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中周圍組織腺體瓣整復與術后復發風險的相關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研究乳腺癌保乳手術中周圍組織腺體瓣整復與術后復發風險的關系。方法:選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于本科室就診的76例符合保乳指征并要求行保乳手術治療的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其中38例患者(研究組)保乳術后行周圍組織腺體瓣整復,38例患者(對照組)常規行保乳術后直接縫合,術后隨訪3年,對比兩組術后并發癥,生存質量及復發情況。結果:研究組手術時間、出血量、切口感染、皮下積液發生率,3年復發率,3年遠處轉移率,與對照組相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乳腺癌保乳手術中周圍組織腺體瓣整復未使術后復發率有明顯改變,為一種安全的手術方式。此外,采用局周圍組織腺體瓣整復可有效修復填充外腺體組織,改善乳房的美觀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乳腺癌;保乳手術;周圍組織腺體瓣整復;術后復發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隨著患者健康意識和醫療水平的提高,大量早期乳腺癌被發現。早期乳腺癌的治療觀念,也發生了根本改變,逐漸由傳統的改良根治手術向保乳手術,再造手術轉變。大量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已證實,保留乳房的治療方法能夠達到與根治性手術相似的療效[1]。行保乳手術治療,可在切除腫瘤的基礎上保留乳房,減輕手術對患者所造成的心理損傷。目前保乳乳腺癌的診治目標已逐步轉變為在治病的同時最大限度保留乳房功能及外觀形態,近來國外學者提出了將乳房腫瘤整形技術應用于乳腺癌保乳術中,保乳手術同時行周圍組織腺體瓣整復為近年來較流行的一種整形方式[2]。為明確乳腺癌保乳手術周圍組織腺體瓣整復與術后復發風險的關系,本文于本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中,隨機選取76例作為樣本,觀察了不同患者的術后復發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乳腺病診療中心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7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為觀察對象。所選患者均術前經空心針穿刺,病理檢查確診為乳腺癌,腫瘤距乳暈距離≥3cm,腫瘤直徑<2cm;均符合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13版)中關于早期乳腺癌的診斷標準[3]。均為單發腫瘤,經全身CT及骨掃描檢測確認無區域淋巴結與遠處轉移。所選患者均知情同意;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研究組38例,年齡27~59歲,平均年齡(44.80±14.20)歲,腫瘤平均大小為(1.3±0.4)cm,左側乳房發病21例,右側乳房發病17例;對照組38例,年齡31~61歲,平均年齡(41.95±9.37)歲,腫瘤平均大小為(1.1±0.7)cm,左側乳房發病20例,右側乳房發病18例。兩組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1)患者取站立位,標記腋前線及乳房下皺襞。2)患者取仰臥位,全身麻醉,根據腫瘤位置特點選擇在距離腫瘤邊緣超過1cm處設計手術切口,將腫塊及其周圍2cm乳腺組織切除,切除的組織進行標記并送術中快速冰凍病理活檢,若切緣陽性則再適當擴大切除陽性切緣1cm的組織,確保手術殘腔無腫瘤殘留。3)在美藍與核素雙示蹤下行前哨淋巴結活檢,陽性患者均行腋窩淋巴結清掃。4)然后用溫蒸餾水沖洗術野,徹底止血,對于殘留的腺體組織不進行縫合,使用可吸收薇蕎線間斷縫合皮下、皮內。5)術后均行放射治療并根據病理免疫組化結果進行規范化療、靶向治療和內分泌治療。
1.2.2 研究組 1)患者取站立位,標記腋前線及乳房下皺襞。2)患者取仰臥位,全身麻醉,根據腫瘤位置特點選擇在距離腫瘤邊緣超過1cm處設計手術切口,將腫塊及其周圍2~2.5cm乳腺組織切除,切除的組織進行標記并送術中快速冰凍病理活檢,若切緣陽性則再適當擴大切除陽性切緣1cm的組織,確保手術殘腔無腫瘤殘留。3)分離好腫塊周圍殘留的腺體,在保證腺體瓣血供的情況下以乳頭為中心將殘留的腺體向中間靠攏,使用間斷縫合進行整復。4)在美藍與核素雙示蹤下行前哨淋巴結活檢,陽性患者均行腋窩淋巴結清掃。5)然后用溫蒸餾水沖洗術野,徹底止血,使用可吸收薇蕎線間斷縫合皮下、皮內[4]。6)術后均行放射治療并根據病理免疫組化結果進行規范化療、靶向治療和內分泌治療。
1.3 觀察指標
1)術后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與住院時間。2)術后觀察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3)術后3年對患者門診復診結果進行調查及進行電話隨訪,復診檢查包括臨床體檢、相關腫瘤標志物、乳腺B超、乳腺鉬靶攝片、全身CT、消化系統及婦科B超及全身同位素骨掃描,觀察并記錄其復發轉移情況。4)生存質量:采用乳腺癌生命質量測定量表(FACT-B)對患者術前、術后3年的生命質量進行評價,量表總分為0~144分,分值越高提示生存質量越好[5]。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標準α=0.05。
