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產教融合視域下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認證發展路徑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針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認證出現的政府與市場失衡、政府權力邊界不清、定位模糊、專業認證指標體系不合理等現實障礙,我們需要借助產教融合的東風,將產業要素引入教育領域,從專業認證指標、認證主體、元認證等方面推進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認證向縱深方向發展。
  關鍵詞:產教融合;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認證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9)06-0025-05
  專業是職業院校與產業對接的窗口,專業建設質量直接影響新時期制造業的發展水平與產業行業的人力資源優劣?!爱a教融合”是職業院校優化專業結構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職業教育專業建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機遇和挑戰。數量與規模的大幅度增長給現有的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爱a教融合”正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從規模發展轉向內涵建設這一關鍵時期提出的重要指導戰略。如何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切實建立一個合理、公正、透明、權威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制,實現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縱深發展,是職業教育亟需解決的難題。專業認證作為教育質量保證的一種獨特評價活動,已經被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接受,也日益成為教育回應社會問責和保障質量的重要環節。
  一、產教融合:高職專業認證的基礎與保障
  專業是職業院校與產業對接的窗口、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內涵建設的核心要素,也是產教融合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的切入點。專業認證作為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對專業建設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專業認證的核心作用是發揮社會、市場、產業、行業對職業教育專業的監督與管理職能,以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發展。因此,產業與行業作為高等職業教育外部質量保障機制的重要主體,保障了專業認證的權威性與獨立性??梢?,深化產教融合是高職專業認證的基礎與保障。而專業認證對于深化“產業系統”與“教育系統”的融合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ㄒ唬┯欣趯W校根據產業發展需求辦學,提高辦學效益
  從某種程度上說,職業院校就是一個提供“教育服務”和“知識商品”的經濟實體,其生存與發展取決于其是否滿足市場的競爭需求與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生、家長、企業就是“消費者”,而學校則是教育服務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提供者”。鑒于各方的身份,信息對于雙方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消費者”而言,學校專業的教學質量、就業前景、師資水平、課程設置、升學狀況等等是保證其最大限度優化自己選擇所必要的信息。此外,對“提供者”來說,盡量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才能更具有生命力與活力。如果雙方存在信息不對等或者信息有誤等情況,家長、學生不清楚學校專業的基本情況,在選擇專業時較為盲目。這也使得學校投機取巧,一味在專業名稱上下功夫以吸引學生,反而忽視了專業內涵建設,影響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聲譽。專業認證的實施,可以從專業認證標準的制定到專業認證主體的構成等各個環節吸引社會、行業、產業等人士的廣泛參與,反映產業、市場的需求以及家長對教育的期待,提高了學校的辦學效益。同時,隨著認證結果的公開,學生、家長在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時多了客觀、公正的參考信息與依據,能更全面地了解高職院校專業的教學質量,也保障了學生的基本權益。具體而言,通過專業認證標準的導向作用,使市場需求滲透到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每個細胞,推動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內涵建設向縱深發展。深入行業、企業與一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交流,積極開展市場調研,并對專業設置和發展做深度考量,使專業真正成為產業發展需求與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連接的重要紐帶。此外,專業認證機構始終代表的是社會群體的利益訴求,這為相關行業的一線專業人員參與高等職業教育提供了一條渠道,它把教育界和產業界聯系到一起,發揮市場競爭的優勢,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ǘ┯欣趦灮叩嚷殬I教育治理體系
