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餑餑,巧手捏出的吉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過大年,蒸餑餑,這一習俗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不僅繼承了傳統文化,而且還表現出了時代特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大餑餑由原來為了滿足食用的需求,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藝術形式和膠東獨有的地域飲食文化。其中尤以膠東花餑餑為極致,文登花餑餑更是被列入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小方桌放在熱乎乎的炕上,一大早,一家人喜滋滋圍坐在一起。這邊大人們揉面的揉面、搓饃的搓饃,那邊小孩子添柴拉風箱,幫著拿籠屜,忙得也是不亦樂乎,眼巴巴就等著熱乎乎的“大餑餑”出籠,孩子們知道這一吃就到了正月十五……
物質匱乏的那個年代,在山東人的記憶里,這是每年春節的時候才有的溫暖畫面。大約到了農歷的臘月二十,各家就開始蒸大餑餑,一直持續到年根,每家都蒸上好多,整個正月都不用做面食。如今,山東人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凝聚了300多年來膠東人巧思的大餑餑,又好像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十二生肖、金玉良緣、石榴花開、馬上封侯……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花餑餑,為山東人的春節錦上添花。
蒸出來的年味
“餑餑”一詞源于明朝,又叫“波波”,清代以后的宮廷御膳房專門設有餑餑局,用優選上等精粉即頭道面制作,刻上紅殷殷的印記。時光輪轉,人們透過這些餑餑,仿佛看到百年來煙臺、威海、青島等膠東地區的人家濃濃的鄉情,也能感悟到膠東民間絢爛質樸的鄉土文化。
對于每一個膠東人來說,餑餑就像是陪伴味蕾多年的知己,一日三餐離不了餑餑,逢年過節、人生大事都有它的身影。這種散發著獨特麥香的餑餑,是每一個膠東人兒時記憶中的香味。這種用面粉做成的傳統味道的背后,是膠東人對百年技藝的傳承與守護。
餑餑的制作過程比饅頭要復雜一些。在面團發好后加入干面反復揉,用膠東話說叫“守面”,這是個力氣活兒,不常干的人,揉一會兒就會腰酸,胳膊痛。膠東人常說,面守得好,蒸出的餑餑才會自然裂口,才會“笑”,才筋道、好吃。
面和好后,就到了巧媳婦們施展才藝的時候了,十八般武藝在此刻都被施展出來:把面揉成“聚寶盆”“龍鳳呈祥”“石榴花開”“玉如意”等,就看做餑餑的人手巧不巧,心靈不靈。再根據餑餑的形狀,染成各種顏色,一件栩栩如生的工藝品就誕生了。
各種形狀的餑餑,并不是每個當家的媳婦都能做得很好,那些手巧的媳婦做出來的餑餑,常常引來眾人的嘖嘖稱道。于是,春節及嫁娶的時候,巧媳婦們會被請去幫忙,蒸上幾鍋大餑餑,在眾人面前施展一下她們的才藝。
蒸出一鍋香氣饞人的大餑餑,要用膠東特有的灶臺和大鍋。早年的膠東,鄉村里家家戶戶喜歡用土坯或者紅磚砌灶臺,大鍋是真正的大鍋,直徑一米左右,甚至還要大。那樣大的鍋,一下子可以蒸許多東西,還可以煮稀飯。掀開鍋蓋,熱氣騰騰,香氣撲鼻。而且,灶臺的煙筒連著隔壁的土炕,白天做飯,熱騰騰的煙火把炕燒得熱熱的,房間里暖意融融。
蒸大餑餑,要把爐膛用樹枝、玉米瓤、碎木頭點燃,樹枝子在爐膛里劈里啪啦地響,水汽溢出來,彌漫了整個灶間,而大餑餑的香氣早已飄得到處都是。餑餑在鍋里蒸裂了口,才算是上品,意思是餑餑笑了,預示著來年笑口常開,吉祥如意。出鍋后的餑餑,還要用筷子蘸著紅染料,蓋上紅彤彤的印記,餑餑立馬就有了精氣神。最大的餑餑,一鍋只能蒸一個,被稱之為餑餑中的巨無霸,最小的餑餑常被孩子們捧在掌心拿來當點心吃。
