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病例導入式教學法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唐彩云

  摘 要: 在病理學教學中適當選取與授課內容相關的臨床實例進行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判斷、臨床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運用由PBL教學法引申出來的“病例導入式”教學法,改變了教師滿堂灌的常規模式,使病理學課堂變得生動活潑。
  關鍵詞: 病例導入式教學法 病理學教學 應用
  
  病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及實踐性都很強的醫學基礎學科,是基礎醫學知識和臨床專業知識學習當中的橋梁課程。它主要研究的是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美國著名醫生和醫學史專家William Osler(1849―1919)曾寫道:“As is our pathology,so is our medicine.(病理為醫學之本。)”[1]說明了病理學無論在醫學教育、臨床醫療還是在醫學科研領域都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對于醫學生來說,學好病理學是從醫學生成長為合格醫護人員的重要環節。
  從課程特點上看,病理學的內容較為抽象,與其他課程的聯系甚為緊密,但由于現在衛生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底子差且又無“溫故而知新”的學習習慣,因此授課難度較大,只有尋找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多年的教學工作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與臨床相關的內容尤感興趣,故在授課過程中多選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病例“投其所好”,通過病例推介、問題設置、啟發誘導、集體或分組討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理解該病的病因及發生機制,有機地將病理學與多門基礎學科知識及臨床學科知識密切聯系起來,認真感知出病理學在醫學中的重要地位。這就是借助PBL(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原理設計形成的“病例導入式教學法”在病理學教學中體現出來的優勢。例如,在計劃兩學時講授總論“局部血液循環障礙”一章中“血栓形成”、“栓塞”內容時,我就選用了該教學法。
  一、教學設計
  選取臨床典型病例,提出切入主題的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聽課,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分組討論,集體尋求出問題的答案,使他們達到共同理解掌握學習內容的目的。
  二、教學實施過程
  1.展示病例。某女32歲,因胎位異常接受剖腹產,手術過程順利。術后第二天早晨產婦于病床前蹲痰盂排便,數分鐘后家屬發現其低垂著頭不省人事。待醫務人員緊急趕到時,產婦面色青紫,已無心跳、呼吸,血壓脈博測不到,雙側瞳孔散大固定,搶救無效死亡。尸解見:
 ?。?)左側骼總靜脈內膜面可見數處灰黑色粗糙物附著,該處靜脈周徑明顯擴大。
 ?。?)肺動脈主干及左右分支有灰黑色粗糙條狀物阻塞。
  尸解后診斷:(1)左骼總靜脈血栓形成。(2)肺動脈血栓栓塞。問題:(1)產婦為何死亡?(2)產婦體內的血栓是怎樣形成的?
  2.課堂講授。我由病例提出的問題自然轉入課堂內容的正題,通過精講點撥、啟發誘導,把血栓形成的條件和機理、栓子運行的途徑、栓塞的類型及后果等重點、難點內容做簡明扼要、深入淺出的介紹,讓學生把課堂講授內容與病例所涉及的問題聯系起來,為接下來的集體討論、集體分析、解決問題找到一定的理論支撐。講授過程一節課,盡量保證學生進行病例討論所需要的時間。
  3.分組討論。介紹完課堂內容后,我通過婉轉語言將學生的思維重點引到病例及問題上,按課前設計的方案指定全班以自然教學組為單位,結合講課內容,圍繞病例所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提示討論的焦點主要是血栓形成的原發部位及成因、產婦死亡的經過。為了盡可能減少各級間討論時產生的相互干擾,安排各組前后錯開集中的位置,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自由表述意見,并要求各自做好同學們的發言記錄(課后酌情上交)。在學生討論的時段,我巡回視察,維護秩序,對各組的討論、提問暫不給予點評,也不發表任何意見,讓學生們放飛思想,暢所欲言,在這樣自由寬松的學習交流中,就連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學生也能夠大膽說出幾句,形成了一種活躍的學習氛圍。討論結束后請每組推選出一名代表為本組做中心發言,闡述本組的主要觀點。分組討論(含代表發言)的時間控制在半小時之內。
  4.教師總結及布置作業。討論結束后示意學生迅速有序地回到原座位,我把各組學生代表闡述的觀點進行梳理,歸納出異同,指出明顯有誤的說法并加以糾正。學生們通過思考、爭議,此時再經老師的總結點評,自己的觀點與其他小組的觀點形成了交匯,病例指向的問題與聽課內容重新整合后發現了自己的欠缺和不足,便能產生更明朗清晰的認識。最后我有條理地將病例討論中同學們對于產婦符合哪些血栓形成的條件、產后蹲便腹壓增加,下肢血流速度加快等原因引起血栓脫落,栓塞于肺動脈主干造成嚴重后果等所形成的共識串講起來,集中解開了他們尚存的疑惑,這樣學生真正實質性地解決了問題,找到了相對的答案。為了更好地訓練學生的語字組織能力和回答問題的條理性,我把課前印刷好的病例及問題作為課外作業下發,要求同學們利用自修時間獨立完成。
  三、體會
  1.病例導入式教學法改變了教師“滿堂灌”的傳統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表現出了極高的興趣和積極性,經過學習討論,能更好地理解疾病發生發展的本質,訓練和提高了臨床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協作意識,找到了一定的成就感。相比之下,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一人在課堂上津津樂道,要求學生集中精神、要求強化記憶的效果就差之甚遠了。因此,多選取與病理教學內容有關的臨床病例開展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維活動,可以使學生學習病理學不再覺得枯燥和乏味。
  2.采用病例導入式教學要運用到相關學科知識。按正常教學程序,開設病理課時學生還沒有接觸到臨床內容,討論病例對他們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所以,課前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水平充分準備,因材施教,應該選擇比較簡單的臨床實例(以后可逐漸提高難度),并在使用此方法講課前把病例資料介紹給學生,布置他們預習。通過預習,大多數學生會對相關的學科內容和臨床知識做一定程度的了解,也會去關注病例涉及的問題。這樣,既有助于教師順利完成講授內容,又能使他們對接下來的病例討論胸有成竹,切身體會到病理學的“橋梁”作用。
  3.運用病例導入式教學法,教師不僅要在課前認真備課、尋求合適的病例,而且要在課中講究授課技巧,在有限的時間內深入淺出地講透理論內容,在學生討論時能自如駕馭局勢,保證討論活動活躍有序地開展,并且能用精煉的語言進行總結、顯現出高超的業務水平。這也對教師提出了客觀的要求:要堅持不懈地鉆研業務,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教學水平。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4.現在中職學校的學生基本上是伴隨網絡成長的,大多喜歡虛擬的網絡世界而不太注重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因此與旁人之間的溝通較少,社會活動范圍也相對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他們形成必備的處世能力。通過在課堂上的病例討論或其他一些靈活開放的教學形式,鼓勵他們在眾人面前坦然闡述自己獨特的觀點和意見,不僅能夠讓他們學會自主學習、提高思維的敏捷度,而且能夠鍛煉他們的語言組織和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利于他們塑造良好的個性,建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這些對于他們今后進入社會,參與激烈的就業競爭同樣有幫助。
  總之,采用病例導入式教學法,能極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病理學的興趣,挖掘他們的求知潛能,培養他們的邏輯判斷與臨床思維能力,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學習臨床課程、成為合格的醫務人員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李甘地主編.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6915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