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傳統文化融入技工院校安全教育之我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安全是一切工作最基礎和最重要的環節。對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技工院校來講,安全教育工作尤其重要。根據近年來校園安全事故日趨嚴重,涉及范圍漸廣的特點,從校園安全現狀出發,分析事故產生的原因,提出傳統文化融入安全教育的策略,借助傳統文化啟智學生止定、知靜、知安、知慮,幫助學生建立安全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論學校培養學生興趣愛好之要義、師者引導學生領悟真諦之方法,內化學生珍愛生命之觀念,叩開安全成長之門。
  [關    鍵   詞]  技工院校;安全教育;傳統文化;意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2-0208-02
   一份來自教育部門的調查顯示:30%的中學生存在心理異常表現;15%有心理疾患,25%情感冷漠,5%面臨校園暴力威脅,24%的中小學生曾經有“活著不如死了好”的想法;此外,那些極端事件的發生更是令人扼腕嘆息。
   技工院校學生來自中學,而且有很多是中學里的問題學生,如果在技工院校做這樣的調查,也會發現一些問題。技校生是祖國未來的工匠,是祖國各行業建設甚至走出國門的一線工作者。他們在學校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還要進行電工、車工、模具等比較危險的專業操作訓練,因而會面臨很多安全問題。因此,對他們進行校內外的安全教育尤為重要。
   一、傳統文化對校園安全的意義
   安全教育并不是一門孤立的教育,透過現象看本質,安全教育對學生來說,是和學生的生命聯系在一起的生命教育。要想使學生平安度過在學校的生活,就需要對他們進行與時俱進、全面完整的安全教育,啟迪學生心智,使學生領悟到安全對社會、集體、家庭及個人的重要性。
   (一)將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播撒學生止定心種
   目前,我國處于高速發展時期,紛繁中既存在著真善美,又存在著假惡丑,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無時不受著社會浪潮的沖擊,各種現象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面對這一切,我們如何在真善美和假惡丑混合并存的環境中獲得安全?筆者發現,傳統文化折射的道理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反求諸己,只要每一個人能做到知行合一,則可以很好地認識事物本質,面對突如其來的困難挫折,也能盡其方法解決。中華文化歷經上千年,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悖,現代教育和古代教育一脈相承。作為安全教育課教師,把傳統文化的安身立命的案例融入安全教育中,能啟迪學生心智,讓他們學會以理性的思維和合理的信念來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各類事件,對事物進行本質認識,用合理的思維方式取代不合理的思維方式,用積極良好的信念取代不合理的信念,以此來達到較好的認知,有了認知便能對事物做出是非判斷,知不可為而不為,達到避險。
   (二)借傳統文化之暖陽,催生學生知靜心根
   琴棋書畫,乃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能陶冶情操,使人保持樂觀情緒,勤奮上進并追求美好的生活。校園安全教育不妨借力此四大瑰寶,豐富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更好地去體會生活的美好。近年來,校園社團的增多,社團活動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社團作為校園文化的載體,可以引導學生擴大求知領域,陶冶情操,展示才華,形成以“大型活動為主軸,課余活動為陣地,學生活動為特色”的格局,多渠道凸顯“文化育人”的特色,打造人文校園,不僅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能力,又促進了學生和學校的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百花齊放,一舉兩得。
   (三)用傳統文化傳遞信仰,萌發學生知安心芽
   傳統文化闡述了堅韌不拔、銳意進取、與時俱進、創新求新、謙虛待人、向上向善等優秀品質。學生時期是學生三觀的重要形成期,首要的是學習人格教育和明白生命的意義,倘若學生缺乏信仰、理想和追求,他們何來勇氣和智慧面對人生的意外和挫折?春風風人,夏雨雨人。古有孔子的“仁義禮智信”,今有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無不時刻提醒我們要有信仰。對于青少年,他們的價值準要做到愛國、誠信、友善。少年強則國家強,一人誠信一人立,天下誠信天下興;立報國之志,懷愛國之心。校園安全應該顯現生命教育的目的,培養青少年尊重生命、熱愛生活、遵守法律顧不妄動,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促進國家的穩定繁榮穩定、捍衛世界和平努力奮斗。
   (四)撫傳統文化之春風,成就學生慮得心果
   作為人,內心強大方能命運堅挺,很多學生,在還沒明白如何做人的道理時,就親手“葬送”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實乃可惜。這些人對生命認識不夠,缺乏人生信仰。古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假如在日常學習中,融入孝親、尊師、勤儉、禮讓、謙和等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生命是和父母借來的,如果因一時的沖動失去了生命,憑空讓家人痛不欲決,于心何忍?百善孝為先,師者應讓傳統禮儀融入學生的生活中,啟迪他們在挫折中學會安定自若、思慮周全且不躁動不妄動,渡過難關,最后收獲美麗的人生。
   二、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校園安全教育的實現方式和路徑
   根據教育“基礎性、超前性、戰略性”的特點和發展規律,放眼未來教育強國的趨勢,立足育人本質,奉行“師道”,站在新時代,教育工作者要為傳承文化不遺余力,共同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繼往開來,為子孫后代修一條“人生安全大道”,這也是古今教育的共通之行。具體做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鋪開。
