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8年昆明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對2009~2018年昆明市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肝)流行特征進行分析,為制定預防控制乙肝策略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對2009~2018年全國法定傳染病報告系統資料中昆明市乙肝病例進行分析。結果:2009—2018年昆明市累計報告乙肝病例41025例,年均發病率為62.07/10萬,年度發病率之間有差異,2009年至2014年發病率呈波動下降,2014年至2018年后呈下降趨勢。發病無明顯季節性。病例年齡主要集中于20歲至60歲成人,以農民為主,占發病總數的41.41%;男女發病比為1.54:1。發病率居前四位的縣市區分別為宜良縣、尋甸縣、官渡區、盤龍區。城區和郊縣區無明顯流行差異。結論:繼續做好新生兒乙肝疫苗預防接種工作,開展重點人群乙肝疫苗接種活動,同時加強乙肝診斷報告管理,可有效降低乙肝發病。
[關鍵詞]乙肝;流行特征;預防接種
乙肝是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種嚴重威脅人體健康的傳染病,可引起多器官損傷。乙肝繼續發展可導致肝衰竭、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細胞癌。[1]昆明市乙肝發病一直處于傳染病發病的前三位,已經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為此對昆明市2009~2018年報告的乙肝病例特征和變化趨勢進行分析和總結,為有效預防控制該病提供參考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病例信息來自于從“中國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下載的昆明市2009~2018年手足口病個案資料。人口資料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及當地統計年鑒。
1.2 采用描述流行病學分析研究方法對報告事件作回顧性分析,使用Excel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疫情概況2009—2018年昆明市累計報告乙肝病例41025例,死亡20例,年均發病率為62.07/10萬,年均死亡率為0.03/10萬,病死率為0.05%。
2.2 流行病學特征:
2.2.1 地區分布2009—2018年昆明市14縣市區均有病例報告,發病數居前4位的縣市區依次為官渡區(6109例)、盤龍區(5305例)、五華區(4993例)、西山區(4209例);發病率居前4位的依次是宜良縣(93.17/10萬)、尋甸縣(72.21/10萬)、官渡區(71.76/10萬)、盤龍區(66.46/10萬)。結果見表1。
2.2.2 時間分布10年間,2010年發病率最高,為97.12/10萬,2018年發病率最低,為25.32/10萬。不同年份發病率有差異,2009年至2014年發病率呈波動下降趨勢,2014年至2018年發病率下降明顯。全年各月均有乙肝病例報告,其中5月累計報告病例最多(3841例)占發病總數的9.33%;12月、1月、2月報告病例較少,分別占發病總數的7.22%、7.56%、7.40%,結果見圖1、圖2。
2.2.3 人群分布乙肝發病人群在性別構成比方面,各年均是男性所占比例大于女性,對男女發病數進行比較,男女發病之比為1.54:1。農民發人員數最多(17192例),占41.41%,其次為家務及待業(5674例)和離退休人員(4083例),分別占13.67%、9.83%。各年齡組均有病例報告,發病從15歲開始上升,年齡主要集中在20—60歲的成年人,共30722例,占總發病數的74.52%,其中40—45歲組(4229例)報告發病最高,占總人數的10.26%;發病最少的是15歲以下年齡組,共923例,占總發病數的2.2%;結果見圖3、表2。
2.2.4 病例分類10年報告的41025例乙肝病例中,急性、慢性、未分型分別占總病例的5.13%、64.72%、30.04%。未分型乙肝病例的比例在逐年降低,從2009年的35.45%減少到2018年的1.21%,而慢性乙肝的比例從2009年的60.53%增加到2018年的90.89%。結果見圖4。
3 討論
