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來國外對語音與記憶關系的實證研究綜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鐘長艷
摘要: 語音與記憶的關系是認知學、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研究者共同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研究者主要從語音對于詞匯習得的作用、語音與語法的關系、語音與語義的關系、語音與言語加工的關系,語音與失讀癥及基因之間的關系等,研究語音在記憶中的作用。本文對近五年來國外在這方面的實證研究進行了總結,闡述了這一期間的研究特點。
關鍵詞: 語音與記憶實證研究理論模型
1.引言
語音在記憶中的地位和作用對于語言加工和語言習得的研究,以及失語癥研究等都有重要的意義。國外的學者對于語音和記憶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并提出了相關的理論模式等。下面筆者對五年內國外研究者有關語音和記憶方面的研究進行簡要的總結。
2.語音對于成年人詞匯習得的作用
2.1Kerry A. Chalmers, Jennifer S. Burt(2008)對成年人正字法習得中的語音和語義信息進行了實證研究。
研究的理論基礎:Perfetti(1992)提出的詞匯表征模式,一般認為是對詞的記憶,可分為正字法、語音、語義三個成分。高質量的詞匯表征在正字法、語音、語義三個成分上各部分也都是完全的、準確的,并且三個成分之間存在緊密的相互聯系的關系。
所有詞匯記憶的理論都認為單詞的拼寫儲存在記憶里。Frost(1998)提出語音提取是視覺詞匯識別的標準,他還認為正字法的表征對于同音詞的拼寫和熟練加工是必要的。研究者還認為習得單個詞的語音和把語音映射到拼寫的過程對于視覺詞的識別和拼寫也是有重要作用的,但是關于已經儲存了的信息如何被提取這一問題,不同的模式理論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根據Coltheart等(1993,2001)對雙軌模式進行的研究表明:從拼寫加工到語音的加工相關的規則同時也使用在直接地從詞匯加工到存取正字法表征過程中。而Plaut,McClelland等(1996)及Van Orden,Pennington等(1990)對單軌聯結模式進行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存在從拼寫加工到語音加工的規則。閱讀和拼寫中的詞匯加工效果受拼寫中的統計規則性的影響,并且習得的語音知識是本模型中的副產品。
Chalmers & Humphreys(2003)研究發現語義信息有助于對不熟悉的詞的音韻識別。
Rueckl和Olds(1993)研究發現正字法和語義信息的同時提供有助于短時詞匯識別。
Kerry A. Chalmers等人的實驗采用一種訓練范例,對成年人的新字母串的早期階段的習得狀況進行評估。在訓練過程中,無論是提供語音信息,還是提供語義信息,對拼寫識記都有提高作用。當語音和語義信息同時提供時,培訓中所要求的加工的操作對拼寫產生不一致的效應。在訓練過程中,意義信息得到提供的時候,發現語音音素對拼寫識別和提示回憶的正字法的加工產生促進了作用,而如果僅有語音信息提供的時候則沒有這樣的促進作用。實驗結果支持了語音信息對早期的正字法的習得有促進作用,但是對于確定語義信息何時并且如何對新的正字法表征起促進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研究。
2.2 Steve Majerus,Martine Poncelet,Martial Vander Linden,Brendan S. Weekes(2008)研究了雙語成年人的詞匯學習:短時記憶在系列順序和語音知識中的相對重要性。
大部分的研究是根據Baddeley和Hintch(1974)提出的語音回路模型理論,該理論認為語音短時記憶對新詞語的習得有著關鍵性的作用,而且語音短時記憶也有助于形成新的長時語音表征。有關單語者的研究表明詞匯學習和短時記憶能力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尤其是短時記憶對系列順序信息的加工作用。同時,有關雙語者的研究表明語音知識是驅動詞匯學習的主要音素。
2.3 Alessandra Sansavini,Annalisa Guarini等(2007)研究了早期語法和語音工作記憶能力是否受早產的影響。
關于語音加工記憶和語言之間的關系,實驗結果表明早產兒童的語音加工記憶和語法的發展盡管比正常兒童的發展要慢,但是仍然存在著重要的關系。實驗還發現,母方的教育對早產兒童的語法能力和認知能力能起到一定的彌補作用。
3.語音短時記憶對于語言加工的作用
Charlotte Jacquemot & Sophie K. Scott(2006)對語音短時記憶與言語加工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理論基礎是Baddeley等(1984)提出了語音短時記憶模型理論。該理論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語音緩沖或者儲存能夠對記憶痕跡保持幾秒鐘的時間,另一部分是默讀復述過程有助于恢復記憶痕跡。
研究認為,語音短時記憶產生于信息在兩個語音緩沖器之間的循環,一個語音緩沖器涉及言語感知,另外一個涉及言語產出。當交互加工在不同的時間起作用的時候,緩沖是必需的。在各種加工點的時候,言語產出和言語感知都需要激發。Charlotte與其研究者認為涉及語音層面的感知和產出的緩沖器的補充與在兩個緩沖器之間的信息循環過程共同構成了語音短時記憶。
4.語音與腦部結構缺損和基因因素的研究
A. Cris Hamilton & Randi C. Martin(2007)語義短時記憶缺損的前攝干擾:對語義與語音相關性的作用。先前的研究結果表明語義短時記憶缺損的患者在系列回憶任務中表現出先前展示的材料對其不尋常的干擾(Martin and Lesch,1996)。這些干擾表明來自先前序列的過度的前攝干擾。研究數據表明短時回憶中出現的困難并不是因為語義表征的快速衰退,而是因為先前所展示的材料的反常滯留現象。結論認為這種前攝干擾的敏感性導致了短時記憶控制過程的缺損現象。
