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趙衛利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人才為根本任務。高等職業院校課程設置應體現高職教育的核心“從企業和人才市場的需要出發,走工學培養模式”是制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課程設置
  
  “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培養數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這是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對職業教育定位做了進一步明確。這一決定十分清楚地表明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要求。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任務,這是高職教育與其他教育的本質區別。對高等職業院校的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
  
  確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是實現高等職業院校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普遍共識。由于歷史原因在我國高職教育發展初期,一大批高等??茖W校承擔起高職教育的職責,這使得高職大專教育與普通高等專科教育各自的職責難以分清。一些高職設置的專業還沿用普通高等??茖W校的一些專業,在課程設置上,重視理論教學,忽視技術技能培養。對新興產業及相關產業的工藝技術,管理技術認識不到位,缺乏實踐經驗,理論與實際需要脫離。尤其在課程設置上沒有顯現其高職特色,以致形成照搬??埔詫W科系統為基礎課程結構模式,沒有自己人才培養特色。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高等職業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體現在人才培養,就是要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高技能技術人才。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了解適應區域產業結構與社會發展的特點,設置與之相匹配的專業或與產業聯系密切的專業方向,專門培養地方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課程設置中加人能夠體現地方產業結構與社會發展特點的課程內容。尤其是實踐課程,促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達到適應人才的需要就是要在指定人才培養方案時考慮相應的課程設置改革。在課程設置上要堅持體現課程的新穎性、多向性、前瞻性和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育人為導向的指導方針。注重課程的適應性與地方性,綜合化與具體化的銜接和融合,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區域特色的課程體系。
  
  (一)制定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的共享性。課程設置要從經濟社會和人才需求出發,根據人才市場的需求,由來自教學一線的教師與教育主管部門統籌規劃設置課程種類、課程需求以及課時量。整合課程內容,加大實踐教學課時比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有機結合起來。完善以提高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的理論課程體系,完善以提高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的實踐課程體系,完善以提高綜合能力和拓展專業外延的素質課程體系,構建人才培養的主體框架,形成以提高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體系,體現多層次、個性化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課程設置新穎性
  在不斷變化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市場對產品要求不斷提高,企業產品更新速度加快,企業對技術人才的知識結構也發生著變化。因此,高職院校的應用型課程也要隨著市場需求變化而變化,課程內容在汲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上及時調整,尤其注重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開拓創新,提倡學生勇于創新,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
  
  (三)課程設置內容多向性
  高職課程在知識的選擇,要加強基礎知識,拓寬專業知識面,重視新技術領域科技的交叉、滲透和結合,使學生既有專業方向又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岸喾较颉钡倪x擇是由高等職業教育的性質與功能決定的。多向性另一特點主要針對日益競爭的人才市場和變化的形勢所決定的。高職教育的區域性和行業性要求較強,人才市場的需求在不斷變化,加之同行業內企業之間的綜合水平高低不一,課程模式采用“多向性”的教育方式是一種較為實際的選擇。
  
  (四)課程設置內容前瞻性
  高職教育課程設置內容應具有前瞻性。學生除了在實踐性教學基地掌握最新儀器設備的操作技能,還應對所在專業技術領域的科學技術發展、最新設備的功能與使用發展前景密切關注,使學生能夠順應科技發展潮流,適應走向工作崗位以后的變化,滿足企業產品升級換代的需要。在課程設置時盡量擴大知識面、拓寬學生視野。課程設置有計劃性,分步驟的進行前瞻性試點,不斷“超前”探索。
  
  二、工學結合模式化培養
  
  (一)課程設置要在探索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上下大力氣
  工學結合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職業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能力為目的,以市場需求為運作平臺的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此帶動課程體系的改革。作為重點工作的課程體系改革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專業課程以崗位分析和具體工作過程為基礎設計課程,體現工學結合的鮮明特色。依據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建立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系統的實習模式,包含實習標準模式和實習機制模式并根據專業的特點和工學結合的方式,將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按照學習過程與實習過程相一致的要求,制定質量保障實習流程,落實實習載體,包括校內和廠內的具體工作場所。實習標準根據實習流程安排,確定每一環節的要求和質量標準,如學習內容與實習目的要求、教學指導與管理人員的要求、實習環境與條件的要求等。實習機制模型,包含機制、評價機制、保障機制和反饋機制。明確課程質量保障過程的具體落實、保障過程的具體落實,保證各機制分工與有效合作,彰顯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和質量保障中的互相配合與互相合作。工學結合模式下的課程保障體系是一個多元化的系統工程。這種模式符合特定的人才培養要求,是建立在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基礎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立足實踐、工學結合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和高水平技術應用型人才在學校和企業的共同教育下形成。工學結合以課程設置為抓手,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供了課程平臺,作為重點工作的課程體系設置,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指導方針,突出職業能力培養,體現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尤其是專業課程要以崗位分析和具體過程為基礎設計課程,體現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工學結合“零距離”實踐課程體系
  根據高職人才培養的特征,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實踐課程要圍繞區域經濟社會對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要求,加強實踐性教學,專業能力實踐環節,加快實習基地建設創建課內與課外結合,校內與企業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1,引入職業認證標準考核是“零距離”實踐課程的重要環節。首先,通過實踐教學環節引入職業認證考核,實現與人才市場需求的零對接,借鑒職業資格認證考試教材、教學內容和考試方法,開展認證課程設置,使學生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提高技術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2,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指導方針。探索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要始終以專業建設為主線,以此帶動課程體系的改革,作為課程體系改革的專業課程要以崗位分析和具體工作過程為基礎設計課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體現工學結合的鮮明特色。比如以就業為導向實行有酬的頂崗實習。通過有酬的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使企業視頂崗實習的學生為“雇員”,為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創造了真正的職業環境,促進了課程和教學模式改革。重點解決了兩方面問題:實現校企共同培養人才;切實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實現校企共同實施“教、學、做”一體化課程,利用企業現實環境,校企共同實施教學。使得工學結合模式更加緊密。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課程的設置,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只是教學平臺中的一個方面,積極探索以職業性、應用性、實踐性和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又好又快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5176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