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教材,培養學生讀書興趣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亞梅

  近年來,讀書為越來越多的學校和教育工作者所重視,“書香校園”、“親子閱讀”、“親近母語”、“海量閱讀”等等,無不彰顯用書籍滋養學生的良苦用心。但是,我多次對各年級的學生問卷調查、訪談了解,發現真正喜歡閱讀的不到50%,具備一定閱讀習慣和能力的則更少了。究其原因,學生讀書被當成一種任務、一種作業負擔,比如,讀書須做“讀書摘抄”,必須在什么時間內讀完哪些名著,寫讀書心得,定期開展讀書交流主題會,這些做法的用意是為了促進學生讀書,出發點也許是好的,但太功利、太急切,傷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學生讀書,應當滿懷興趣。只有滿懷興趣,讀書時才能夠全神貫注,并在讀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對書中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才能夠快速而且牢固;如果學生對書沒有興趣,自然會把讀書看成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因此只是消極應付,讀的時候肯定不會動腦筋,當然學到的東西也很少。因此小學閱讀教學質量提高的關鍵,就是要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而教材便是學生學習語文最直接、接觸最多的文字材料。因此,扣住教材,用好教材,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最有效的途徑。
  趣味性很強是小學語文教材的特點,這為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了特別有利的條件。剛剛入學的新生,往往對新教材愛不釋手,新課本一發下來,學生就會貪婪地翻閱,甚至會忘記了吃飯睡覺,讀完之后,還會喜歡講給別人聽,會根據書中的動人情節講得眉飛色舞。不可理解的是,一旦回到課堂上,在老師帶領下學習課文時,他們的表現卻完全是另一番樣子: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傾向于滿足解答老師的提問,而缺乏主動思考的意識。這樣的結果當然是學不到什么東西或學到的東西很少。這種狀況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缺乏讀書的興趣,或者說是教師沒有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
  正確地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不是簡單地搞趣味主義,更不是用噱頭來追求課堂上表面的熱鬧,而是要在語文教學中,靈活地從教學的內容出發,從根本上激發小學生的興趣。作為一個教師,必須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想法吸引學生,喚起他們的興趣。
  一、教學必須針對學生的實際
  學無所得或所得甚少,原因之一就是教師對學生的實際水平心中無數。心中無數就會造成教學的深淺不當。過深了,學生無法接受;過淺了,變成舊知識的重復,這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低年級識字教材中的“遍(一遍)”,“遍”字當量詞處理學生容易接受,讓學生數數某些活動的次數(如讀一遍、講兩遍、寫三遍),學生是十分樂意的;但如果離開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講什么“遍地”“遍身”“漫山遍野”“尋遍”,學生就可能墜入“云霧山中”。又如三年級教“?!薄稗q”兩個字,應該讓學生憑自己的識字能力或利用識字工具自行掌握,如果也像一年級那樣由音而形,由形而義,甚至大講筆畫筆順、偏旁部首,這就造成了多余。學生對教師的這種無意義的勞動當然不會產生興趣。有經驗的教師都把指導學生預習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學生預習,可以發現哪是已知的,哪是未知的;未知的,哪些靠自學解決,哪些需要求助于別人。教師從中摸清學生的知識基礎、智能狀況,據此決定教學的深淺詳略,這樣的教學為學生所急需,也就能啟發學生的讀書、學習興趣。
  二、教學必須讓學生自主實踐
  實踐的觀點是語文教學法的基本觀點。親自實踐是一件樂事,特別是當實踐取得成果時,內心會得到很大滿足,學習的信心會進一步增強。與此相反,不經自己咀嚼而靠教師嚼爛后毫不費力地吞下,是絕不會嘗到甜頭的。語文教師必須相信,語文課是工具課,讀寫能力的提高靠實踐,眼到口到心到,多讀多寫,才能有效地掌握這個工具。有些教師不是這樣,他們迷信自己的滿堂講解,而不是讓學生讀懂想通,學生失去實踐的機會,課堂上無用武之地,自然談不上什么積極性。要改變這個狀況,教師就要把時間交給學生,積極引導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些問題即使學生理解有困難,也要讓他們盡一切可能進行討論,這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有好處的。