  滿足市場需求是高等職業院校生存與發展的根基。面對復雜多變的人才市場,高職院校需要具有一定的辦學自主權,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適應區域發展,辦出自己的特色,增強自身實力。在高等職業院校辦學過程中,僅僅依靠政府或學校單獨某一方的力量,不能解決教育決策、專業設置、課程、教學改革等方面的問題。高等職業教育過于行政化不利于教育發展,但當學校自治權利過大時,某些自覺性較差、發展意識不強的高職院校就容易懈怠,導致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契合度低,教學質量下滑。通過專業認證,在學術權威、行政權力與市場需求之間架起一座便利的立交橋。政府部門放權給市場中的專業認證機構,機構組織同行專家對高職院校的專業開展認證,既為社會人員參與學校管理提供了渠道,集中體現了教育的民主化,又增強了專業認證結果的權威性與透明度;既明晰了政府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角色與權力邊界,消除在學校專業認證上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隔閡,又優化了高等職業教育的治理體系。
  二、高職專業認證的現實障礙
  我國高等教育專業認證有20多年的歷史[1],工程類教育的專業認證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范與體系,逐漸步入法制化、體系化的發展軌道。而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認證一直是以普通高等教育為參照建立與發展起來的,尚未形成相對獨立、定位準確的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認證體系。但我國高等職業院校也并不是完全沒有外部質量控制機制,2004年始我國開展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以及各種省級、國家級示范院校的評選和特色專業的評選等。這些評選和評估導致高職院校花大量時間美化評選材料、完善評選方案。院校過度關注排名、榮譽,反而忽視了整體性的專業教學質量與水平,甚至無暇顧及人才培養質量。此外,不少高職院校在評估評選期間實施一套符合認證標準的“面子方案”,但之后的專業建設與管理中卻將其束之高閣,難以發揮以評促建的積極作用。作為外部質量控制機制的一部分,專業認證也存在諸多問題。  ?。ㄒ唬┱c市場失衡,政府權力邊界不清,定位模糊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與市場如何在高中職院校專業內涵建設中實現平衡,一直是“產教融合”中關注的焦點。眾所周知,市場始終是主導產業系統內部資源配置的核心力量,而政府如何準確定位并在專業建設中更好地發揮其導向作用,但缺少具體的可操作性實施路徑,這不僅是“產教融合”的內在矛盾,也是制約專業認證發展的瓶頸。政府權力邊界不清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政府利用其職權與教育資源,安排企業與學校進行項目合作,直接干預學校的專業建設。政府的這種行為可能使高等職業院校過于行政化。其二,政府放棄其宏觀調控的職能,讓學校接受市場的洗禮,在利益的驅動下,學校一味迎合市場,在專業建設方面缺乏持續性,使得高等職業院校過于商業化。這兩種極端都制約著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發展。我們必須要在市場機制下,尋找政府與市場力量的平衡點。既保障市場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基本格局,又協調了政府、市場、學校之間的利益關系,保護了學校的自治權。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認證可以承擔這樣的職責。
  在國外高等教育認證機構中,既有社會主導型,也有政府主導型,如德國的認證機構是非營利性的、分權式的注冊團體,作為高校的“保護傘”與行政力量相抗衡,保障了教育的相對自由權和獨立性,不受政府力量的干涉和約束[2]。美國專業認證是市場驅動型的,教育認證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市場競爭機制,高校和院系專業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認證,把認證作為保障院校辦學水平與專業教育質量的有效方式,而且認證的結果不僅關系到學校的聲譽,還與生源、優秀師資隊伍、聯邦撥款、社會上各種基金會的捐款與企業投資等密切聯系,因此學校具有強大的認證內驅力。
  我國是政府主導型的認證模式,高職院校評估工作一直以來都是由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一方面,高校參與認證相對被動,其動力有一大部分來源于政府的行政命令,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而且行政色彩濃厚。認證團隊的成員也大多是行政崗位人員,所制定的認證標準更多體現政府的意愿,市場這其中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導致大家對于評估結果更多地關注是否達到教育部門的要求,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官方認證機構數量非常有限,高職院校為了盡早完成認證而存在著一些惡性競爭,甚至出現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其認證效果也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非營利性組織參與有限、作用弱化也是政府權力邊界模糊的重要原因。非營利性組織是作為一種緩沖力量,彌補市場與政府協調之間的不足,對兩者起補充作用[3]。行會、協會、社會組織、非政府組織等均屬于非營利性組織,也可稱為“第三方部門”。政府并沒有賦予行會組織一定的準公共權力,非營利性組織的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產教融合背景下,產業端與學校直接合作,由于運行機制、發展策略、行動準則等多方面存在較大差異[4],在專業認證過程中往往會因為缺少緩沖、協調機制而增加信息交易成本,導致認證效果不佳、缺乏說服力等情況。
