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語文作為母語類課程,是人們日常溝通、交流和表達情感的重要載體,而綜合性學習是發展學生綜合素養的一種有效學習方法,其旨在集傳統的聽、說、讀、寫及素質教育所倡導的搜、練在內的六種基本能力,來實現跨學科、多領域的學習和應用,具有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提升了學生人文素養的優越性。為更好地發揮綜合性學習的優勢,則需要結合恰當的方法,普遍使用的方法有預習、聽課及課后評價,由于這些常規方法都是眾所周知的,所以本文主要以開展方法的要點出發,通過揚長避短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 開展方法要點 綜合性學習 優越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綜合性學習是與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相并列的一個項目,雖然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其注重接觸內容的廣泛性,涉及到自然、文化、科學、社會等等方方面面的內容,但請注意它并不是一門整合了各學科內容的綜合性課程,只是帶有綜合性質氣息的一種語文學習方式。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指出來的那樣: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1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開展方法的要點探究
1.1整合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非常重整合的,所以本著活動的特點出發,開展方法注意培養學生的整合能力。綜合性學習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所以學生在初次接觸的過程中只是了解有哪些領域,并不明白這些領域對語文的學習有什么幫助,所以就涉及到整合的過程,也就是把外在的、非語文類知識轉變為內在的、語文類知識的過程,且這個過程是學生自主完成的。所以知識掌握程度的分水嶺也就在于學生自行整合的深度,學生將外在的知識點內化為自身知識庫,再將與其相關的知識串聯起來,那么知識框架也就構好了,后階段的學習再在先前的基礎上整合,并慢慢地將知識填充到框架中,那么學生的知識儲備將是豐滿的、連續的、鮮活的血肉之軀,毫無疑問,這在保證學生取得優秀的成績的同時,也以人文文化慢慢地滋養著學生的品格,培育健全的人格。
1.2過程
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是一個不斷地搜集、綜合、分析、運用信息 ,發現并解決問題的過程。俗話說“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語文的學習也是這樣的,它講究知識積累的循序漸進,講究從“量變”到“質變”的厚積薄發。所以過程在綜合性學習中是不能忽視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師對綜合性學習缺少精心設計。例如,為了迎合新課程改革,很多教師面對綜合性學習采用課外活動、針對活動的作文課及活動后相關的自主作文的單一模式。在活動過程中,為保證學生的安全,教師不敢放手讓學生去發現、觀察及探索,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更有甚者:只是走馬觀花地過一下形式,這樣也易導致學生產生對綜合性學習的厭煩情緒。
1.3應用
綜合性學習強調的是將所學的知識、技能盡可能地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也就是所謂的“學以致用”。在清朝有“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詩句流傳,在當代更是會經常聽到“讀書無用論”,那書生為什么會“沒用”,因為其沒有跟實際生活接軌,尚處于空想的狀態。所以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五好學生,更應積極地在開展綜合性學習時注重實踐動手能力及其潛在的應用價值。如在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教材中,有綜合性學習題為《倡導低碳生活》,教師在組織該次活動時,不僅僅要以影片的形式讓學生了解什么是低碳生活,更要號召學生采取相應的實際行動來實現低碳生活,如認養樹木或是植樹造林、減少一次性商品的使用、陪父母購物帶布袋等等。在每一次的實踐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對保護地球有巨大的貢獻,他們所做的事情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1.4體驗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要求學生親自參與教學實踐的,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在認識事物的同時會獲得個人的獨特感受,從而達到認識自我和社會的目的,同時也更明確地了解自己的定位,明白自我的價值所在,來進一步獲得成就感,這些反過來又有利于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斷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九年級下冊部編版語文教材中,有綜合性學習題目為《歲月如歌——我們的初中生活》,基于這個題目,大部分教師估計會以作文的形式來進行教學,首先讓學生寫相應的作文,然后選取幾篇文筆較好者上臺演講,最后老師進行點評,但這種形式的學習是以作業為主導的,雖然存在獎賞制度,但缺乏新穎性,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可以嘗試讓學生以視頻或照片或漫畫等等形式來展示學生心中的初中生活,既生動形象、記憶深刻,又由于方式獨特能吸引學生的興趣。
2初中語文運用綜合性學習的優越性
