒ唬┳寣W生在文化涵養中“同學”
  “同學”理念下的體驗是讓學生在實踐中以“身”體驗之,以“心”感受之,強調學生回歸生活,親身參與,觸及心靈,在不經意中獲得生命認知,升華道德情感,鍛煉實踐能力,培養高尚行為。
  1.有靈魂的物型文化中同潤。讓固化的校園環境閃耀教育的靈性,這是教育者的責任和使命,也是對每一位教育者眼光和智慧的考量。教師應當重視適時、適度地開發、利用校園環境資源,設計有效的教育教學活動,致力于把校園物型文化打造成為一部內涵豐富、具有學校鮮明特色的教科書,打造成為一張可以觀瞻、可以觸摸、可以體驗的校園名片,打造成為一個雕刻校園時光、解放學生心靈、適合學生生長的“有機生命體”。無錫市花園實驗小學以“乒乓”為載體,深刻挖掘其育德、啟智、健體、怡情功能,36間教室和而不同、美美與共,“國梁”中隊——為國爭光,爭做棟梁,“勵勤中隊”——勤勉、自勵,我相信我能改變,“振華”中隊——振興中華,奮發進取……每一間教室都是如此潤澤、陽光、快樂[5]。
  2.有精神的師生文化中同悟。一所學校的“精、氣、神”,根植于學校悠久的歷史與優秀的文化之中,是全體師生在長期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積淀起來的。它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場”。學校每個成員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產生強烈的責任感,感受到自己的一言一行與整個集體息息相關,大家互幫互學,共同進步。無錫市花園實驗小學的小小銀球激活了校園,潤澤了教室,點亮了生命,也豐厚了師生的精神和靈魂。“胸懷祖國,放眼世界”“人生能有幾回搏”等乒乓文化的精髓讓全校師生從中悟出了精神的底子——“振華”。學校大力弘揚“振華”精神,以“熱愛、拼搏、創新”為精神內核,注重人文關懷,激發和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和衷共濟的人文環境。   3.有生命的活動文化中同樂。學校教育應以學生的幸福成長為本。校園文化活動是師生精神風貌、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及行為規范的綜合體現,亦是學生凝聚精神、融合智慧、展現能力、提升素養的過程。學校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面向全體學生組織開展適合他們成長且學生其喜聞樂見的活動,或舉行成長禮、科技節、讀書節、運動會、藝術節等主題活動,或開展豐富多彩、富有生氣的社團活動,以“節”“微社團”等為載體,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全面提升學生生命成長的關鍵能力。
  (二)讓學生在課程創生中“同學”
  理想的教育要依托優質的課程來支撐與實現。學校課程建設的目標應確立“交互主體”的師生共同成長內涵,讓師生都成為課程的主體,由封閉轉向開放,由說教轉向“對話”,倡導自主、合作、探究,使課程真正成為師生思想碰撞、心靈交匯的搖籃,成為師生互相合作、共同體驗的生命涵養歷程。
  1.大同小異,全員參與“文化基礎”的必修課程。小學是學生學習的起步階段、基礎階段,除了國家規定的課程外,學校可以基于民族傳統文化、學校校本特色等開設與國家課程相結合的必修課程。在這些課程的學習中,學生朝著既定的共同學習目標前行,不同程度地與傳統相遇,與語言相遇,與文化相遇,與藝術相遇……形成各自的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及審美情趣,夯實人文底蘊,健全人格,增長智慧。無錫市花園實驗小學充分挖掘“校園乒乓”的教育基點、生命價值、文化意義,根據教與學的需要,編寫寓教于樂、視聽結合的校本教材《玩轉乒乓》。我們遵循學生實際水平,設置不同年級的學習目標,讓不同起點的學生共同找到運動的動力和目標,共同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2.求同存異,個性建構“自主發展”的選修課程。學校課程建構,應當傾聽、了解所有學生的學習背景、學習風格及學習需求,從興趣出發,積極匯聚課程資源,努力優化課程結構,以合零為整的實踐理念,從單學科、多學科、跨學科的角度統整梳理紛繁的課程項目,使不同學段和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課程,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成長空間。無錫市花園實驗小學依托“紅領巾‘振華’研究院”研發選修課程,幫助制定適合不同學生的學習及發展計劃,指向創新能力的創造性課程“玩‘美’乒乓”,指向職業能力的體驗性課程“銀球之聲”……學校采用“走班上課”的形式,使不同年齡、不同班級的學生與情投意合的學習伙伴相遇,在多元化、個性化的課程中,自由呼吸,相伴學習,盡顯才能,充分享受課程帶給他們的藝術熏陶、文化洗禮、情感浸潤和價值引領,激活學生持久不衰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
  3.本同末異,泛在學習“社會參與”的踐修課程。每一位學生不僅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更是一個獨立的社會人。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善于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技能方法,隨時、隨處地開展多樣化學習,形成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學校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創設一系列符合學生成長需要的、貼近生活實際的、高度綜合的踐修課程,與其他課程既等價又互補,具有及時性、實踐性、靈活性、自主性。在課程與社會有機結合的過程中,社會成為學生另一個重要的學校和課堂,實踐是另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途徑。學生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擁有真實的體驗,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逐步形成自我教化,實現生命的成長。