   (一)理念策略    從學校理念角度看,布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首先要實現價值觀“三統一”,即學校領導的價值觀、教師的價值觀、學校文化模式的價值觀三者的統一,使辦學理念與傳統文化相融合,使班級理念與傳統文化相匹配,使校園文化與傳統文化基本一致。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思想內核,優秀傳統文化為重要滋養,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凸顯“三重”特色,即重文化熏陶、重教學滲透、重實踐養成,輻射覆蓋校園,以內在的力量激勵學生,以濃郁的氛圍感化師生,弘揚師道,糾正教師對自我價值的認知偏差,實現師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的意識,凝聚價值觀共識,整體提升校園文化品位。
   (二)集約策略
   從學生文化管理角度看,集約策略是相對粗放策略而論,筆者認為集約策略是實現教育生態循環健康持續發展的需要。近年來,文化呈現百家齊放之態,加之網絡飛速發展,不免出現一些粗俗文化、惡搞文化,從學生文化管理的角度看,實現“漫山放羊”變為“趕羊入圈”,實現“粗放培育”到“集約培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需要。作為“牧民”的教師,有必要把“羊群”趕進“羊圈”里來,用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代替粗俗膚淺低級趣味的文化,幫助學生練就慧眼,學會思辨,辨證思考,把粗俗文化抵制在心門外,用傳統文化的清泉洗心,使學生自覺抵制粗俗文化,形成文化自覺。
   (三)校園個性策略
   從校園文化特色角度看,學校不同于企業、機關和其他組織,要充分認識教書育人的功能,分析自身現狀,突出傳統文化的精髓,發揮傳統文化浸潤心靈的功能,抓好校園主陣地,撥好學生心弦,營造傳統文化學習的氛圍引領風尚。立足“忠”“孝”“廉”,在校園一角開展傳統文化宣傳,在校道走廊課室掛圣賢名言和先賢像,在各班課室制作黑板報手抄報等,在廣播站播放傳統樂曲、詩歌辭賦、善德故事,組織學生觀看忠孝廉主題的影片,學習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感受先進典型自強不息、陽光向上向善的感人事跡,感受歷史和時代發展的先進精神,增強師生文化意識,呼喚師生文化覺醒。
   (四)以點帶面拓展策略
   從擴大范圍角度看,以生為面,師為點,課堂為主要陣地,鋪開傳統文化的學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師生共學傳統文化相關知識,可以把傳統文化融入課堂、專業課程、主題班會、流行文化、實習作品、社團活動、學生生活等方面,利用講座和討論等方式進行。如開展“學習的苦與樂”“吃苦與成才”“成功者的啟示”等的辯論賽或征文活動,讓學生明白“苦與樂”“吃苦與成才”的辯證關系;開展“讀一本道德書籍”“講一個道德故事”“做一件孝順事情”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孝道、實踐孝道、弘揚孝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增進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還能進行“文化思辨”,內化心靈,慢慢轉化為“在地行動”,使學生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和認識時尚,理性跟隨時尚,構筑新時代的生活理念,在新時代健康地生活,從而實現師生文化自覺的轉化。
   (五)精耕細作推進策略
   從專業課程建設角度看,加強傳統文化在學科中的滲透,開發隱形課程資源,讓傳統文化與課程建設相結合,在教學中實現現代知識和傳統文化的融會貫通,可以啟迪學智慧。如導入一些歷史故事、民族故事、鄉土故事、仿生學故事、科學故事等,把脈學生需求,使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術的時候能聽聞這些故事并加深理解,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傳統文化和現代知識得到有機結合,實現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課程體系。
   (六)風險意識培養策略
   從技工院校實操專業特點看,傳統文化關于規則的意識對學生起著舉輕若重的作用,通過課堂重點培養學生的風險意識,要求學生嚴格行為規范??v觀很多安全事故案例,都源于操作者的風險意識弱,行為不規范,違反程序等,很多當事者違反操作程序一次兩次可能沒有發生事故,繼續錯誤操作時,悲劇卻發生了,這些安全事故看似偶然,其實卻是由于風險意識薄弱,不遵守程序操作產生的必然。如果教會學生從內心敬畏風險、敬畏規則程序,必能防患于未然。
   (七)學生自治策略
   從學生文化自覺角度看,引導學生自治,引導社團自覺向傳統文化轉移靠攏,一步一個腳印,使傳統文化在社團中落地生根,是校園文化建設長遠需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1.推進社團管理模式創新。授予社團管理權限,實行放權式管理,全面啟動“學生自治”,通過擴大學生社團項目,創新社團活動,推動傳統文化在校園扎根。
   2.加大社團設施投入。使社團能得到建設資金,活動設施設備和場地條件都能得到日趨完善,為傳統文化的扎根提供土壤。
   3.用傳統文化代替現代的流行文化。如抓住傳統文化的生命線,啟迪學生開發戲劇創作,把二胡、琵琶、古箏等融入現代藝術創造中,把歷史故事演繹到日常的社團演出活動中等。
   教育千千結,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是人社會化的需要,是育人之本,也是學生的安身之道,“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教育發展要根據學生特征和成長規律,培育學生達到“陶冶情操、磨煉心智、完善人格、擔當責任、報效祖國”的人生境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有所擔當,為開啟新時代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新征程夯實基礎。讓傳統文化化為學生內心深處的文化自覺。
   參考文獻:
   [1]吳麗萍,張吉云.安全教育知識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道德法律與人生[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0.
  編輯 武生智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824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