2 結果
2.1 手術與住院時間對比
研究組手術時間(95.20±6.20)min、出血量(10.52±3.15)mL,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1。
2.2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研究組切口感染發生率為2.63%、皮下積液發生率5.26%,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1。
2.3 預后情況對比
研究組與對照組治療后隨訪1~3年,局部復發分別為2例、3例;遠處轉移均為1例;3年復發率分別為5.26%和7.89%,3年遠處轉移率均為2.63%,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92.18±1.25)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3 討論
傳統觀點認為,行乳腺癌保乳手術的過程中,應同時切除腫瘤邊緣2cm內的正常組織,確保腫瘤可徹底切除[6]。但為滿足患者對乳房美觀性的要求,常規乳腺癌保乳手術往往致力于盡可能的縮小腫瘤周圍正常組織的切除范圍。以該原則為基礎手術,不僅與腫瘤的外科治療原則相違背,且易增加術后復發的風險[7]。且常規保乳術雖然保留了乳腺的基本外形,但是常伴隨乳房畸形、變小,乳頭偏斜,雙側不對稱等不良情況。若保乳術后將傷口周圍組織游離形成組織瓣,經過旋轉、卷曲等方式轉移填補局部術后缺損并間斷固定,能進一步改善乳房外形缺失[8-9]。
本文探討一種全新的保乳手術后整形技術的安全性以及與傳統保乳手術相比的優缺點。本文研究發現,行周圍組織腺體瓣整復,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與行常規乳腺癌保乳手術治療者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表明周圍組織腺體瓣整復手術效率值得肯定;且患者切口感染發生率、皮下積液發生率與行常規乳腺癌保乳手術治療者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表明也腺體瓣整復術安全性較強。再通過對患者的隨訪發現,行周圍組織腺體瓣整復的患者3年復發率、與行常規乳腺癌保乳手術治療者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且患者生活質量與行常規乳腺癌保乳手術治療者相比更高。值得注意的是,予以腺體瓣整復后,皮瓣的色澤、質地雖與乳房相近,但仍可能留有疤痕[10]。未來,臨床應致力于進一步減小疤痕,進一步改善患者術后乳房的美觀度。乳腺癌患者經保乳術治療后,需經放化療進一步殺除腫瘤組織。目前,未見證據顯示皮瓣對放化療效果的影響[10]。
綜上所述,乳腺癌保乳手術時行周圍組織腺體瓣整復與常規保乳手術在治療早期乳腺癌時的手術安全性與術后遠期復發轉移風險接近,但保乳手術時行周圍組織腺體瓣整復可有效修復填充外腺體組織,改善乳房的美觀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建議臨床將腺體瓣整復術進行推廣應用,為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壽命的延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獻哲.保乳手術對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療效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4,29(01):86-87.
[2] Morrow M,Strom E A,Bassett L W,et al.Standard for breast conservation 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 in vasive breast carcinoma[J].CA Cancer J Clin,2002,52(05):277-300.
[3] 中國抗癌協會.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13版)[S].中國癌癥雜志,2013,23:637-684.
[4] 蔣宏傳.分層切口設計及分層手術理論在乳腺疾病外科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腫瘤防治雜.2010,17(02):129-130.
[5] 曹鋒,趙濱.保乳術在乳腺癌根治術中的應用技巧和安全性研究[J].中國綜合臨床,2017,33(07):622-625.
[6] 張立柱.保乳術與改良根治術治療早期乳腺癌的臨床效果比較[J].海南醫學,2013,24:2438-2439.
[7] 張才銘,袁義,聶廣杰,等.不同切口保乳術治療乳腺癌的療效和美容效果[J].現代醫學,2013,09(07):456-459.
[8] 范澍,李燕,唐利立.乳腺及乳腺周圍組織易位技術即刻修復乳腺癌保乳術后局部缺損附87例報告[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3,22(11):1393-1397.
[9] 李巍,穆蘭花,欒杰,等.保留乳房治療后局部缺損修復的研究現狀[J].中華整形外科雜,2007,23(02):162-164.
[10]賀德龍,薛長梅,楊錄.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乳腺腫瘤整形保乳手術治療對臨床效果、安全性及預后的影響[J].中外醫療,2018,37(20):57-5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