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價值及教學策略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我國對于教育事業是十分重視的,國家以及各地政府紛紛出臺相應的政策支持教育的改革。在教師教授小學語文這一學科時,教師布置閱讀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占據比較重要的比重。目前,群文閱讀廣受教師的認可。群文閱讀在提高學生知識儲備量、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幫助學生提高思考能力、改善學生閱讀習慣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群文閱讀 價值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5-8877(2019)05-0149-01
隨著中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模式正在不斷的創新,教育水平正在不斷提升當中,小學語文教學也是如此。目前,群文閱讀已經越來越受各科教師認可,越來越多的小學語文教師已經嘗試把群文閱讀應用于日常教學當中,甚至致力于群文閱讀的推廣。
1.群文閱讀的重要性
?。?)提高學生知識儲備量
自古以來,學者對于閱讀都保有高度的重視,故此有各種關于讀書的詩句、俗語流傳于世。比方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等。目前大多數從事教育事業的教師越來越重視閱讀對于學生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學授課過程中,特別是語文這一科目,更加重視閱讀在課堂中的應用。教師們往往通過讓學生對文章進行多種方式的閱讀,加深其對于相關閱讀知識的認知。但如果僅僅靠學生閱讀課本上那一點點內容,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所以,群文閱讀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當今社會正在飛速發展著,信息的及時接收不管是對于老師,還是對于學生都是至關重要的。雖然目前是數據化的時代,但是也離不開文字傳播。閱讀是接收并理解這些信息極為重要的一種方式。因此,學生需要提高并且培養這一能力。而培養這一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群文閱讀。目前,許多教師在教授學生的過程中對于群文閱讀的應用也是非常重視的。
?。?)幫助學生提高思考能力
就目前而言,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方法大同小異,缺少創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關于獨立自主進行思考是有所欠缺的,這與教師固化的教學方法有關。過去的授課模式,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大部分時間負責接收信息,但并不進行獨立的思考。群文閱讀可以幫助教師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邏輯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布置相應的讀書任務,在擴充學生知識儲備量的同時也使學生的獨立自主思考能力得到提升。
2.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教師需要選擇合適的文章
年齡層次不一樣的學生所使用的教材不同,所學習的內容也不一樣。因此,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提高思維能力,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來給學生選擇合適的文章進行群文閱讀。一般而言,語文課本中每一單元的課文是相互關聯的。比如說:《秋天》、《四季》都是描寫關于季節的,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閱讀,甚至拓展其他相關文章,讓學生對于季節有更加深刻的認識,這樣也幫助學生吸收與鞏固知識。
?。?)安排相應的輔助活動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使用群文閱讀進行授課,能夠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知道教師所講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其理解能力。當然,要想做好群文閱讀,單單對幾篇文章進行閱讀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教師安排輔助性的活動,來幫助學生思維的開發。比如:在上《小書包》這一篇課文的時候,可以找一些相關的文章、圖片進行對比找出異同點。在上《要下雨了》這篇課文時,也可以讓學生閱讀關于天氣的小短文,并且組織一場討論游戲,讓學生講出這些天氣的特征,發言正確的學生可以得到小紅花的獎勵。
?。?)以學生為本
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一般情況下,教師的重要性大于學生,在課堂中教師也位居領導層。但其實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角色,應該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點,來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文章或者有利于思維培養的文章,并且安排相應的任務,來提高學生進行閱讀的意愿。比如:在上《靜夜思》這首詩歌的時候,教師可以找出幾首同樣關于月亮的詩歌《生查子·元夕》、《把酒對月歌》等??傊處熢趹萌何拈喿x時要從學生的角度進行安排,提高其接受度。
3.結語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小學語文教育方式的改革也在持續深化著。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效果,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群文閱讀是勢在必行的。目前,傳統的語文教學多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缺乏動腦機會,其思維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提升,學生對于教師的依賴度需要減少。群文閱讀具有提高學生知識儲備量,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幫助學生提高思考能力,改善學生閱讀習慣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群文閱讀是意義深遠的。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時必須精心選文,明確議題,一切都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才能將群文閱讀的效果達到最佳。總之,群文閱讀對于學生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周艷紅.關于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價值分析與教學策略探討[J].時代教育,2017(16):158-158
[2]李容.淺析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價值及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28):173-17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84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