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歷史人物構建高中歷史知識結構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知識結構從本質上說就是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1]。高中的歷史知識比較零散,而且相對孤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當對這些相對孤立的、大量分散的歷史概念和歷史事實進行整合,在此基礎上構筑完整的知識結構,使其變成脈絡清晰、主干分明的知識網絡,方便理解和記憶[2]。文章從高中學生的視角,就如何利用歷史人物有效構建高中歷史知識結構加以闡述。
關鍵詞:歷史人物;高中;歷史知識結構;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7-0059-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7.054
在高中歷史教材中,歷史人物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凡是歷史事件,必然會涉及相關的歷史人物。在學習文藝、科技等內容的時候,甚至完全用代表人物對其內容進行展現。我發現,大多數人在學習歷史的時候喜歡鉆研各類歷史人物,對歷史人物充滿興趣。所以我認為,在構建高中歷史知識結構的時候,完全可以以歷史人物為載體。
一、通過豐富歷史人物構建歷史知識結構
高中歷史教材中有很多歷史人物,但大多數都是簡單地提及。要想通過歷史人物構建歷史知識結構,必須要對歷史教材中的圖文要素進行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文字的生動具體性和圖畫的直觀形象性等特點對人物從事的活動及具體的特征和神態進行描述,在這個基礎上充分感知歷史教材,對歷史人物形成感性認識。這就如同兩個陌生人第一次見面,在這個過程中對彼此都會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但是這個人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并不能一眼就看出來,想要了解還需要進一步交往。通過歷史人物構建歷史知識結構同樣如此,僅靠歷史教材上給出的信息只能對歷史人物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并不能深入了解。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以教材為載體進行學習拓展和延伸,深化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視野和思維也會得到拓寬。
例如,我們在接觸某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可以通過查閱課外書籍、上網查閱資料等方式對歷史素材進行補充,充分了解歷史人物的生平,再通過具體的歷史人物對歷史事件進行描述。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選擇史料的時候一定要堅持針對性、現實性和真實性三大原則,這是非常關鍵的一點。如今,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人人都有言論自由,導致網絡上的信息質量參差不齊,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要隨隨便便就相信任何的信息,要選擇有利于我們獲得客觀信息的史料。在選擇史料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確保的就是史料的真實性,盡可能運用正史作為了解歷史人物的載體,如《全球通史》《史記》等,這些書籍都是經過反復論證的,具有較強的真實性和客觀性。當然,現實性也是我們在選擇史料的時候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因素。歷史記錄了社會發展和現實生活的軌跡。對歷史進行研讀,實際上就是對先輩的足跡進行回溯。所以,我們在學習歷史人物的過程中不要將歷史人物看成是距離我們很遠的一種生物,他們和我們實際上并沒有差別。所以我們在研讀的時候應當運用體驗法,將自己想象成他們,在這個基礎上親身感受歷史人物所經歷的歷史事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了解有關于某個歷史人物更多的信息,對其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我們構建完善的歷史知識結構。
二、通過評價歷史人物構建歷史知識結構
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是構建歷史知識結構的第二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一般來說,大多數歷史人物需要我們對其進行客觀評價。很多的歷史人物并不單純地是一個負面人物,也不單純地是一個正面人物,大多數的歷史人物功過兼有,這些歷史人物有的是功大于過,而有的是過大于功。所以我們在評價的時候不能僅僅站在某一個角度或者通過他做的某一件事情去評價他,應當綜合他做的多件事情,從多個角度去評價他,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評價的客觀性和全面性。就個人學習經驗來說,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應當將活動分解成若干個部分,在這個基礎上對歷史人物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該否定的地方要去否定,該肯定的地方要去肯定。這樣,我們對歷史人物就有了更加全面的、理性的認識。
一般來說,人物評價通常都是基于世界觀和人生觀進行的,不同的生活環境、人生閱歷和教育環境,會讓我們對歷史人物有不同的看法。這也是很多人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觀點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應當回歸理性,防止過多的個人主觀意識融入其中。首先要從效果和動機方面對人物進行評價,這樣可以讓我們能夠辯證性地去看待問題。另一方面,這樣可以防止我們因為感性認識而片面化地解讀歷史人物。在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的時候,我們始終要堅持歷史性原則。由于歷史是在不斷發展的,所以我們不能站在現代人的視角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尤其是對其功過的評價,歷史人物的行為存在一定的歷史局限性,我們必須要清楚認識到,這是無法避免的。所以我們應當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對其進行評價,最大限度還原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避免因為個人好惡導致評價存在較強的主觀性,這樣不利于我們構建歷史知識結構。
綜上所述,利用歷史人物對高中歷史知識結構進行構建,是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提出來的一個具體方法,這并不意味著學會評價和認識歷史人物就能學好歷史,但是我們完全可以以高中的歷史人物為突破口,通過歷史人物鉆研相關的歷史事件,并由此建立完善的知識網絡。這種學習方式具有較強的趣味性,而且可以很好地解決我們在記憶歷史知識的時候經常出現的記憶混淆問題,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陳亞千.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提升高中歷史學科的價值品味——從近三年高考題中看歷史學科的哲學意境[J].長三角(教育),2012(5):18.
[2]李慧玲.關于高中歷史教科書如何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理念的思考[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7(2):63.
[責任編輯 張宏麗]
作者簡介:紀安然(2002.12— ),山東鄒平人,學生,現就讀于鄒平市第一中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23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