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共享模式下事業單位財務轉型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因為事業單位有其公益性的社會本質, 必須要在資金管理方面做到透明化、信息化和集約化,以提高各級事業單位的治理能力,而舊的低效的財務管理模式影響了事業單位的行政效率和管理科學性,本文借鑒財務共享服務在企業中的應用,希望在事業單位財務轉型路徑上尋求一條新的思路。
關鍵詞:事業單位;財務共享;財務轉型
1.概念界定
1.1財務共享
財務共享服務是將日常分散的財務信息集中到一個信息交流平臺,基于信息技術,利用高效且低成本的管理方式,進行統一化、標準化處理、匯總和輸送的管理方式,提供更加專業的財務服務。財務共享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優化了企業對各業務單位的管控,降低了財務管理的成本,提高了整體的工作辦事效率。
1.2事業單位財務轉型
隨著信息化、智能化的普及,傳統的財務模式已經很難跟上社會變化的腳步,社會的高速發展和變革對傳統財務會計提出了革新轉型的要求。事業單位則是改革的深水區,面對經濟新常態,事業單位需要從傳統的、低效的財務管理轉向信息化、高效的管理模式,以提升自身治理能力。
1.3財務共享與事業單位財務轉型的關系
社會經濟體系的快速增長對于在社會公共服務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事業單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事業單位傳統的管理模式、滯后的信息化建設、低效的監督管理機制無法適應這樣的要求,所以急需進行變革轉型。財務共享作為一種集約式的財務模式,可以將事業單位的財務信息集中處理,使得財務信息透明化;簡化了事業單位組織結構,使事業單位財務制度規范化和標準化;集中了原本分散的信息資源,提高事業單位的工作與監管效率,并滿足外部環境對事業單位提高辦事效率和加強廉政建設的強烈要求。
2.財務共享服務的現狀與優勢
2.1 國內外現狀
世界上第一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由美國的福特公司建立于20世紀80年代, 旨在優化企業財務組織結構、規范企業財務的操作流程、提升財務流程的工作效率并降低企業財務的運營成本,共享服務的理念由此出現、發展并逐步壯大。隨著我國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管理效率在企業經營中的作用愈發重要,加之我國逐步完善的信息化建設與運用,共享服務模式開始在中國企業中出現。中興通訊建成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正式拉開了中國企業運用財務共享模式的序幕,此后,越來越多的企業跟上步伐,其中包括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共享服務在我國從概念階段變為實踐階段,并初步取得成功。
2.2 優勢
2.2.1提升財務管理能力和決策科學性
傳統模式下,管理者難以有效、快速地了解各公司的經營狀況,及時配置資源。通過財務共享模式,制定統一的財務核算標準流程和對資源的使用要求,可以有效地對各公司的財務狀況進行監管與調控,極大地提高了企業財務內部控制效力和決策的科學性。
2.2.2 降低財務成本
企業可以通過運用共享信息平臺,集中的處理資源和業務,將原有的分散的財務部門和工作人員集中進行管理和調配,可以削減財務人員數量和精簡管理層級,消除了原有的重復、非增值的作業成本,精簡了財務機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從而降低了內部管理成本。
2.2.3 提供專業化的商業技術服務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集中了財務工作人員,提升了專業能力和業務水平,在標準化的工作流程下,可以為企業內部提供更加專業化、精確化的服務,同時也可以為其他公司提供有償的專業化服務。如今已經有海外公司利用其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向其他公司提供有償的財務服務。
3.行政事業單位財務轉型遲緩而艱難
3.1 傳統財務技術落后,管理基礎薄弱
事業單位由于其公益性和非營利的特性,資金來源多為行政服務性收費或財政撥款,缺乏競爭和變革壓力導致事業單位在財務管理方面粗放而低效,缺乏長遠的目標和規劃。有一部分財務部門幾乎只負責統計與核算,財務管理的職能沒能得到好的應用和重視。
3.2 信息化腳步遲緩
信息化建設沒有得到事業單位的重視,很多單位對互聯網的應用少且更新慢,在飛速變化的信息時代緩進則退,單位內部或單位與單位之間的數據信息滯后且零散,難以將信息統一形成完整的財務管理流程,容易形成信息孤島;此外,由于財務部門只能被動地接受已經生成數據,監管職能形同虛設;上層對財務信息難以準確把握,影響領導者進行決策判斷。
3.3復合型人才缺失
