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農村金融生態圈構建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提要] 金融與實體經濟共生共榮,在農業農村領域表現為金融與鄉村產業發展的協調互動、共生發展,與互聯網數字化趨勢相適應的新金融生態圈的產生和發展是這種共榮共生關系的一個突出體現。新型金融生態圈具有復雜系統特征,其演化發展反映了基于自組織機制的自主性、自適應性和“涌現”性,并與農村產業發展密切關聯,據此提出建設新型農村金融生態圈的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復雜系統;農村產業;金融生態圈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3月28日
   在互聯網數字化經濟迅速推進的形勢下,農村產業發展正面臨一個全新的環境和機遇,以產業融合、鏈條延伸、合作共贏等為特征的新體系、新業態和新模式,將帶動鄉村產業的新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奠定良好基礎。鄉村產業的發展中,順應市場需求應運而生的各類農村新型經營主體、鄉村小微企業,在相互競爭與合作中推動充滿活力的農村新型產業體系形成,構建企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市場環境。在這一過程中,一個適應多樣化經營特色、多元化產業發展需要的金融體系將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推手。金融與實體經濟共生共榮,在農業農村領域表現為金融與鄉村產業發展的協調互動,互相促進、共生發展,與數字化智能化趨勢相適應的新金融生態圈的產生和發展是這種共榮共生關系的一個突出體現。
   一、農村金融生態圈復雜性特征
   生態圈本身是一個生物學上的概念,是各種物種在一定區域內聚集、既合作又競爭的生態體系。新型的農村金融生態圈,是生態圈概念在農村經濟領域的引申,反映的是數字化環境下以產業發展為導向、集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資金和財務活動、不同金融機構和服務中介為一體,實現共享、互助、共贏的一個生態化的體系。農村金融生態圈的形成是圈內各行為主體內在需要的產物,也將隨著內外部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而不斷進化,表現出復雜系統的特征。
   (一)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的變化交融,將產生復雜的影響,外部環境的變化,構成農村金融圈演化的外部動力因素。具體包括:第一,制度環境。廣義的制度包括政策法律、文化習俗及習慣行為方式等多方面的約束條件。制度約束構成了經濟行為主體行動的邊界,制度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經濟主體行為的收益與成本,生態圈整體和其中的個體都將受到影響。農村金融生態圈除了考慮正式的法律約束外,由于其“鄉土”特性,實際上不同地域的不同鄉風民俗更是對生態圈的初始形成具有更大的約束。當然,這種影響隨著市場化的深入及生態圈規則的完善、得到更多主體的認同與應用而逐漸更具市場化的特性。第二,外部市場的變化。農村金融生態圈的形成將不僅是面對本地的近鄰市場,而是面向更廣闊的、囊括城鄉的大市場,因此市場的需求是生態圈形成與發展過程中需要直接關注的因素,是以農村特色產品和服務與外部大市場對接為前提的,也是組成金融生態圈的“充分”理由。第三,技術環境。這里的技術環境,主要是指由互聯網數字化革命所推動的技術及產業發展環境的變化。技術革命將深刻改變經濟和產業發展格局、人類行為習慣和消費變化趨勢,是重構農村產業鏈、資金鏈、價值鏈的基礎設施,決定著產業演變的方向。
   (二)農村金融生態圈中產業主體互動的復雜性。構成生態圈的一定有不同的產業經濟主體,這既來自于農戶家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產業化企業等,也有來自于非農產業的主體、新型的電商平臺、尋求農村產業機會的投資者、中介服務機構等,這些市場化的主體都有各自的不同利益訴求,在農村金融生態圈內和圈外的互動將由于主體的異質性而更加復雜。
   (三)金融活動本身的復雜性。融資活動的達成涉及到信息、交易、物流等多方面的配合,沒有交易、沒有信息的流動,金融活動是難以進行下去的。在市場范圍擴大的情況下,金融活動涉及到城鄉資金的轉移、不同金融機構的競爭與互動、不同的債權債務與股權關系、不同的金融產品等,對非專業人員來說,這本身就代表著復雜性。而農村金融活動中傳統的信息不對稱、契約履行機制等,都使這種復雜性更加凸顯。農村金融生態圈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復雜化的簡化,在一個共同規則、合作互動生態圈中的經濟活動,具有節省交易成本的優勢。
   (四)農村金融生態圈的開放性。金融生態圈的發展并不會消除競爭。因為,在圈內經濟主體間的合作是某一個或幾個方面的合作,并不會涉及到全部經營管理內容。而且即使在圈內,競爭也是存在的,合作不排除相互競爭。有競爭,就會有優勝者和失敗者,一個活躍的金融生態圈存在著新成員的不斷加入和原有成員不斷淘汰的優勝劣汰的過程,但總體成員是穩步增長的,從而使更多的主體因而得益,這是一個正常的市場化現象。金融生態圈成員的增加,既增加互動的復雜性,也增加生態圈的價值。
