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村環境污染的影響及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是我國走向繁榮富強的關鍵所在。但是由于經濟發展和各種人為因素以及自然的損毀退化,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已經成為制約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素。本文分析了農村環境污染的原因,提出了農村環境治理的詳細措施。
關鍵詞:農村;環境污染
1 前言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保護和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農村生活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可持續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力保障。然而,由于強調不夠,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往往被忽視,由此造成了農村環境保護的盲點,這就造成農村的環境問題更加突出、更加嚴重。
2 農村環境污染所產生的影響
2.1 農村能源建設對農村環境保護的影響
農村環境問題,是當今農村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環境質量的惡化,對農業生物、農業生產和農村居民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環境問題可分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兩大類,農村地區能源的開發利用與這兩類環境問題都有密切的關系。能源不但給農村提供了動力,而且帶來了生活的文明和社會的進步,但也影響了農村的環境。如新柴的消耗量方面,19世紀以前,由于需求量不大,砍伐情況并不嚴重,保持了生態的平衡,沒有產生污染現象。而在最近的百多年來,由于人口的急劇增加,使得生物質能源供不應求,使生態和污染方面都出現了問題。由于礦物能源的大量開發和使用,也為農村帶來了嚴重的能源環境問題。由于能源廢棄物的大量排放,對農村和能源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的健康等都造成嚴重的危害和重大的損失。
2.2 礦物能源的開發利用對農村環境的重要影響
礦物能源的開發,包含了開采、貯運、加工、轉換到消費。在這全過程中,都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和危害。如煤在開采過程中,首先是開采占地,它破壞了地表的生態系統,影響了農業生產。另外井工開采易造成地表的沉降或裂縫并改變水體形態及滲漏而影響農田灌溉,同時也破壞了地下水資源。另一方面開采時的排污以液體、氣體、固體同時存在,如酸性礦井水、泥漿、瓦斯、煤矸石等。在運輸和貯存過程中,特別經數次堆放,會造成自燃、流失等大氣污染,在煤炭的燃燒利用過程中,又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塵和灰渣,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等。又如水陸石油的開發會造成海水域的嚴重污染,影響水產業的發展和造成農田的污染。石油在燃燒時也會排放大量的有害氣體,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
2.3 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是:采伐對環境的影響,如導致資源的枯竭,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和破壞生態平衡;秸桿等大量燃燒,導致土壤肥力減退、農業減產等。如木柴在燃燒時會排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充分時會排放大量塵煙和顆粒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
(2)自然能源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是:自然能源如水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海洋能等。由于不同的能源各自的物理化學性質開發利用的方式不同,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環境影響,如水能在開發利用發電時造成的河川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變化的影響。庫區大面積淹沒及周圍生態、自然環境、地表、土質、農業生物等影響。地熱能的開發利用,在用地熱發電時,由于開發利用過程中廢熱污染和排放的硫化氫、二氧化碳、甲烷、汞等。特別是其中的硫化氫在高濃度時會致人死亡。
3 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的對策
目前,農村環境污染主要包括:農藥、化肥、農業廢棄物和畜禽糞便等農業自身污染,以及工業污染排放、城市垃圾等外源污染兩個方面。對農業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勢在必行,為此,提出以下農業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議。
3.1 完善農業環境保護法規,加大執法力度
要加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立法,完善有關法律制度。根據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和世貿組織規則,修訂相應的農業和環境法規,建立健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律實施保障體系,修訂和完善農業環境標準體系,嚴格依法行政,加強執法監督,切實保證可持續發展的各項法律制度得以實施。必要時可以出臺單獨的農業環境保護法及其實施辦法,以利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
3.2 提高各級政府對農村環境污染的戰略認識
各級政府和各級領導應當轉變觀念,把治理農業環境污染,保護農業生產環境,提高農產品安全性和市場競爭力,作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期戰略。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改善區域環境質量的重要措施。隨著重點流域和區域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任務越來越重,要求越來越高。當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任務是,防治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污染;綜合整治鄉鎮環境;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維護農村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確保農村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
3.3 加大農村環保治理資金投入力度
農業科研部門應當把發展農業清潔生產技術作為今后農業科研工作的一個重點領域,加強力量,增加投入,通過技術攻關、項目招標引進吸收等方式,盡快推出一些技術上成熟、經濟上可行、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好的技術項目,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各有關部門應當在政策引導、項目規劃、管理措施等方面給予支持和保證。同時,各級政府應通過政策引導,擴展農業環保資金的來源渠道,改變環保投資分配體制,提高投資效果。在支農資金或環境資金中劃出一定的比例專項用于農業環境的治理工作,也可以吸引和利用一些外國政府和國際機構的贈款和貸款,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業環境保護的投資增長機制。
3.4 明確農業環境保護的管理職責
建議成立由各省)領導牽頭,政府有關部門共同組成的農業環境保護領導小組,全面負責農業環境治理的領導和協調工作,賦予其相應的執法權限。
4 結束語
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結果,而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盲目追求經濟發展,忽視環境保護所帶來的結果。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夠完成的,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治理和保護,才能逐漸恢復農村生態環境。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僅僅依靠政府部門的監管是不夠的,還需要農民群眾自發地愛護環境,減少污染環境的行為,結合生態農業體系的建設來兼顧農村經濟建設和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工作,實現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 黃瑞萍,王元川,陳亮,王建芳,侯建軍.農村環境和生態園區建設現狀及環境治理對策分析[J].價值工程,2011.
[2] 白梅馬曉王靜.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對策分析——以陜西省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0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07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