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官渡區2008~2017年傷寒、副傷寒流行特征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 分析2008~2017年官渡區傷寒、副傷寒流行特征,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統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中 2008~2017年官渡區傷寒、副傷寒病例數據,對其進行描述流行病學分析。結果 2008~2017年官渡區共報告傷寒、副傷寒1407例,年均發病率為15.92/10萬,主要以傷寒為主,傷寒、副傷寒構成比為1.41∶1,發病季節性明顯,每年3月份發病開始上升,5~10月份為高發季節,9月份達高峰,11月份開始下降,官渡區傷寒、副傷寒各個街道均有病例報告,關上街道發病居官渡區第1位,金馬街道和小板橋街道發病交錯排位第2位和第3位。各年齡組均有發病,主要集中于10~40歲組人群,男性發病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為1.12∶1。發病人數最多的職業是學生,其次是家務及待業和農民,每年占總發病數的37%~68%。結論 近10年官渡區傷寒、副傷寒發病仍維持較高的發病水平,發病呈散發狀態,高危人群為學生、家務及待業、農民,應加強疫情監測。針對性采取綜合措施,進一步降低傷寒、副傷寒的發病率。
關鍵詞:傷寒;副傷寒;流行特征;防制對策
中圖分類號:R51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09.044
文章編號:1006-1959(2019)09-0134-04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 in Guandu District from 2008 to 2017,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Methods The data of 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 in Guandu District from 2008 to 2017 were counted in the "China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System", and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was described. Results A total of 1407 cases of 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 were reported in Guandu District from 2008 to 2017. The average annual incidence rate was 15.92/100,000, mainly typhoid fever. The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ratio was 1.41∶1, and the seasonal incidence was obvious.The incidence begins to rise in March each year, and the high season is from May to October. It peaks in September and begins to decline in November. Cases of 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 in Guandu District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streets, and the first place in the Guandu District, Jinma Street The second and third places were interlaced with the Xiaobanqiao street. All age groups have morbidity,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group of 10 to 40 years old. The incidence of males is more than that of females, and the ratio of male to female is 1.12∶1. The occupation with the highest number of cases is students, followed by household chores and unemployed and farmers, accounting for 37% to 68% of the total number of cases each year. Conclusion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incidence of 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 in Guandu District has remained high, and the incidence is sporadic. The high-risk groups are students, household chores and unemployed farmers, and the epidemic situ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argeted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o further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 Key words:Typhoid fever;Paratyphoid fever;Epidemic characteristics;Control measures