  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時,一位老師引導學生就父親是否失常進行討論。在研讀課文相關內容后,學生抓住“重復說話”“只有一個念頭”“挖了38個小時”“雙眼直直”等詞語,形成兩種不同的觀點:失常與沒有失常。緊接著,老師繼續激發學生依據文本,一一予以陳述和辯駁,在激烈的辯論之后,學生形成共識。“重復一句話,是渴望別人來幫助他?!?“他想救出兒子的愿望太強烈了,所以他用這句重復的話既能夠挽回一些時間,又能夠體現他的心情?!?“當時他沒有考慮其他的,就只有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是‘我的兒子在等著我’, 他的精神里只有‘我的兒子在等著我’。”“這種信念支撐他并點燃了他的愛之火,這把火是澆不滅的,這樣才使他連續挖了38小時。”“我認為人體內有無限的潛力,父親十分愛自己的兒子,這時,他人體的潛力被激發了出來,那么他就有了超乎尋常的意志和力量,所以,我認為這位父親不是失常,而是超常?!敝链耍P乎“失常與沒有失?!钡臓幷撍坪醯酱烁嬉欢温?,但學生讀書的興趣卻在這爭論中延續了下去。
  三、教學必須靈活處理教材
  在教學中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本來是一篇生動有趣的課文,整個學習下來卻變得枯燥無味,字詞句篇的羅列、主題思想寫作方法的分析等等,把有血有肉的課文教成死記硬背的單項知識。別說對兒童,就是對成年人,這樣的教學恐怕也是很難喚起興趣的。
  要喚起學生的讀書興趣,就必須充分利用課文的魅力,讓學生把書讀活。教師必須巧妙地處理好思想內容和形式的關系,把課文的內容和形式緊緊揉和在一起進行教學,使語文成為有生命的東西。學生閱讀課文,常常滿足于對情節的了解,閱讀一兩遍后就沒有勁了。針對這個情況,教師必須在初讀、細讀、精讀的各個階段,有計劃地進行必要的提示和講解,尤其對那些在閱讀中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師要作畫龍點睛的解說。有位老師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嫦娥奔月》“嫦娥吃了仙藥,突然飄飄悠悠地飛了起來,……一直朝著月亮飛去。”這段時,巧妙地安排了三個層次的教學,對我們啟發很深。第一,默默地讀,細細地想,這段文字中哪里最打動你?第二,嫦娥吃了仙藥,突然覺得自己輕了起來,慢慢地飄起來了。此時,嫦娥會想些什么呢?第三,可作者為什么沒有把嫦娥的心理寫出來呢?第一環節,讓學生觸摸文字,做好鋪墊;第二環節,由淺層次的理解,向人物的復雜內心過渡,激活學生的個人理解,從不同的角度去揣摩嫦娥當時的情感狀態,既合情合理,又展示了自己的獨特體驗;第三環節,從寫作的角度引發學生討論,如果說前兩個環節著重于“情”的話,那第三環節就是著重于“理”了。如此情趣盎然、情理交融的讀書過程,學生怎能不喜歡呢?
  四、教學方法必須多樣多變
  雖然課程改革十年了,但是在教學中不難發現,程式化教學還是很普遍。三段式或者五段式是教學一篇課文時最常用的模式。三段式就是:1.通讀課文,教學生字;2.分析課文,逐段細講;3.全文結束,總結歸納。在教學結構上就表現為:第一課時肯定是:1. 導入新課,2.通讀全文,3.學習字詞,4.重讀課文,5.練習字詞。第二課時在“分析課文”時又大多是逐段“對話”,歸納段意,指出寫作目的。第三課時則是完成一些“補充習題”、“作業輔導”性質的課后作業。這樣真可以說是千篇一律,肯定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只有靈活多變才會激發興趣,學生對機械的重復是沒有興趣的。因此,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在組織教學時突出變化,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注意的。比如,我們一直都在提倡語文課要有拓展、延伸,如何進行呢?一位老師在執教《赤壁之戰》一課時,為了進一步加深和豐滿周瑜的人物印象,而將古詩詞《念奴嬌?赤壁懷古》運用進來:“同學們,周瑜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有許多古詩詞是贊美周瑜的,比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請看……”這位老師飛快地在黑板上寫下了“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等詩句。在大致解釋后,又說:“同學們,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古詩詞中是很有名的。老師寫的這句話,把我們今天所學的課文都濃縮其中,可謂言簡意賅,這就是經典的智慧所在。”學生嘖嘖稱奇,興奮地讀了起來,他們為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瀟灑氣度而折服,更為經典的魅力而感嘆。課已結束,學生還在朗誦背誦,那種認真令人欣慰不已。
  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是一項細致的工作,教師除了要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積極引導外,還必須對學生進行生動而實際的前途、理想教育,引導學生真切感受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這樣,即使他們有時候對某些課文內容或者讀寫活動不直接發生興趣,但當意識到自己的學習目的或者任務時,正確的動機會支配他們去堅持讀書,并逐步形成毅力和恒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83574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