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建構主義理論最早可以追溯至皮亞杰,科恩伯格、斯騰伯格、維果斯基等學者也是建構主義的代表人物。建構主義理論內涵豐富,但其核心內容可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注重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意義。信息技術成果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使建構主義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更容易實踐,進而推進語文教學改革。結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探索如何依據建構主義理論調整、完善教學策略,使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更加符合小學生認知規律,有效實現課程目標。
關鍵詞:建構主義;語文教學;學習
一、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
美國學者Ference Manton和Roger Salfa 于1976年提出了深度學習的理論,反對學習者接受外界信息時呈現孤立化、零碎化、單向且缺乏批判性的現象。近年來許多教師也強調語文課堂中進行深度學習,建構主義是深度學習的理論依據,深度學習理論是建構主義的一種具體實施。但是要落實建構主義,實現深度學習,需要著眼于課堂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二、語文教學中實現知識建構中存在的問題
1.注重三維目標,忽略智慧培養
語文老師在教學中非常重視三維、知識與技能目標的落實,引導學生“學會”;過程與方法的落實,使學生“會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落實,則實現了學生“樂學”。但是僅僅做到這些還不夠,教師本身缺乏教育智慧和創新性,學習者必然會缺了創造性學習,課堂里知識沒有生成的過程,就無法點燃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能力的提高需要體驗,需要深度地認知和情感的共鳴,如果教師缺乏課堂教學的智慧,教與學的關系始終無法正確處理。
部編版教材二年級中《狐假虎威》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通常會把字詞句的訓練和朗讀、表演指導交織在一起,指導學生識字和感情朗讀,達成本節課的知識目標,再分組進行表演,總結出道理,達成價值觀目標,但語文素養的形成,深度學習的實現,學生主體性的凸顯,并不能在淺層次的積累中完成。如果在這一課中沒有對“一只狐貍從老虎身邊竄過”中“竄”字的追問,“狐貍扯著嗓子”中的“扯”字的品析,那么學習者是很難真正融入教學情境中,理解故事中人物之間的密切關系的,最終對寓意的理解也只是膚淺的認識。
2.重視自主探索,淡化思維訓練
為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常常會在課堂里設計自主探索的活動,分小組,設計導學案,這是課堂改革的進步,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問題難無法評價學習者的思考過程,更不能細致地指導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導致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停留在表層,缺乏批判精神和嚴謹思考,更不能精益求精地品味文字和思想的奧秘。
三、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1.學習內容情景化
運用建構主義理論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激發學習主體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自我建構起知識的架構,切實體驗到生動、真實的思維過程,就需要教師模擬或創設真實知識運用的環境。比如在學習《曹沖稱象》這一課時,教師會把重點放在曹沖稱象的過程分析和演示上,這是一種體驗式的情景模擬。但一節語文課的核心任務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帶領學生走進故事情景中,思考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聯,體會漢字所彰顯的魅力。當老師問學生“曹操去看大象,帶上官員,為什么還要帶上兒子呢?”再問:“曹操聽了直搖頭,你認為他心里會怎么想呢?”這樣的問題提出之后,會收到不同的答案,正是這樣多元的答案,能夠真正開啟學生的批判思維,完成語言和思維的雙重訓練,讓學生體驗到思考的樂趣。
2.學習方式會話式
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中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交互式教學,它的理論基礎是:知識是在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建構起來的。新的知識需要建立在舊的知識體系之上,舊的知識又需要不斷融入新的知識。這個過程需要在課堂中進行多元合作的對話來完成。師生在課堂里需要認真傾聽和觀察,敏銳地抓住隨機生成的新問題和新知識。教師在會話式學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具有調控力,合理掌控時間,調動學生,帶領學生不斷突破難點,一課一得。
3.師生關系協作式
一節課是否高效,師生關系很關鍵,要上出一節優質、生動、生成的課,教師要扮演好咨詢員和朋友的角色。咨詢員要解答好課堂中的難點問題,引導學生克服學習的障礙,在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中不含糊不疑惑;朋友要組織學生順暢地表達和交流,帶領全員參與,全過程參與,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感受到重視,被需要。協作式課堂,不僅要靠考驗教師自身的組織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把控好課堂的節奏,在課堂里,有故事情景,有意外的驚喜,才能最大限度地帶動群體學習者參與度。在師生協作過程中,需遵守幾個原則:首要原則——重要的內容在課堂前三分之一時間完成;身心合力原則——讓學生動起來;重復原則——重要的知識要及時復習;關聯原則——建構知識鏈,理清思路,引導學生發現知識點之間的關聯。
4.學習結果結構化
通過行動形成能力,是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思想,在一節課中,通過問題引發思維,在交流、思考和反饋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學生在體驗中得到情感的共鳴和新的認知,收獲思維結果。一節課中,學生能夠將所學融入自己舊的認知中,獲得全新的體會和發現,才是理想的課堂,因此,一節課結束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建構學習過程,思維方式和新的知識樹。目前語文課中使用過的思維導圖、知識樹就是很好的方式。
建構主義理論對于指導語文教學課堂的優化和調整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無論哪種理論指導下的語文教學實踐,都需要把核心素養的提升作為重要任務,讓課堂中既充滿知識的魅力,也充滿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章世娥.基于建構主義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探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16(11).
[2]付超.小學語文智慧課堂建構策略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7.
編輯 溫雪蓮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168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