 ?。ǘI認證指標體系不合理
  專業認證指標體系包括專業標準、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教學設備、學生發展、財政資源、管理制度、科研成果等各級指標[5]。用每級指標所占的權重來整體評估專業是否達到了最低的質量標準。作為認證決策的主要依據,認證指標體系在整個認證過程中發揮著導向、基準等重要作用,其科學性與權威性直接關系到認證工作的成敗。但是,在現實的專業認證實施中,我國專業認證的指標體系的科學性與權威性受到了質疑,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1.表述模糊
  在衡量專業教育質量的標準中,對于受教育者的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并沒有量化的規范。而且指標體系描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有多個不定詞頻繁出現在內容中,如“一定的實訓條件”“基本滿足教學需求”等,沒有具體可觀測的標準,增加了認證的主觀性與隨意性[6]。
  2.更新緩慢
  為了保證認證的順利進行,認證標準應該具有相對的持續性與穩定性;另一方面,認證標準又必須根據時代、社會環境、知識更新、教育系統等諸多因素的發展而進行調整。我國制定標準為自上而下模式,體現了國家對教育的期望水平,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總體來說,我國專業認證標準的更新速度相對緩慢,難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和市場的需求。
  3.特色不顯
  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必須具有一定的彈性與靈活性。社會上種類繁多的職業決定了高職院校紛繁復雜的專業體系,而我國高職專業評估體系雖然在評估實踐中有所改善,但其認證標準與普通本科院校的專業認證標準沒有實質性的不同,而且在具體某一專業的認證上也沒有體現應有的專業特色。沒有突顯專業特色的專業認證,也就缺乏生命力。
  國際上的專業認證標準一般都比較注重通用標準與專業標準的結合,以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的多樣性發展[7]。目前,我國的專業認證處于被動發展的階段,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鑒發達國家的專業認證體系,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事實表明,除了工程類專業與國際有密切的關聯外,其他專業基本處于脫節狀態,專業認證的覆蓋面相對狹窄。因此,構建中國特色的專業認證指標體系顯得愈發重要。
  三、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專業認證的發展路徑
  面對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認證發展的現實障礙,我們需要借助產教融合的東風,將產業要素引入教育領域,科學地運用專業認證來解決專業建設方面的核心問題和專業認證存在的現實問題,高效發揮專業認證的積極作用。
 ?。ㄒ唬嫿ㄒ月殬I標準為基礎的專業認證指標
  國家職業標準主要包括職業概況、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鑒定比重表等四個部分[8],既描述了各種職業所需要的能力,也是高職院校課程開發的重要依據。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也需要以職業標準為基礎,進行一定的整合與提煉。國際上的專業認證有兩個標準:一般標準和專業標準。國際實踐經驗表明,一般標準的認證無法凸顯高職院校的專業特色,容易使之喪失生機與活力,因此,高職院校要根據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地域優勢、市場需求等因素,合理應用有限的資源,將職業標準合理地融入專業標準的制定中,辦出自己的特色。應廣泛參考教育界專家人士、行業企業協會和社會用人部門的意見和建議,盡量平衡各利益相關者的權益,使專業認證標準在彼此相互制衡中突顯職業性。首先,在專業認證中引入職業標準,明確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價值定位,完善人才培養的功能。以職業標準為紐帶,為人才培養服務,優化人力資源結構,體現專業認證的雙重價值[9]。其次,加強專業認證與國家職業資格制度的有效對接。專業認證對應受教育者所接受的學歷教育,而國家職業資格制度對應社會人員的從業資格,通過職業標準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實現從學校到社會的過渡。最后,職業標準反映了社會與市場的需求,專業認證標準融合職業標準,不僅保證了專業認證標準的職業性,也體現了其發展性與時代性。將崗位要求與職業核心能力融入專業認證標準,合理評估“教育產出”結果,提高資源開發的整體效率,增強高職院校的吸引力。此外,專業認證指標應從定量逐漸走向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雖然描述性的標準有助于教育的規范化,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校建設性發展。我國地域遼闊,高等職業教育在東西部發展有較大的差距,如果用統一的定量化指標來認證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水平顯然是不科學、不合理的。在強調個性化服務與特色辦學的時代,認證指標應根據市場需求與現實情況服務于學校、專業以及辦學宗旨的多樣性,尊重學校的自治權,避免走向統一化的歧路。  ?。ǘ┙⒄c第三方認證共存的多元認證模式
