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歷史人物構建高中歷史知識結構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知識結構從本質上說就是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高中的歷史知識比較零散,而且相對孤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當對這些相對孤立的、大量分散的歷史概念和歷史事實進行整合,在此基礎上構筑完整的知識結構,使其變成脈絡清晰、主干分明的知識網絡,方便理解和記憶。
關鍵詞:歷史人物構建;高中歷史知識結構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國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進步。通過在歷史課堂中引入人物史料,從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方面入手,引領學生通過富有生命和思想穿透力的學科實踐,在對前人歷史活動的思考、追問中形成面對現實、面對未來的社會責任感,以歷史中的人物去影響學歷史的人。
1通過豐富歷史人物構建歷史知識結構
高中歷史教材中有很多歷史人物,但大多數都是簡單地提及。要想通過歷史人物構建歷史知識結構,必須要對歷史教材中的圖文要素進行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文字的生動具體性和圖畫的直觀形象性等特點對人物從事的活動及具體的特征和神態進行描述,在這個基礎上充分感知歷史教材,對歷史人物形成感性認識。這就如同兩個陌生人第一次見面,在這個過程中對彼此都會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但是這個人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并不能一眼就看出來,想要了解還需要進一步交往。通過歷史人物構建歷史知識結構同樣如此,僅靠歷史教材上給出的信息只能對歷史人物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并不能深入了解。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以教材為載體進行學習拓展和延伸,深化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視野和思維也會得到拓寬。例如,我們在接觸某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可以通過查閱課外書籍、上網查閱資料等方式對歷史素材進行補充,充分了解歷史人物的生平,再通過具體的歷史人物對歷史事件進行描述。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選擇史料的時候一定要堅持針對性、現實性和真實性三大原則,這是非常關鍵的一點。如今,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人人都有言論自由,導致網絡上的信息質量參差不齊,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要隨隨便便就相信任何的信息,要選擇有利于我們獲得客觀信息的史料。在選擇史料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確保的就是史料的真實性,盡可能運用正史作為了解歷史人物的載體,如《全球通史》《史記》等,這些書籍都是經過反復論證的,具有較強的真實性和客觀性。當然,現實性也是我們在選擇史料的時候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因素。歷史記錄了社會發展和現實生活的軌跡。對歷史進行研讀,實際上就是對先輩的足跡進行回溯。所以,我們在學習歷史人物的過程中不要將歷史人物看成是距離我們很遠的一種生物,他們和我們實際上并沒有差別。所以我們在研讀的時候應當運用體驗法,將自己想象成他們,在這個基礎上親身感受歷史人物所經歷的歷史事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了解有關于某個歷史人物更多的信息,對其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我們構建完善的歷史知識結構。
2以事帶人,共情共感,增加人性的溫度
歷史對于旁觀者只是一段故事,對于親歷者卻是真實的喜悅和感傷。若能讓學生與歷史中的人物產生共感,則有助于其更深入地理解歷史。以往教材上的歷史敘述、歷史圖片及其相關數據之于學生,或淪為所謂“高考必備知識點”,或成為冷冰冰的應試材料信息,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落實是有限的。然而知識卻不會自己煥發生命的活力,所以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和恰當的情景設置,有利于讓學生進入他人的認知世界,使學生感同身受地體會和思考歷史洪流與個人命運的關系,增強對歷史的體悟。以“回家--‘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為例,與學生一起去感受海峽兩岸關系的演變對于一個普通人一生命運的影響,打造貼近現實生活和情感訴求的人文課堂。例如,在復習《告臺灣同胞書》相關內容時,在展示相對單調、理論性強的原始文件節選之前,展示了高老先生的一段回憶“:1979年,我看到了回鄉的一線希望,我給母親寫了一封信,我寫了一夜?!睂W生從家書的內容里讀到的是一個少小離家的老兵對故鄉、對母親的深切思念,在接下來對《告臺灣同胞書》的解讀中,才會帶著同理心去理解正確的國家政策和方針可以給一個普通人的人生帶來多大的希望,從而增強對這一偉大構想的認同感。在探究環節中,將討論問題定為“:遠在大陸的母親能否收到這封盼了幾十年的家書?高秉涵先生能否順利回家?”學生在討論中分析了影響兩岸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的學生從不同階段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狀況分析了老兵回家的可能性。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的立意在這一環節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學生也深刻理解了兩岸的血濃于水,對于國家、對于社會的責任感都自然得到升華。所提出的“以事帶人”的模式,指的是將教材中的史事置于歷史發展的長河對個人命運沉浮的影響中考察,通過建立學生與這一人物的共情共感,使學生在豐富歷史知識的同時,增強其對現實的關注和對社會的責任感,感悟人生,洞察明理,在對歷史的解釋和理解中,家國情懷不斷生成。
3充分解讀歷史人物
歷史的人物構建很大程度上來自杰出的歷史人物。他們之所以成名,是因為他們有受人尊敬的品質。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高中歷史教師應注重對優秀歷史人物的分析,使高中生能夠更全面的對他們進行了解,為學習他們的歷史核心素質提供便利。這里應該指出的是,由于教科內容的限制,歷史人物的相關內容往往沒有被充分描述。在課堂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需求,適當延伸教學內容,為學生講解這些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引導學生學習其中積極的思想。
結語
綜上所述,利用歷史人物對高中歷史知識結構進行構建,是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提出來的一個具體方法,這并不意味著學會評價和認識歷史人物就能學好歷史,但是我們完全可以以高中的歷史人物為突破口,通過歷史人物鉆研相關的歷史事件,并由此建立完善的知識網絡。
參考文獻
[1]陳亞千.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提升高中歷史學科的價值品味---從近三年高考題中看歷史學科的哲學意境[J].長三角(教育),2012(5):18.
[2]李慧玲.關于高中歷史教科書如何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理念的思考[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7(2):63.
[3]代言梅.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2(35):2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47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