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院校音樂類課程建設芻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嫚
摘 要: 本文從高職院校中音樂類課程設置的現狀出發,分析其需加強改進的地方即所存在的缺點,提出優化課程設置的新課程內容的設想,希望能與學者們共議。
關鍵詞: 高等職業院校 藝術課程建設 音樂教育
隨著高考擴招時代的到來,高等院校教育體系已呈現出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是看不盡新學校鱗次櫛比建立的熱鬧場景,另一方面是老學校爭先恐后培育各種新專業的忙碌身影。新學校新學科的建立或許顯示了我國教育事業已經進入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一種積極狀態,但是從學校健康發展方面考慮,作為學校的領導者和教育者,我們是不是應該審視這走過的路呢?靜心思考,那羈絆著我們行進的亂石是什么呢?經過對來時之路的認真審視,相信未來的路會更平坦,高等職業院校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具備一種人盡其能的使命感。對高職院校中音樂類課程的設置,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素質教育是我國近年來一直提倡的,教育部就要求普通高校應開設音樂課程,這直接加強了各高校對培養學生藝術素質的重視[1]。那么高等職業院校的音樂教師就應承擔起優化藝術類課程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應該把音樂方面的知識看成是學生應該具備的一種基本素養,使學生成為對社會真正有用的人。我結合一年多的教學體會,提出對于高等職業院校公共藝術課程設置現行狀態的一些看法,期望從中篩選出一些優化藝術類課程的建議,與大家共議。
由以上教育部的要求,我們可以看到,國家是有進行素質教育改革的決心的,在此氛圍下,高校公共音樂教育也已得到了不斷的改善和提高,從師資狀況、教材設置到教育質量、教研成果,再到藝術實踐等各方面都有了卓越的表現。比如各高校研究生隊伍的擴大給高等職業院校提供了大量優秀教師力量的儲備,使教師的素質有了顯著的提高,使得教研成果層出,教學碩果累結。我們還應該看到,在課程設置方面顯得有些單一化。
首先,片面追求音樂教育技能化。也可以理解為音樂素質教育有向音樂技術教育方向發展的趨勢。在音樂課程的設置上,據我了解,大多數高等職業院校都設置了音樂類課程,但是這些課程都是以培養音樂技能為目的的。比如某高等職業學校音樂系總共開設八門課程,其中聲樂、鋼琴、舞蹈、合唱指揮就占了一半的上課時間,其他的多為技能課服務的聲樂作品鑒賞課等,而基本的音樂理論學科所占的比重少之又少,比如中、西音樂史中、西音樂欣賞是合成一門課上的,基本樂理和試唱甚至是作為聲樂或鋼琴的附加課(在一節課快上完時)而進行的。
其次,音樂類課程覆蓋面的局限化。許多學校實行了學年制和學分制結合的教學制度,但很多高等職業院校還沒有制定公共藝術類選修課供各個院系的學生們自由選讀的制度。這可謂是職業教育在素質教育的大潮中做得很失敗的一點。通過公共選修課,一方面可以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豐富學習經歷,全面提高整體素養,另一方面有利于學校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共享。特別是音樂類課程,既容易成為學生們喜歡的課程,又能夠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為什么一個可以得到雙贏的計劃卻沒有充分地實施呢?恐怕與音樂類課程的不夠多樣、不夠全面有關,深層次的原因本文不再贅述[2]。
再次,音樂類課堂內容的“老齡化”。講課形式長時間不進行改進,技巧課為一對一的授課方式,理論課為集體聽講的大課教學方式。課程內容技巧課比如聲樂課,從老師的知識層面上講,熟悉的專業歌曲比較具體,從而講授藝術類歌曲更新緩慢。理論課比如中西音樂欣賞,教材比較固定,重點內容一向有所規定,如果沒有勇于創新的信念,那么學生欣賞到的音樂只會是傳統經典的中西名曲,能接觸到新的音樂元素的機會將非常少。課堂上如果不能滿足青年學生對新鮮音樂形式的好奇心,那么,在沒有正常課堂健康引導的情況下,學生欣賞趣味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基于以上體會,我認為通過以下途徑,對高等職業院校藝術教育課程的優化將會大有裨益。一是在音樂系內部多開設與音樂技能有關的理論基礎課,比如作曲四大件和聲、復調、曲式分析和配器,比如傳統音樂基本理論等,讓學生對中西方音樂的大致狀況都有一定的理解。這些應是音樂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如果對音樂的這些類似的課程及內容不了解,音樂生的知識結構就遠遠達不到素質教育的要求。當然,對于藝術系內部的大學生來說,文化課的學習也是有必要的[3],這是提高藝術生的聽課效率、記憶效率,能夠充分利用學校優秀的圖書資源等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二是廣開音樂類的公共藝術選修課,充分利用好新一批高素質教師的資源優勢,在整個學校形成積極選修音樂系課程的良好氛圍,這樣發展下去,相信在課堂上老師的良好引導下,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整體素養將會得到大大提高?,F在全球范圍內都在大力提倡多元文化的學習,廣開這些藝術類公共選修課可以是偏向專業一些的中西音樂史、作曲法方面的課程,也可以是大眾化的中國傳統音樂賞析、世界音樂賞析和流行音樂欣賞等課程,這樣可以使學生掌握多種音樂元素,為將來的運用打下良好基礎。三是廣泛搜集老師對教學過程的一些認識及意見,由學校組織,可以對老師進行一定的教學新內容、新方法的培訓,鼓勵教師多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各方面的創新,比如可以開設“文學和音樂,我們一起欣賞”、“動畫電影和音樂,我么一起欣賞”這樣的新課題,進行學期內的教學實驗,相信在培養學生音樂及其他相近學科素質方面,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我常常思考這樣的問題:面對如此競爭激勵的社會,除教給學生一些本領域內基本的知識外,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怎樣的價值觀,讓他們從容面對以后的生活呢?這是一個重要而且亟待解決的問題,最重要的我認為還是幫助他們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以適應這個千變萬化的社會。就音樂領域而言,因為高職院校的教育模式,或許能夠培養出天才式的專業演員,更重要的應該是能夠為祖國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事業貢獻出力量的完整的人。但是老師和學生依然按部就班地走著固有的老路,在音樂學科內,為了使他們能學會唱歌的發聲方法,了解演唱時的基本狀態;認識樂譜,彈幾首鋼琴曲,我們整日在琴房里訓練著,但是僅僅做到這些是不夠的。必須使音樂類課程豐富多樣化,使音樂類課程在全校范圍內的覆蓋面擴大化,使講課的內容創新化,讓老師和學生能夠漫步于音樂世界的同時,又能夠良好地融入到社會建設的大潮中,這才是高等職業院校音樂類教育課程所應該達到的目標。
參考文獻:
?。郏保蓠T曉莉.高校公共藝術課加強中國傳統音樂教育、弘揚“母語”文化的意義.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6).
[2]翁曉宇.關于高校音樂類公共選修課的幾點體會.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0,(S1).
[3]田英.藝術類大學生公共文化課學習策略初探.藝術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217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