  在市場機制下,我國高職專業認證存在的一個大問題就是政府權力邊界不清,非營利性組織作用弱化。這與我國的社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專業認證依然是政府主導型的,但改革的方向應由單一政府制向政府與第三方認證組織共存制的模式轉變?!罢鲗汀钡恼J證模式,必然會影響專業認證的獨立性、科學性,更多體現長官意志,非營利性組織的參與只是邊緣化的補充,導致認證效率低下。如何建立科學合理的認證組織團體?首先要科學合理地定位政府角色,政府應由“領導者”轉變為新形勢下所要求的“引導者”,厘清職能邊界,將權力逐漸讓渡給第三方認證機構,將主要精力放在高等職業教育認證工作的統籌規劃和宏觀管理上,通過間接監管的方式順利轉變政府職能。其次,政府拓寬相關利益主體參與專業認證的渠道,高度重視、積極鼓勵、大力扶持社會中介專業認證機構的發展,并通過建立法律法規保障認證機構的合法權益,以維護認證機構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在市場經濟體系中,專業認證機構的獨立性是其認證結果具有權威性的前提條件,因此要處理好政府、社會、認證機構、高職院校、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使各方的利益和權力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保障專業認證的科學性與客觀性。最后,第三方認證機構需要在專業性上有所保障,這就需要行業參與。對于高等職業教育而言,行業是其主要的服務對象。因此,在認證過程中有了行業參與,一方面能準確收集到來自產業界與教育界的各種需求以及更為有效的數據,保證認證結果的科學性與客觀性,也方便同行專家對本專業的發展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行會作為“緩沖器”協調教育界與產業界之間的矛盾,在兩者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最大限度地滿足各方需求,實現資源融通、優勢互補,使專業發展與行業聯系更加緊密。國際經驗表明,擁有一支獨立的、專業的、公正的非官方、非營利性認證組織,是保證其專業認證權威性與科學性的前提條件。
 ?。ㄈ┘訌娫J證機制建設,保障專業認證的質量
  1.設立有關專業認證機構的法律法規來保障其合法性與權威性
  法律法規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專業認證機構的性質、地位、權力、職責、義務、申請的資格條件和程序、內部組織機構的管理與運行等,還需明確其與教育部門、高職院校、社會公眾、市場用人單位的關系等,并嚴格把控專業認證機構的準入機制與退出機制,明確劃分專業認證機構認證結果的適用范圍,避免重復認證。此外,為保證認證機構的公信力,政府需要對認證機構進行定期審核,保證其非營利性的特征。
  2.充分發揮媒體的監督作用
  媒體是普及范圍廣、影響力大的團體,往往與公眾一起形成一道極具威懾力的防線。認證機構要增強其認證標準、程序、結果的透明度,并邀請公眾代表參加認證活動,主動接受媒體的監督。
  3.注重認證人才隊伍建設
  眾所周知,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認證團隊涉及眾多利益相關者,認證機構需要在人才選取、人員的層次結構、比例分配等方面制定一定的標準,保障專業認證數據的客觀性。
  4.注重培養專業認證機構的公民意識,自覺承擔“社會守望人”角色
  認證組織通過組織內部的治理結構,如成立監督部門、理事會等對管理人員與工作人員的行為進行監督,保證認證結果既不受政府的影響,也不受高等職業院校以及其他社會利益相關者的影響,確保第三方專業認證市場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姚韜,王紅,佘元冠.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問題的探究——基于《華盛頓協議》的視角[J].大學教育科學,2014(4):28-32.
  [2]莊榕霞,周雨薇,趙志群.高等職業教育開展《悉尼協議》專業認證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41-44,49.
  [3]閆娟.21世紀政府、市場與公民社會的三足鼎立——來自治理理論的啟示[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23-25.
  [4]莊西真.產教融合的內在矛盾與解決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8(9):81-86.
  [5]張文雪,王孫禺,李蔚.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的研究與建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22-26.
  [6]張雅非.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認證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6.
  [7]湯霓.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認證:國際經驗與發展邏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1):33-38.
  [8]孟慶豐,梁微.發揮標準服務引領作用推動行業轉型升級[N].中國交通報,2016-06-02 (002).
  [9]鄧光,孫興洋,王萬川.專業認證視角下提升高職人才培養供給的有效性:《悉尼協議》的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9):106-108.
 ?。ㄘ熑尉庉嫞簵钤诹迹?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4168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