昆明市乙肝發病自2004年開展網絡報告以來,一直居全省前位,與全國大多省會城市一致,也呈現在城區、人口密度高的地方發病高的特點。發病率居前四位的宜良縣、尋甸縣是兩個農村人口大縣,官渡區、盤龍區屬于城區,人口密集。2009—2018年發病率整體呈逐年波動下降趨勢。10年間,15歲以下年齡組發病數最少,占總發病數的2.2%,15歲以下兒童發病數逐年減少。乙肝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20—60歲成人,占74.52%。以上說明昆明市采取的綜合性防控措施效果明顯,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接種乙肝疫苗,昆明市1992年將乙肝疫苗納入兒童計劃免疫管理,2003年乙肝疫苗實施兒童免費接種,2009—2011年完成15歲以下乙肝疫苗補種工作,2010年實施母嬰阻斷項目。經過不懈努力,昆明市維持較高水平的乙肝疫苗24小時內首針及時接種率,95%以上的乙肝疫苗常規全程接種率。乙肝發病一般沒有明顯的季節高峰(2—4),本文中12月和次年1月、2月發病例數相對較少可能與乙肝屬于慢性發作疾病,1、2月正值春節,患者延后就診有關。
從人群分布來看,74.52%病例主要集中在成人的原因可能是(1)大部分成年人未接種乙肝疫苗,未獲得保護(5);(2)青壯年外出機會多,活動范圍大,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抵抗力容易下降。乙肝發病數男性明顯高于女性,與國內多數報道結果一致,可能與男性較女性社交頻繁,吸煙、喝酒相對較多,肝臟負擔較重有關。以上分析提示,成人是乙肝防控健康知識宣教的重點人群。職業方面,發病人群以農民、家務及待業為主,這主要與其健康素養較低、自我保護意識不夠有關,還與不良的衛生習慣以及不斷增大的人群流動性有關。
昆明市累計報告的各型乙肝所占比例與全省一樣,仍然是慢性乙肝和未分型乙肝占很大比例(6。昆明市2005年開始,乙肝分型報告。有關調查顯示,部分醫務人員對急、慢性乙肝診斷標準掌握不準確,存在將HBsAg攜帶者作為乙肝病例報告已經慢性乙肝重復報告的現象。為提高乙肝監測工作質量,云南省于2015年制定并下發《云南省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監測方案》,經過近3年來努力規范乙肝病例報告工作,未分型乙肝大幅度減少,2018年,未分型乙肝占全部病例的1.21%。
針對昆明市乙肝疫情特點,通過多種形式對健康人群和高危重點人群(特別是農民)普及有關乙肝防治知識;在繼續鞏固新生兒乙肝疫苗預防接種成效的同時,應在全程免疫接種工作的基礎上提高乙肝疫苗首針24小時及時接種率;在開展入托、入學兒童預防接種證查驗工作的基礎上,落實乙肝疫苗查漏補種工作,提高全程接種率;有效阻斷母嬰垂直傳播途徑,對于HBsAg陽性母親所生嬰兒,應在出生后24小時及時接種乙肝疫苗的同時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接種乙肝疫苗的方法參照2016年版《預防接種工作規范》;加強流動人口兒童出生登記管理,避免漏種;下一步乙肝防控工作應重點關注宜良縣、尋甸縣、官渡區、盤龍區;加強乙肝診斷準確性和疫情報告管理工作,避免誤診、誤報、錯報或漏報。
參考文獻
[1]楊紹基,任紅.傳染病學[M].第七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58—62.
[2]姜慧芬,陳卓,方任華,等。我國2004年—2012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5,25(3):408—411.
[3]古升,陳海云,吳濤,等.2012—2014年海南省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6,11(8):742—745.
[4]抗慧,董晨,蘇州市2009—2013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學分析[J].江蘇預防醫學,2015,26(1):61—62.
[5]黃光明,曾曉星,陳益,等。2005—2014年吉林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6,43(4):591—593
[6]張麗芬,許琳,趙智嫻,等.云南省邊境地區2006—2015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國疫苗和免疫,2017,23(10):508—5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8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