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腫術后復發因素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探討影響慢性硬膜下血腫(CSDH)術后復發的因素。方法:收治手術治療的硬膜下血腫患者102例,對可能影響硬膜下血腫術后復發因素,如年齡、飲酒、病程長短、血腫密度、手術方式、血腫量、術后血腫腔積氣等因素加以分析。結果:13例患者術后復發,復發率12.7%。飲酒、病程長短、血腫量、手術方式、術后血腫腔積氣是慢性硬膜下血腫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P<0.05),而年齡、血腫密度等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其與血腫的術后復發相關。結論:飲酒、病程長短、血腫量、手術方式、術后血腫腔積氣是慢性硬膜下血腫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
關鍵詞 慢性硬膜下血腫;術后復發;影響因素
慢性硬膜下血腫(CSDH)是神經外科的常見病,保守治療基本無效,手術治療具有創傷小、療效好的特點,有資料顯示仍有3.7% - 38%左右的復發率。尋找影響慢性硬膜下血腫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對提前防治術后復發具有重要的臨床研究意義。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102例,術后復發13例,復發率12.7%,現分析探討影響慢性硬膜下血腫術后復發的因素,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102例,男86例,女16例;年齡32 - 90歲,平均(72.28±12.49)歲;有外傷史78例,無明確外傷史24例;病程<2個月43例,≥2個月35例;有中量飲酒史50例。其中表現為頭痛、頭昏、惡心、嘔吐59例;肢體不同程度偏癱22例;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21例。
影像學檢查:所有病例均經頭顱CT掃描證實。其中CT呈低密度22例,等密度22例,高密度30例,混雜密度28例;單側血腫78例,雙側血腫24例。
手術方法:對102例患者均行手術治療。其中行鉆孔引流術53例,行單孔引流25例,行頂結節及額部雙孔引流19例,雙側慢性硬膜下血腫行3孔引流9例;行YL-I型顱內血腫微創穿刺針(北京萬特福公司生產)穿刺引流41例,行單針引流15例,單側雙針引流26例。所有病例均行大量生理鹽水沖洗至引流液澄清為止。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進行X2檢驗,當P<0.05時說明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02例病患中復發13例,未復發89例,復發率12.7%。復發組病患的平均年齡(73.5±9.1)歲,和未復發組的(72.5±8.9)歲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0.3711; P=0.3579> 0.05);復發組病患的飲酒率84.620-/0 (11/13),顯著高于未復發組的47.19%(42/89),且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6.365:P=0.012< 0.05);復發組病患的術后積氣率53.8%(7/13),顯著高于未復發組的17.9%(16/89),且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8.356;P=0.004<0.05);復發組病患的平均病程(4.1±1.2)個月,顯著多于未復發組的(2.2±0.8)個月(t=5.5320;P=O.OOOO> 0.05);復發組血腫低密度3例(23.1%)、中等密度4例(30.8%)、高密度4例(30.8%)、混合密度2例(15.4%),和未復發組的19例(21.3%)、18例(20.2%)、26例(29.2%)、26例(29.2%)相比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復發組病患血腫量<100 mL、≥100 mL者分別為1例(7.7%)、12例(92.3%),和未復發組的31例(34.8%)、58例(65.2%)相比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方式上,復發組病患進行單孔鉆孔、雙孑L或3孔鉆孔、單針微創、雙針微創治療分別為2(29.2%)、3(29.2%)、4(30.7%)、4(30.7%),和未復發組的23 (25.8%)、25(28.1%)、15 (16.8%)、26(29.2%)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復發組與未復發組年齡、血腫密度無統計學差異;但飲酒、病程長短、術后血腫腔積氣、手術方式、血腫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討論
硬膜下血腫是神經外科的常見病之一,目前發病機制尚無統一的認識。多數學者認為其與頭部外傷有關,可能因腦與顱骨產生相對運動,引起橋靜脈的撕裂或造成皮質與硬腦膜間小交通動脈的損傷、滲血,血液集聚于硬膜下腔,引起局部的炎性反應,形成包膜,同時由于局部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纖溶亢進、包膜內層圍繞血腫處,在血腫的炎性刺激下,持續新生不成熟的毛細血管,不斷滲出不凝血以及包膜外層纖維化,進一步促進了血腫的增大[1]。手術的目的是清除慢性血腫、消除占位效應、阻斷纖溶酶原的作用。本組資料顯示復發病例13例,其中中量飲酒史8例,占復發病例的61.5%,≥100 mL 12例(92.3%),術后積氣7例(53.8%)。因此可見飲酒及血腫容積、病程長,術后血腫腔積氣是硬膜下血腫復發的高危因素??赡苡捎谘[量大,腦組織受壓時間較長,加之由于手術操作不當,造成術后血腫腔積氣,腦組織復張差,血腫占位效應不能及時消除,故血腫發生機制未能有效阻斷,可能是導致硬膜下血腫復發的重要因素[2,3];另外由于微創穿刺術不能完全清除血腫腔的物質,血腫腔的抗凝物質依然依附在新生的毛細血管處,新生的毛細血管不斷滲出,再次形成血腫亦是硬膜下血腫復發的重要因素之一。長期飲酒、維生素的缺乏、凝血功能障礙,也是導致硬膜下血腫復發因素之一。綜上所述,為減少術后的復發,應注意以下環節:①對于長期飲酒者,要注意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礙,術前需糾正凝血功能障礙,術前可以補充維生素;②病史長者,術后可以多補液體,鼓勵患者進行肺功能鍛煉,有利于腦組織的復張;③由于微創穿刺沖洗不完全,特別單針沖洗,對顱內壓影響較大,除非患者身體狀況不能承受鉆孔及麻醉,盡量選擇鉆孔引流;④手術中要保持顱內壓的平穩,術后要排空空氣,雙孔鉆顱時,先封閉頂結節處切口,然后關閉前面切口,并將切口處于最高處,排出血腫腔空氣,術后血腫腔不留空氣。
參考文獻
[1]趙雅度.神經系統外傷[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7:44.
[2]鄭關榮.慢性硬膜下血腫術后復發因素分析[J].醫學信息,2014,(10):428.
[3]殷義明.慢性硬膜下血腫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分析[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3,(6):687-68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71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