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城初中校本課程的管理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校本課程的管理,以學生為本,實現學生的價值,體現學校辦學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最終突出個性,形成校本教材。當然,校本課程的管理也有不完備的地方,有待改善。
關鍵詞:先導性;開放性;發展性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校本課程,有利于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培養學生個性、彰顯學校特色。而校本課程的管理旨在實時監察課程資源的豐富性、課程實施的有效性和師生的共同參與性,針對性地實時制定和調整課程規劃。
一、校課先導,溢美校園
2015年,郭城初中依據學校特色,開始啟動學校課程。自課程開設以來,我校一直堅持“以特立校”的辦學理念和實踐創新的時代精神,立足自身發展,不斷深入挖掘本土人文特色。如今,經過全體師生的共同探索,我校已成功增設20多門受學生歡迎的特色課程,為學生創設了自主發展的空間,豐富了師生的文化生活,也促進了學科間的交流和融合,進而使我校更具特色。
新學期,我校秉承“德育為先”的要義,舉行了學校課程啟動儀式,更多的教師發揮特長,受到精品課程領導小組的聘任。在這里,希望的花蕊芬芳綻放,創新的火花絢麗燦爛。
老師制作精美海報,宣傳招徠,盛情納新;學生選擇心儀的課程,自覺自愿。郭城初中學校課程又一次在歡聲笑語中揚帆起航!
課程開設中,全體師生用語言播種,用彩筆耕耘,用行動澆灌,用熱愛滋潤。老師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同學們莫不“翹足引領,望風響應”。郭城初中的校園談笑風生,滿園春色。
學校課程中,絕沒有學困生,他們也能在參與活動的同時,發掘自身興趣點,煥發新的生命力量,實現自我價值,收獲快樂和方向,追求理想,超越自我 ! 幾年來,學校課程辦學質量不斷攀升,老師們也從中實現專業成長,獲得多項獎。
可見,郭城初中學校課程真正成了學生享受成長快樂的理想樂園,成了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理想舞臺,成了學校提升教育品質的理想平臺,成了學生、教師、學校共同發展的理想空間。
二、學校課程引進來,走出去
“美麗的神話來源于平凡的生活,要成就未來就必須腳踏實地地努力。”郭城初中以實際行動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學校課程一直堅持“真、善、美”為德育原則,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活力。
(一)引進來
“引進來”指的是基于學生求知需求,獲取校內外優勢資源,滲透到校本課程中,實現課程化、本土化,以發展壯大自身課程。
郭城初中始終把特色學校課程開發,作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著眼點和突破口,因地制宜,引進本土文化特色作為課程發展的底色。積極實踐,大膽探索,不斷開發特色課程,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學校的特色形成。 隨著學校課程的日漸成熟,越來越多的學校和老師關注郭城這個熠熠生輝的地方······
課本劇的引進,實現了學校課程和國家課程的無縫銜接;郭城摔面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也被引進學校課程。摔面小師傅,手中一個柔軟面團,雙手上下抖動幾次,三拉四摔,幾個回合,面團即被摔成細細軟軟的銀絲,吸引了不少師生的駐足圍觀。
(二)走出去
為實現校本課程的縱深發展,郭城初中在管理層面一直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理念,擴大開放領域,提高開放質量,以實現校本課程多元、平衡發展。
清風徐來,梨花香,天地氤氳,萬物淳。學校課程以“天人合一”的理念引導著同學們與大自然對話;錚錚鐵骨,一代英靈。落日余暉下,同學們步伐一致,口號響亮,那是對英雄的敬意。比賽、勞動,自力更生,是對英雄精神最好的傳承。從“傳奇許世友”、“軍民血肉情”到“膠東子弟兵”,是對許世友將軍在膠東的戰斗足跡的回顧。本次活動,深化了學校課程的精髓。
春華秋實,郭城初中學校課程正以獨有的魅力走出校門,正將一個五光十色、繽紛斑斕的美好展現給社會。如今郭城初中把目標定得更高,正驅動著學校和教師發展的精神引擎,提升內涵,培育特色,努力將校課插上騰飛的翅膀!
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永遠都不要為了目的而忘了初衷,就像給風命名的,不是它要去的方向,而是它來時的方向?!毕恼缡钦f。我們在發展校本課程的同時,不畏挫折,勇敢探索,砥礪前行。但是,面對日漸走向多樣化、多元化的課程,我們應該適時駐足回望,總結經驗和教訓。
何兆武曾經說過:“我認為,一個人、一個民族的完善都需要正視自己的缺點,惟有如此才能真正鼓舞士氣,才能真正進步,否則徒然助長虛驕之氣,是沒有好處的。” 一個學校,要想實現校本課程可持續性發展,就必須具備自我批評意識。
(一)學生興趣點與目標達成度不能并行
中學生情感日益豐富、復雜、深入,精力充沛富于朝氣,向往豪爽不拘小節,社會情感進一步發展。但自控力、平衡性、穩定性較差,情緒易波動、浮躁,有時偏激,惑于假象,有時半外露半隱蔽,導致矛盾心理。他們對新課程好奇心強,參與度高,但是不愿持續關注一門課程的縱深發展。例如,學生們愿意動手制作手工作品,卻不愿意總結梳理,交流收獲,導致實踐多而理論升華少。
對此,語文老師等相關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及時記錄感悟和收獲,最終可形成校本教材,供全校師生取閱。
(二)上課硬件匱乏與急需資源投入之間的矛盾
目前,我校已有20余門校本課程,這些課程大多需要教具投入,而作為鄉鎮初中的郭城初中卻資源有限。實踐的缺乏,直接導致了很多課程沒有發展完善和成熟。
學校應盡量實現資源的二次利用,如利用廢舊衣物進行扎染;借取當地摔面館中剩余的面團聯系和研究郭城摔面。此外,學校領導一方面應加強“宏觀調控”,號召同學們厲行節約;另一方面,可將校本課程相關內容立項,并向當地教育體育局申請財政援助。
帶著自信與驕傲,回首拼搏路,花香滿徑來。學校課程成果展示,成績斐然,精彩紛呈。在未來的發展路上,我們將且歌且行,讓校本課程在良性管理和調控下,實現飛躍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曉慧. 淺談初中學校校本課程的實施與管理策略[J]. 新課程(中學),2017(1).
[2] 汪功攀. 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初探[J]. 新課程(中),2012(10):22-2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94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