傷寒、副傷寒是傷寒沙門菌和甲、乙、丙型副傷寒沙門菌引起的常見急性傳染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腸道傳染病之一,造成的疾病負擔不容忽視。多年來,官渡區傷寒、副傷寒發病數一直位居昆明市前列,為進一步了解官渡區傷寒、副傷寒流行特征和規律,掌握發病趨勢,更好地制定切實有效的防治對策,特此對官渡區2008~2017年傷寒、副傷寒流行特征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2008~2017年傷寒、副傷寒發病資料均來源于傳染病報告信息管理系統,數據于2018年11月按發病日期導出。
1.2方法 應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和 Excel表格和 SPSS 17.0 軟件對 2008~2017年官渡區傷寒、副傷寒疫情資料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疫情概況 2008~2017年官渡區傷寒、副傷寒發病1407例,其中傷寒823例,副傷寒584例,無死亡病例報告,發病率在12.45/10萬~21.28/10萬。2008、2013年出現流行高峰,發病例數分別為188例、180例,其余各年發病數均在150例以下波動。不同年份發病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字2=41.79,P=0.00),見圖1。
2.2時間分布 2008~2017年官渡區傷寒、副傷寒全年均有病例報告,發病季節性明顯,每年3月份發病開始上升,5~10月份為高發季節,9月份達高峰,11份開始下降。5~10月份共報告病例912例,占發病總數的64.82%,見圖2。
2.3地區分布 2008~2017年官渡區傷寒、副傷寒各個街道均有病例報告。其中,發病數居前4位的街道是關上街道、金馬街道、小板橋街道、吳井街道;前4個街道發病844例,占發病總數的59.99%。除2008年及2014年,關上街道發病均居第1位,2008年位于大板橋的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發生甲型副傷寒爆發疫情,發病92例,導致大板橋街道2008年傷寒副傷寒發病高于歷史發病水平,發病位居官渡區第1位,見圖3,表1。
2.4人群分布 2008~2017年報告的病例中,男性發病743例,女性發病664例,男女之比為1.12∶1。
發病主要集中在青壯年,其中10~40歲年齡組共發病910例,占發病總數的64.68%。發病最多的是學生,發病323例,占發病總數的22.96%;其次是家務及待業,發病209例,占發病總數的14.85%;第三是農民發病192例,占發病總數的13.65%,見圖4,圖5。
2.5傷寒、副傷寒病例構成情況 2008~2017年官渡區共報告傷寒病例823例,占總報告病例數的58.49%,報告副傷寒病例584例,占總報告病例數的41.51%,傷寒與副傷寒病例之比為1.41∶1,報告傷寒病例高于副傷寒病例。
2.6暴發疫情 10年間僅報告暴發疫情1起,發生在渡區小哨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甲型副傷寒暴發疫情,共有92人患病,罹患率為3.30%。經調查,此次疫情暴發原因為食堂從業人員為慢性帶菌者,導致食物污染合并日常生活接觸引起的甲型副傷寒暴發。
3討論
2003~2012年云南省共報告傷寒、副傷寒66870病例,平均發病率為14.9/10萬,發病數、發病率一直位居全國省級區域第1位[1]。昆明地處滇中腹地,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官渡區為昆明主城區,交通便利,流動人口多。官渡區所轄9個街道和1個鄉鎮,常住人口約88萬,學校200余所,餐飲和住宿行業較多,且轄區內有枧槽河、盤龍江、明通河和寶象河四條河流流經,官渡區傷寒和副傷寒發病多年保持昆明市發病數第一,傷寒年發病率高于10/10萬的地區被世界衛生組織視為傷寒高發地區[2]。2008~2017年來官渡區傷寒副傷寒發病率波動在12.45/10萬~21.28/10萬,年均發病率為15.92/10萬,官渡區傷寒副傷寒防控形勢嚴峻,防制措施的優化和落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加強。
官渡區10年傷寒副傷寒的流行特征顯示,其發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夏秋季發病較高,這與全國夏秋季腸道傳染病高發基本一致;高發地區為關上街道、小板橋街道、金馬街道,這與其位于主城區,人口密度大,流動人口多,租房臨時居住人多,其生活、居住條件相對較差有關;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10~40歲組,這個年齡段的人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多,感染疾病的幾率也相應較大;職業以學生、家務及待業、農民發病較多,與其居住條件、飲食(水)衛生和個人生活習慣有關[3],與未能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學生有吃零食和在外聚餐習慣,青少年接觸不安全飲用水和食品的機會較多等因素有關。