  (三)讓學生在課堂演繹中“同學”
  課堂是屬于學生的,課堂是為了學習的,課堂是促進發展的?!巴瑢W”課堂以思維能力訓練為重心,以多維問對為載體,以交互反饋為保障,構建師生、生生共同學習的課堂。
  1.因“學”而謀,分層確立思維發展的學習目標。要促成學生在課堂上的“同學”,必須處理好兩個矛盾:一是群體學習與個體需要的矛盾,二是社會要求與學習者實際狀況的矛盾。所以,教師課前預設學習目標,課堂上卻不能拘泥于這些目標。首先,必須正視學生在生活經驗、知識儲備、思維發展水平方面存在的一定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確立不同的目標?!巴瑢W”,不是活躍“幾個人”,而是要關注、尊重“每一個”,讓其感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其次,一堂課學習目標的深度是學生攀爬出來的,他們能夠到達的地方都是合適的地方。如果學習目標僅停留在“記憶、理解和簡單應用”的層面,學生只會簡單認識世界和按圖索驥執行任務,而不會創造性學習。因此,“同學”課堂需要教師陪伴學生向目標的更遠處、更深處漫溯[6]。教師根據學情在學習前方插上新的“目標旗”,以新的任務引發學生的好奇與探究,以“分析、評價和創造”高階思維發展作為學習目標的一條隱線伴隨課堂教學始終,為學生構建起學習的“樓宇高閣”,促進新知識與能力的生成。
  2.應“學”而定,相機整合意義連接的學習內容。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內容以問題的形式間接呈現。“同學”課堂要讓真實深入的學習真正發生,學習內容必須是以發現“真問題”為導向的多維知識整合。在進行學習內容分析和選擇時,教師要靈活整合素材,將教學的內容“打散重組”,使學習內容呈現“結構化”和“彈性化”特征。這可以是學科內的組合,如單元整體設計,把學科知識按其內在的邏輯組成由簡單到復雜的結構鏈;可以是學科間的融合,如基于項目的學習,以某一主題打破各學科知識的壁壘,使相關內容融會貫通;也可以是課內外的匯合,如以實踐、體驗、探索為主線,設計綜合性活動任務,既關注學生課內知識積累,又關注學生課外生命體驗?!巴瑢W”將原本孤立的知識要素有機連接,增加學習內容的“附加值”,便于學生發現并提出有價值的“真問題”,將知識以整合的、情境化的方式存儲于記憶中。
  3.順“學”而為,積極創設激活學習的真實情境?!巴瑢W”課堂注重鮮活的生命在場,注重無法預約的精彩生成,課堂的行進是真實的、自然的過程。低段課堂,尊重學生的奇思妙想,營造富有想象力的交流氛圍;中段課堂,滲透邏輯思維訓練,學生認知和思考結合生活實際;高段課堂,重視審辯性思維,鼓勵學生關注他人和社會,樹立努力將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志向。課堂上,教師敏銳捕捉學生問題的關鍵點,帶著、陪著、跟著學生一起學習,通過一次次追問、一個個新任務,讓“問題球”在師生間多方向、多回合地傳遞,把學生思維的觸角引向生活,調動他們的生命體驗,給予真實而廣泛的嘗試[7]。允許學生試錯,學生能自然自在地說:“我不會?!薄拔也欢?。”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都在“同學”,以最真實的情境發現學生最偉大之處——豐富的可能性,幫助每個學生發現更好的自己。
  4.視“學”而議,合理選擇持續關注的評價方式。及時反饋、持續評價在“同學”過程中尤為重要,是引導學生深度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進而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實現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同學”課堂注重全面性評價。教師對于不同性別、不同年段、不同個性的學生給予不一樣的交流和激勵,評價方式變單一為多元,變統一為差異?!巴瑢W”課堂更注重形成性評價在學生學習中的價值,評價貫穿于整個學習歷程。教師隨時關注全體學生的學習進展并及時給予反饋,尤其關注學生元認知能力和思維品質的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看得見自己“學得怎么樣”。教師以寬容的態度、寬慰的神情,溫馨的語言、溫柔的語氣調控評價過程。時間無言,潤物無聲,卻最是情深處,在這樣的美好情境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調整策略,積極探究,深入學習。自然而然,學生的“學”被引入了更高層次。
  參考文獻:
  [1]王義高.蘇霍姆林斯基[J].比較教育研究,1980(2):48.
  [2]楊樹亞.同學課堂,為了沉默的大多數[J].江蘇教育,2018(1):29-31.
  [3]李盧一,鄭燕林.泛在學習的內涵與特征解構[J].現代遠距離教育, 2009(4):17-20.
  [4]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靳玉樂,劉富利,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33.
  [5]郭磊,方麗莉.乒乓飛舞 繪就亮麗教育長空[N].中國教育報, 2018-05-30(8).
  [6]陳佑清.學習中心課堂中的教師地位與作用——基于對“教師主導作用”反思的理解[J].教育研究, 2017(1):106-113.
  [7]陳寶生.把握時代脈搏和教育規律 促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J].教育研究, 2017(1):4-6.
  責任編輯:石萍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1212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