   二、農村金融生態圈自組織演進
   農村金融生態圈的穩定性在于能否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機制。一個穩定成長的生態圈,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圈內的企業之間,基于互利原則的交易和合作行為活躍。第二,有穩定的得益機制,能夠讓原主體留在“圈”內,并吸引新主體的加入?!叭Α眱瘸蓡T的優勝劣汰則成為增加生態圈活力的動力。第三,有潛力產業的支撐。可以不是單一產業,是產業集群,或眾多相關產業的集合,是上下游企業、相關配套服務主體、輻射的消費者群體的集合。沒有產業支撐的金融生態圈是沒有生命力的。從復雜系統演化的角度,就是對好的、有利于主體發展的“基因”或特性,能夠自動得到“復制”,讓新的進入者融入生態圈,遵守生態圈的規則行動。
   (一)農村金融生態圈的產生是相關經濟主體在追求自身目的實現中的自主、自發過程。以下兩個方面典型地反映了生態圈形成過程中的這種作用機制:一是目的性。與自然生態圈的演化是無意識的、由純自然因素決定的演化不同,人類社會產生的各類生產聚集活動具有“有向選擇”特性,經濟主體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實現過程中采取的有向性行為,尋求的是收益大于付出的“代價”的結果,或者說是自身“滿意的結果”。二是市場力量作用下的自主性。金融生態圈的形成來自于相互的需求而引發的互動,不是強制性的組合匹配。這兩者決定了在傳統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農村金融生態圈的形成較為困難。因為在傳統社會形態下,農村經濟主體的交易、合作對象和市場范圍都是受限的,這就導致即使形成一個個小的“熟人社會”的“圈子”,但基于市場交易和契約關系的信任與合作并不存在,其動機也與作為經濟主體的行為目的性不同,且受到傳統道德規范、本地村社習俗等的約束,因而也不能稱為“金融生態圈”。    (二)農村金融生態圈的成長動力是基于環境適應性的學習機制。這一點是所有社會經濟生態圈進化的共有特點,是其保持穩定成長的最基礎動力機制。金融生態圈的不斷演變進化反映了其具有“有機體”的特征,在圈內的經濟個體中,就如一個生態群落聚集地內,各個經濟主體既有競爭也有合作,這就導致生態群內的種群數量是變化的,種群中個體的地位也是變化的。生態圈的組合本身是適應環境的產物,聚集在一起是為了適應環境,相互的合作互動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環境改變了,生態圈內的企業就會根據自身內部資源與外部環境的匹配程度進行改變,不適應改變的就會被淘汰,善于學習、適應環境的就得到發展。金融生態圈提供了金融和產業發展某一個或幾個方面的支持,但企業的經營活動涉及到多個層面、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經濟組織的成長不僅在于金融生態圈內部的互動學習,也在于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學習及不斷的進化?;ヂ摼W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對企業面臨的經營環境產生持續而深刻的改變,所有涉農經濟主體都將面臨這一沖擊,是機遇與風險并存的一種狀況,學習是適應環境復雜性的一種能力。
   (三)農村金融生態圈發展具有“涌現”特征。“涌現”是“簡單中孕育著復雜”。金融活動的最基本特征是資金需求者和資金出借者之間的交易,有直接的兩方交易,也有通過機構中介的間接交易。僅從這兩種交易形式看,并不復雜。但當眾多的交易者各自按照自己的利益交易,形成相互交叉的、復雜的競爭與合作關系時,簡單的交易就表現出生物體的群落特征,形成“涌現”,表現出難以簡單的解析為兩兩交易的特征,即“不可還原性”。從農村金融生態圈形成來看,之所以能夠形成“圈”,一定是因為在“圈”內具有經濟主體,在“圈”外所不能獲取的優勢或便利,這可能是來自于資金的可獲得性更容易、更穩定,也可能是獲取信息、產品銷售渠道、供應鏈等方面的便利。這些便利是單一的兩兩交易所不能提供的,而“圈”的形成就“涌現”了解決上述問題的方式、模式或產品、工具等。
   (四)與農村產業發展密切關聯。互聯網數字化環境下的金融生態圈的形成,將更加體現互聯網的平等、協作、共贏的精神。在“圈”內,各個經濟主體的關系是一種相互合作的關系,而且各個交易主體之間的交易與合作是呈現網狀的、相互之間互為資金和商品等的交易往來者,是基于市場規則的合作與交易行為,甚至交易雙方可以不見面、不認識,只要遵守“圈內”基本的、公平的規則即可。這種分布式結構對農村經濟主體來說是一種更有利于融入整體大市場的交易結構設置。因為對眾多鄉村中小企業和農村個體創業者,他們作為個體根本不具備面向復雜、廣闊的市場主體銷售其產品的能力,也沒有辦法將其特色產品和提供服務的信息讓外部市場知曉。借助新型的金融生態圈,農村經濟主體在融資的同時,能夠實現融智、融信(信息、信譽),大大減少交易成本和信息搜尋、廣告成本等。因此,構建基于互聯網數字化趨勢下的新型農村金融生態圈,是推動新環境下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途徑。
   三、政策建議
