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格教學促進教師個性化教學的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個性化學習是教學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與之相呼應的就是個性化教學。微格教學的出現,以它的強大實踐性、及時反饋性、矯正性和可控性等特點,為教師的個性化教學提供了可操作性依據。本文從微格教學的內涵出發,論述了實施微格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利用微格教學及時反饋和可控性的特點,結合多媒體,讓微格教學和信息技術完美結合,為教師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提高學習效果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個性化教學;微格教學;多媒體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8-018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8.166
一、采用微格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采用微格教學的必要性
當前,部分教師的信息技術教學能力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要求。據統計,相當一部分教師還采用傳統的媒體進行教學,而且,為了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大多數教師采用師傅帶徒弟的幫帶形式。這種方式耗費時間長,效果也不是很明顯。而微格教學可以行之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微格教學過程以理論指導、觀摩示范、教師備課、角色扮演、反饋評議、修改教案為主線,可以讓教師自己以第三人的視角來審視自己的教學,使教師的教學行為方式得到及時客觀的反饋,從而更有效地修正自己的教學方式,做到個性化教學。
(二)采用微格教學的可行性
微格教學由于其本身的靈活性、機動性,適合小班教學,小組教學,從而為個性化教學提供了可操作性依據,能把教學實踐和教學問題集中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讓反饋實時監控教師的教學過程,從而更快地提高教師的授課技能,把教師個人的核心素養外化到教學過程當中。微格教學還可以讓評價伴隨教學整個過程,并及時對課堂中的突發情況給予反饋,從而使評價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微格教學及多媒體教學設計的含義
“微格”,顧名思義,在很小的格子里,以微小的空間為其特征,正契合了教學中可控性要求的需要。微格教學曾被國外學者譯為“微型教學”“微觀教學”和“小型教學”。但它們之間不完全相同。美國教學博士德瓦埃·特·愛倫認為微格教學是“一個縮小的,可控的教學環境,是準備成為或已經是教師的人群掌握的某一特定的教學技能和教學內容”。麥克里斯和恩文說它是“縮減了的教學實踐,它在班級大小、課程長度和教學復雜程度上被縮減了”。綜上所述,微格教學,是在人為劃定的空間內,把問題集中起來解決和反饋的教學組織形式。正是因為其具有及時反饋性和可操作性,受到廣大青年教師的歡迎。
多媒體教學設計引入多媒體技術,其教學內容、手段、方法與傳統教學設計有很多的不同之處。它要求教師能正確地選擇教學內容,合理地選擇制作工具并整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制作,靈活選擇教學方法等。
三、運用微格教學提高多媒體教學設計能力
多媒體在課堂與課件中的運用是很多教師能夠掌握的技能,但如何使現有的教學資源與教學媒體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激發出學生的潛能,就要考慮如何設計自己的課件,而不是將書上的文字復印到幻燈片上。教師能及時地看到自己的媒體教學效果,獲得及時反饋信息產生鏡像效應,提高了授課效率。利用攝像機、磁盤等介質的存儲功能,經過一定階段后再次試聽講課視頻,可以實現延時反饋,通過反思實現了對教學課件的修改,可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實驗表明,反饋在學習上有十分明顯的效果,而及時反饋和延時反饋有著不同的效果。利用微格教學,小班教學,細化教學過程,分解教學步驟。教師還可以利用慕課和微課的針對性,知識點的單純性,為學生選擇的學習內容提供更大的空間。
微課靈活的變通形式,有利于教師媒體教學技能的培養。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對象,對微格教學的步驟進行變更和簡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對新教師,由于工作年限短,經驗不足,基本教學技能有待加強,通過實施微格教學,進行評價,能夠得到及時矯正,這樣多次反復強化,能夠迅速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對中年教師,已有多年的教學經驗,教學技能已基本成熟,對這部分教師重點放在教學媒體設計和教學研究方面。對老教師來說,重點放在學科教學技能方面。
微格教學對教師的教學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在課中要預測可能突發的課堂事件,把握住課堂的節奏,發揮其主導的作用。在網絡學習環境下,交互學習是學習過程的一個基本要素,但并不是所有的交互都會導致知識的增長。利用好微格教學,讓學者在更容易接受的情況下呈現學習的交互活動,微格教學在其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通過以上各種途徑,教師在課堂上的導入技能、講解技能、提問技能、結束技能、課堂練習技能都會得到很大提高。
總之,微格教學有理論,有實踐,形象具體,課程操作性強,對加強教師的教學媒體設計能力,課堂組織能力,促進個性化教學有其他教學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顏少揚.微格教學簡析[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4).
[2]黃仲佶.微格教學中電教技能的引入[J].河西學院學報,2006(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44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