Westbury,Lori Buchanan(2006)研究并提出了深度誦讀困難的前葉分離模式:語義回路在語音錯誤記憶中的作用。在相關實驗中還發現語音鄰和關鍵區誘惑的具體度也是引起語義錯誤記憶可能性的媒介。這些結果都與深層誦讀困難的前葉分離模式理論相關,理論認為深度誦讀困難中的涉及書面語的語義和語音存取的額葉前部區域的貧乏限制。
Elizabeth M. Christy,Nora L. Watson,Rhonda B. Friedman(2006)研究了語音工作記憶在語音失讀癥中的作用。研究結構表明閱讀缺陷越嚴重者,其語音工作記憶受損也越嚴重。語音工作記憶與無意義詞閱讀和無意義詞復述能力具有明確的相關性。語音工作記憶與口語詞的閱讀也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在患者中,他們在閱讀功能詞和具有詞綴詞的時候,無論這些詞是單獨出現還是出現在上下文中,他們都表現出特定的閱讀缺陷。相反,視覺加工記憶與無意義詞復述或意義詞復述并不存在相關性。
Dianne F.Newbury,Dorothy V.M.Bishop和Anthony P.Monaco(2005)對基因對語言缺陷和語音短期記憶的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近年來人們已經了解到特殊語言缺損(即無法在適齡階段獲得相應的語言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遺傳現象。研究結果表明,來自心理和基因上的證據說明在特殊語言缺損中存在著語音短期記憶的缺損。一旦能夠發現這種增加語音短期記憶困難風險的基因變體的特性,就將有助于解釋引起這種缺損的機制,并且有助于理解特殊語言缺損的原因。
5.結語
語音與記憶之間的關系受到心理學領域、認知學領域及心理語言學等領域學者們的高度關注,尤其是國外學者,他們試圖從各個方面探討語音與記憶的各個方面的問題,以及語音與記憶之間的結合對于其他方面的作用等現象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語音與記憶關系的研究對人類的認知、語言習得和失讀癥的研究等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Cris Hamilton A. and Randi C. Martin. Proactive interference in a semantic short-term memory deficit:Role of semantic and phonological relatedness[J].Special Issue:Original Article,2005.
[2]Alessandra, Sansavini& Annalisa, Guarini& Rosina, Alessandroni& Giacomo, Faldellab& Giuliana& Giovanelli& Gianpaolo,Salvioli Are early grammatical and phonological working memory abilities affected by preterm birth?[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2007,(40):239-256.
[3]Charlotte,Jacquemot& Sophie K.Scott.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onological short-term memory and speech processing?[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VOL10,11.2006.9.25.
[4]Chris,Wedtbury& Lori Buchanan.Toward a frontal lobe disconnection model of deep dyslexia: The role of semantic feedback in phonological false memories[J].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2006,(19):124-156.
[5]Dianne F.Newbury& Dorothy V.M.Bishop& Anthony P. Monacol.Genetic influences on language impairment and phonological short-term memory[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VOL.9.2005.11.11.
[6]Elizabeth M. Christy, Nora L. Watson, Rhonda B.Friedman .The role of phonological working memory in phonological alexia [J].Brain and Language,2006,(99):8-219.
[7]Kerry, A. Chalmers& Jennifer S, Burt. Phonological and semantic information in adults’ orthographic learning[J].Acta Psychologica,2008,(128):162-175.
[8]Steve,Majerus & Martine,Poncelet & Martial,Vander Linden & Brendan S. & Weekes.Lexical learning in bilingual adult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hort-term memory for serial order and phonological knowledge [J].Cognition,2008,(107):395-41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829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