   互聯網數字化的環境正在迅速地改變農村產業發展格局和農村金融生態,產業融合、合作共贏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與這一過程相伴隨,新型農村金融生態圈是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相適應的新型金融服務生態體系,是產融協調的重要途徑,對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一)在新型金融生態圈的構建中,要體現市場需要、主體自主原則。政府及相關協會可以引導、創造環境,建設信息基礎設施,打造平臺。特別是在農村金融生態圈形成的初始階段,地方各級政府提供的各種服務、秩序保障與推動,是平臺發展的有效支撐。但最終能否形成有帶動作用、真正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需要又具有可持續性的金融生態圈,還是取決于市場的力量,取決于所有參與者能否實現合作共贏。
   (二)金融科技的作用更加突出。農業農村產業是弱勢領域,是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叭谫Y難、融資貴”問題是困擾農村農業發展的長期問題??萍嫉陌l展帶來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曙光。融資問題的根源在于風險與收益的不匹配,如長期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管理成本高、抵押擔保難等金融服務“痛點”,金融科技通過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商業模式的創新等,構建涉農產業參與者更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將走出一條解決農村金融問題的新路。
   (三)產業發展是支撐。沒有農村產業的發展,農村金融就將成為“無源之水”。金融企業也要按照市場原則來開展活動,而沒有產業支撐,金融機構就沒有盈利來源,提供的資金也沒有承擔對象,金融自然也發展不起來。在工業化后期階段,利用新的技術和產業革命趨勢所帶來的新市場、新服務模式,農村產業或產業集群將發揮其自然資源稟賦與傳統優勢,與新的綠色化、生態化、個性化消費趨勢契合,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為金融服務多樣化發展,支持農村農業領域的創新、創業活動、支持農村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前景。
   (四)多樣化的金融機構體系是保障。復雜來自于多樣性,但多樣性又是一個生態圈的典型特征,是生態圈“有機性”的反映。一個全部是同質主體構成的集合體是沒有活力的,這只是“大”,但難以形成協同效應,合作更需要在具有不同特質、互補的行為主體之間才能形成“共贏”。因此,農村金融生態圈的發展一定是眾多主體參與的體系,其中多樣化的金融機構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提供不同功能的金融服務,滿足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需求,形成互補共生的金融機構體系。在農村金融生態體系建設中,以數字化智能化金融互動建立起來的金融生態體系,既包括傳統金融機構以新的科技方式運作的新服務模式,也包括新型的互聯網數字化特色的存貸款機構、風險投資機構、私募股權機構、信托租賃、擔保咨詢等中介,與農村產業鏈企業和相關經濟主體一起,共同打造平臺,組成一個個不同功能、不同經營特色和服務方向的有機生態系統,共同推動農村農業經濟主體的融資可獲得性和金融服務的普惠性。
   (五)做好風險控制。農村金融生態圈依托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而發展。在互聯網數字化環境下,農村產業鏈的擴展更多地表現為線下和線上的網狀協同,形成復雜的網絡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復雜性產生的“涌現”構成新的層級,將面對與兩兩交易不同的收益風險結構,而且通過互聯網迅速傳播。因此,在享受到合作帶來的收益的同時,也要防止其復雜性帶來的風險,其中比較突出的有核心企業或某一重要節點企業出現經營困難帶來的全產業鏈危機、宏觀環境變化導致整體資金鏈緊張的風險、技術性操作風險等。從復雜系統的角度,需要建立相應的風險預警機制及早期干預方案,防止風險放大。
  主要參考文獻:
  [1]Holland,J.H.涌現—從混沌到有序[M].陳禹,等譯.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1.
  [2]Arthur,W.B.復雜經濟學[M].賈擁民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3]范東萍.復雜系統突現論[M].人民出版社,2011.
  [4]王慧,肖良林.新金融生態圈[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7.
  [5]李北偉,董微微.基于演化博弈理論的網絡信息生態鏈演化機理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3(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148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