由于事業單位傳統會計思維對管理的輕視,讓財務人員對于工作失去使命感,產生每天按時打卡上下班,完成任務就好的慣性思想;這導致財務人員只側重于基礎會計知識與核算技術,弱化了對數據進行管理角度分析能力,使得大部分財務人員能力停留在實務層面上,缺少適應時代的管理型、復合型人才。
3.4 監管機制亟待完善
很多單位沒有獨立的監管單位,有些部門的監管單位缺乏監管執行力,沒有起到監管作用。不完善的監管機制和監督職能的弱勢,讓所謂的監督部門形同虛設,在實踐中得不到有效的運行。由于事業單位監管力量的缺失,往往滋生貪腐,不利于加強廉政建設的推進。
4.財務共享模式下事業單位財務轉型的路徑構建
4.1 建立標準化的財務制度和處理流程
標準化的財務制度是改革的基石,首先就要建立規范化標準化的制度與流程。比如將制度與政策化為有機整體,確保制度政策的嚴格實施,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制訂相關的規章制度并規劃標準流程,對財共享服務中心的每項工作進行規定,保證處理流程的標準化實施。以此提高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管理能力和執行效率。
4.2 加快事業單位信息化建設的步伐
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數字化的管理模式已經是經濟管理發展的主要趨勢,財務管理的信息化、專業化、系統化、數據化是改革的必經之路。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手段搭建單位財務共享服務平臺、建立數據庫,將各單位財務數據統一整合,實現信息同步共享與統一管理。構建暢通快速的網絡服務、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確保數據的時效性,為實現精細化管理提供技術保障。由此大大提高事業單位的管理效率和決策能力。 4.3 精簡再造事業單位組織結構及財務流程
通過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壓縮各部門財務工作人員數量,將其集中在一起,進行統一的培訓與工作。在單位整體業務量不變的情況下,運用財務共享信息平臺,將原本分散復雜的財務部門簡化集中,可以減少財務工作人員及中間管理層的數量,從而減少薪酬支出,并用省下的資金用于激勵優秀的工作人員,提高其工作積極性,形成一個良性的發展態勢。
4.4 健全監管體系
事業單位需要建立一套合適的監督管理體系,以此保障財務管理體系的正常運行,首先事業單位都應設立自己的監管部門,全力支持并開展內部審計工作,明確監督職能,將監管落到實處。同時建立科學規范的評審制度,健全評價體系,嚴格執行獎懲制度,推動廉政建設,確保單位健康發展。
結論與展望
要想使財務共享模式獲得成功,前提條件就是要具備有效的管理創新和全新的思維方式,這需要高層管理人員及基層員工強有力的支持。財務共享模式可能對傳統的模式帶來沖擊,但勢必會提升單位治理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瑞君,陳虎,張永冀.企業集團財務共享服務的流程再造關鍵因素研究——基于中興通訊集團管理實踐[J].會計研究,2010(07)57-64+96.
[2]何瑛,周訪.我國企業集團實施財務共享服務的關鍵因素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13(10):59-66+97.
[3]周穎.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若干問題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14.
[4]李思思,張秋雪.基于我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共享中心建設的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04):274-275.
[5]王春科.淺析財務共享服務在行政事業單位的應用[J].新絲路(下),2016(07):70-71.
[6]光建梅.行政事業單位建立財務共享服務體系研究[J].現代商業,2018(18):156-157.
[7]秦榮生.我國財務共享服務的發展趨勢[J].財會月刊,2015(19):3-5.
作者簡介:
吳思源(1997- ),女,漢族,湖南漣源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商學院15級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楊懷宏(1972- ),女,漢族,湖南湘潭人,碩士,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會計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6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