蒸出來的餑餑擺在用高梁稈做成的箅子上,遠觀、近瞧,都那么地惹人喜愛,工藝品一樣,讓人不忍把它們吃掉。春節家里來客人,端上一盤,客人的眼睛瞬間就被點亮,手紛紛伸向盤子里的大餑餑,搶了并不吃,帶回家,放在那里欣賞。
凡吃過餑餑的人,都不會輕易忘記它的“笑口”模樣,和香甜耐嚼的味道。餑餑開口笑了,喜氣溢出來,好日子就來了。
捏出地域特色
過大年,蒸餑餑,這一習俗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不僅繼承了傳統文化,而且還表現出了時代特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大餑餑由原來為了滿足食用的需求,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藝術形式和膠東獨有的地域飲食文化。其中尤以膠東花餑餑為極致,文登花餑餑更是被列入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膠東花餑餑表面光亮、造型簡練夸張、用色大膽潑辣,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其色彩鮮明、精微細致、生動傳神,又具有中國傳統繪畫的風采和神韻。其在不同的節日也有著不一樣的表現內容,從臘月到正月十五,從孩子出生到老人做壽,人們用花餑餑來表達對節日的慶賀和家人的祝福。動物花卉、歷史典故,以及很多的民間題材,都成了花餑餑的表現內容。
膠東人過年,家家戶戶都要蒸大棗餑餑。餑餑表面挑出鼻,插入紅棗,用來供奉祖先和財神、菩薩等天地眾神。五個棗餑餑疊放,臘月三十拜神,正月初三撤供品。過年還要蒸元寶、圣蟲、刺猬等花餑餑。元寶主要用于供奉財神,希望來年生意興隆、財源不斷;圣蟲放在糧囤面桶當中,直到二月二才分給孩子們食用。圣蟲的“圣”取其諧音“?!?,意味剩余,寓意五谷豐登、年年有余;刺猬口含紅棗,滿身硬刺,非??蓯?,放在米柜面缸中、錢柜衣櫥里,祈求財物增多、用之不盡。
正月十五元宵節也是燈節,家家戶戶用豆面捏面燈。豆面燈的做法是:先捏出一個窩,周圍做上花邊,用棉線做成燈芯,倒入花生油,將燈點燃。燈座捏成十二屬相或者其它造型,生動多樣。面燈點燃后放在鍋臺、糧囤等處,祝愿生活蒸蒸日上。
文登沿海一帶的漁民還有祭祀海神的風俗。每年谷雨時節祭祀供奉海神、海神娘娘、龍王,人們盡心竭力制作許多魚身、蟹身、蝦身等形態各異的花餑餑擺在供桌上。中央放一條大面魚,象征富貴有余。兩邊各放五個一摞的大棗餑餑,周邊放各種各樣的面花。漁民們希望這些花餑餑等供品能保佑漁民出海一帆風順、滿載而歸。
花餑餑以它美觀多樣的造型、鮮艷美麗的色彩,表達著人們的愿望和祈求。豐富多彩的膠東花餑餑代代相傳,充分反映出勞動人民的智慧?;G餑習俗也已經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歷經滄桑而經久不衰,顯示了它強勁的生命力。
“花”是花餑餑的精髓所在,其種類、花樣繁多,最常做的是四季花:春天的牡丹,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梅花。此外,還有人面桃花、十株花、喇叭花、葡萄、馬蹄蓮等。各種花式點綴上蝴蝶、小鳥、佛手、雙錢、孔雀等,別有情趣。由各式各樣面花組成的美麗大花園,令人身臨其境。
在各種花式中,特別有趣的是各種小動物,有二龍戲珠、獅子、老虎、小兔、豬、寶葫蘆、神蟲等。過年時,豬放在鍋臺上,寓意生活富足;葫蘆放在窗臺上,寓意財源滾滾;神蟲放在糧囤面缸里,寓意年年豐收,有吃不完的糧食。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走親訪友的禮品漸漸地被各種便攜的禮盒所替代,但膠東人招待賓朋的餐桌上,花餑餑的主角地位依舊不可撼動,傳達著膠東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編輯/郭蓓蓓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58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