傷寒副傷寒主要通過污染的水、食物及日常生活密切接觸而傳播。日常生活接觸可引起散發,暴發流行往往是水源受到污染。官渡區現階段仍以傷寒副傷寒散發病例為主,傷寒副傷寒比為1.41∶1,因此,要加強散發病例作為傳染源的規范治療和有效管理,尤其是減少慢性帶菌者的積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各級醫療機構要規范傷寒、副傷寒病例管理和治療,追蹤治療和病后排菌情況,在流行季節可設置隔離病房;發生聚集或暴發疫情時,及時處置,對散發病例及時進行個案調查,做好疫源地的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
不良衛生習慣和行為是患病的危險因素,開展健康教育可有效控制傷寒、副傷寒等腸道傳染病的發生[4]。群眾樂于接受宣傳標語、口頭宣教等健康教育方式[5],可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生入戶面對面或戶外咨詢的方式進行健康教育;學生主要通過健康教育課或主題班會獲得防病知識,在學校開展健康教育意義更大。 疫苗接種是進行傷寒與副傷寒預防的有效方法,同時也是加強重點人群預防保護的關鍵途徑,特別是針對青少年應積極加強疫苗接種[6]。加快傷寒Vi-rEPA結合疫苗和傷寒Vi-DT結合疫苗的研發和接種推廣,已有學者[7]證實此兩種疫苗不僅安全穩定,而且免疫效果優于傷寒Vi多糖疫苗,可彌補傷寒Vi多糖疫苗不適用于低齡兒童的不足。而對傷寒疫苗并不顯效的甲型副傷寒相對上升的防控,可通過除此以外的預防措施進行控制[8]。
由于傷寒副傷寒傳播因素多樣化,水、食物、生活接觸與蒼蠅等媒介昆蟲均可單一的或交錯地進行傳播,增加了傷寒副傷寒防控工作的難度,因此,在高發季節到來前應提前做好傷寒、副傷寒防制工作,加強病例監測,及時預警,做好突發疫情應急準備;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整頓不符合要求的食堂、提高學校對疫情報告的敏感性和及時性;相關部門聯合采取突擊和定時結合的辦法,加強對學校衛生的檢查力度;加強食品衛生監測和監督管理,對食品加工及流通環節進行預防性監督和經常性監督,重點加強學校、食堂及周邊飲食攤點的衛生監督管理,保證食品的安全;加強食品從業人員的健康體檢,做到持證上崗。
同時各級醫療機構要嚴格執行《傷寒和副傷寒診斷標準》(WS280-2008),規范傷寒、副傷寒診斷和治療。云南省傷寒、副傷寒病例診斷準確性僅為29.35%,遠低于其它省份相關研究報道[9]。官渡區報告傷寒副傷寒確診病例明顯高于臨床病例,但部分病例未達到確診病例的診斷標準,醫療機構診斷、報告病例未嚴格按標準執行,主觀隨意性大,說明絕大多數報告病例缺乏必要的實驗室病原學依據。建議開展傷寒副傷寒診斷標準培訓,定期開展傷寒副傷寒診斷準確性調查,進一步提高病例診斷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參考文獻:
[1]伏曉慶,古文鵬,尹建雯,等.云南省2003-2012年傷寒副傷寒流行特征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14):2497-2499.
[2]潘靜靜,謝志強,康鍇,等.河南省2004-2011年傷寒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2,13(10):767-769.
[3]莊菱,張永杰,唐震,等.江蘇省傷寒/副傷寒流行現況、菌株耐藥及其分子分型[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2,33(12):1269-1272.
[4]張靜.傷寒、副傷寒干預方法與實踐[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64-65.
[5]胡燦,姚光海,王丹,等,平壩縣傷寒干預項目持續效果評價[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18,24(1):29-31.
[6]陳杰雄,鄧小如,戴雪紅.2006-2015年龍巖市傷寒副傷寒流行病學分析[J].職業與健康,2016,32(21):3000-3002.
[7]李永紅.傷寒Vi多糖疫苗在我國的研究與應用現狀[J].實用預防醫學,2007,14(3):963-964.
[8]魏承毓.我國甲型副傷寒的流行趨勢及對防控對策之探討[J].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2005,32(2):65-67.
[9]伏曉慶,徐聞,姜黎黎,等.云南省重點地區460例傷寒、副傷寒病例診斷準確性調查結果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7,44(17):3254-3257.
收稿日期:2019-1-16;修回日期:2019-2-2
編輯/王海靜作者簡介:楊克江(1983.5-),女,云南賓川縣人,本科,主管醫師,主要從事急性傳染病監測與防制工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10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