2.1引領學生感悟社會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在綜合性學習“有朋自遠方來”這一節,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述令人印象深刻的交友的故事,并且總結一下哪一點令學生深刻,學生為什么更愿意與其成為朋友?比如說:為人熱情、善良、漂亮大方或是有相同的興趣愛好等等。再聯想總結一下身邊存在哪些特別令人厭煩的缺點,讓每位同學各自的對號入座,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顯而易見的優勢在于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又引起學生對身邊易忽視的事件的思考和總結,進而使學生更易關注身邊事,對生活有一定的個人的見解和感悟。
2.2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在題為《人無信不立》的綜合性學習中,有一環節是“班級演講說誠信”,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收集材料,將材料在組內進行討論,確定題目,然后再寫演講稿。教師定一個合適的時間期限,期限到了就上交演講稿,由老師修改指正,修改完畢再在班上進行小組內試講,組內綜合投票,選出最具有信服力的一篇,來班級進行小組比賽。在班級小組比賽中,演講者既鍛煉了膽量,又學會了表達技巧,同時聽眾需集中注意力來跟上演講者的思路,并且從眾多話語中提煉出關鍵點,來更好地整體把握演講者的思路。在這個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強化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與競爭精神。 2.3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當學生步入初中階段,他們的交友觀、價值觀會發生急劇的變化,表現在他們有交友的意向,且擇友是有一定標準的,并不是像小學生那樣單純地因為年齡相仿而玩在一起,同時他們又不會交友,不清楚應該和哪種品質的人成為朋友,及如何相處來維系這段友情等等,基于此,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設置了題為《有朋自遠方來》的綜合性學習,教師可以因勢利導開展“交友之道”的學習活動,特別是在互聯網發達的時代,相關新聞報道有學生由于網上交友不慎而釀成悲劇的令人觸目驚心的事件,那么培養學生正確的交友觀及安全意識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此次活動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搜集相關的案例,課堂上讓學生就搜集的資料展開辯論,一方為支持網上交友,另一方為反對者,并就己方論點給出論據,目的是在強化學生的安全意識前提下,明白交到好的朋友,可以在你困難的時候不離不棄,在你得意地時候共同勉勵、共同進步,而倘若交到“損友”,則要以其為鏡,來看到自身不好的地方,并努力與其一起改進,當然,如果他方有自己的想法不愿與你共進步,則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2.4促進學生閱讀
杜甫有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通過書本來了解外面的世界,既增加了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又促進了優良人文素養的養成。在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的《少年正是讀書時》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教師應抓住這一契機來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并且養成好的閱讀習慣,不要辜負了這大好的少年時光。在活動展開前,教師可以先設計一個調查問卷,通過學生所提供的每周或每月的閱讀量,來發現學生所存在的閱讀問題,然后在班級小組內共享組內的問卷結果,其目的是讓學生清楚個人在組內、班級里的定位,思考自身所存在的閱讀問題,最后與同學、老師交流,由老師提出實質性的建議來促進大家的閱讀。
3總結
綜合性學習作為一種國家大力提倡的教學新方式,其潛在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但存在著形式主義教學,即教師僅僅是完成任務式,并沒有本著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來開展,沒有本著寓教于樂、勞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甚至沒有抓住開展方式的要點,所以在大力開展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要注重以學生為中心點,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基礎上,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梁文.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綜合性學習本土化設計研究——以七年級和八年級教材為例[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8(10):3-5.
[2] 鄭國民,馮偉光,沈幗威.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基礎與基本特征[J].語文建設,2002(04):4-5.
[3] 陳玉平.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可忽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6):7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3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