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中生物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內容要點解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為了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深淺得當、寬窄適度,本文對高中生物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教學內容的呈現特色、教學要點進行解讀。
  神經調節 體液調節 關系 解讀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06-0088-01
  “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3》(以下簡稱“新教材”)第2章第3節,共包含“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比較”、“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協調”兩個知識塊,是學習第4章、第5章多層次生命系統的穩態、調節以及穩態與環境的關系之基礎?,F對本節教材作如下解讀。
  1.體液調節的概念
  體液調節包含激素調節和非激素化學物質對生命活動的調節,如CO2、H+等。人體呼吸中樞的延髓(腦干的一部分)中有“化學感受器”,它對腦脊液中H+濃度的變化特別敏感。當血液中CO2濃度增高時,血漿中的CO2很容易透過血腦屏障進入腦脊液,形成H2CO3并解離出H+,使腦脊液中H+濃度升高,刺激延髓的化學感受器,再通過一定的神經聯系,使延髓的呼吸神經元興奮,呼吸加深加快,因此說,CO2是呼吸中樞的有效生理刺激。課堂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復習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對血糖的調節過程,明確指出,這種調節屬于體液調節。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出,我們在劇烈運動時呼吸有何變化?給病人輸氧時要添加一定量的CO2,是何原因?在啟發、討論、交流得出答案的同時,使學生明白CO2對人體生命也有調節作用,也屬于體液調節。但CO2對呼吸作用的調節機制不必深挖,只需他們知道“CO2是呼吸中樞的有效生理刺激”即可,最后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出體液調節的概念。
  2.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比較
  該知識點是對前兩節所學內容的總結,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作用方式和結構基礎都是不同的,但二者都涉及到信號的傳遞,教學時就以“信號”為中心來展開。為了避免學生抓不住要點,可以設置提示性的問題:1.神經調節時,信號是經什么路線到達效應器的?激素到達靶細胞呢?2.局部電流的傳導速度快還是血液流動的速度快?3.一條傳出神經纖維能支配全身各處的肌肉或腺體嗎?甲狀腺激素有專一性嗎?4.神經遞質發揮作用后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被立即滅活)?激素呢(通過新陳代謝逐步分解且激素有較長時間的半衰期)?師生共同回答完這些問題時,不但完成了表格的填寫,而且對新知的學習也達到了理解性記憶的目的。
  3.水鹽平衡的調節
  這一知識點的重點在于水平衡的調節,關于Na+、K+等無機鹽平衡的調節沒作介紹,基于教學內容的“基礎性”考量,不宜擴展??估蚣に兀ˋDH)是調節水平衡的重要激素,它是下丘腦神經細胞分泌并在垂體貯存和釋放的激素,ADH能提高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使尿量減少,這一知識點對學生而言是新的,教材中也沒有相關資料顯示,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在水平衡調節中有一個重要的結構就是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要引導學生把它與其它反射弧中的感受器的位置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感受器并不都在皮膚、內臟黏膜等處,在神經中樞中也存在。學習水平衡調節機制之前用簡筆畫或多媒體圖片,引導學生復習尿的生成過程,特別是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還要引導他們把排尿與出汗的生理意義進行對比:排尿的意義在于排出多余的水分,重要的是排出代謝廢物,每天的尿量必須正常。出汗雖有排泄效果,但作用是通過汗液蒸發而散熱。水鹽平衡的調節機制,教材給出了清晰的“路線圖”,可以先讓學生閱讀“路線圖”,要求他們自己討論、分析調節機制,用自己的話將調節機制敘述出來,訓練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此基礎上,設置以下問題將學習活動引向深入:1.人體內水的“來路”、“去路”有哪些?2.哪些因素會引起細胞外液滲透壓改變?3.誰能“感知”滲透壓改變?4.人體維持滲透壓穩態的幾條路徑中誰占主要地位?理由是什么?5.大量出汗后,只喝水,不補充鹽,內環境的滲透壓會發生什么變化?6.水平衡調節機制是正反饋嗎?通過這些問題的分析探討,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促成知識的內化。
  4.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
  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問題,教學要與時俱進。大綱人教版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生物》第一冊(2002年審查通過)P91寫著:“神經系統是人和高等動物體主要的功能調節系統”,P92也寫著:“體內大多數內分泌腺都受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同頁還寫著:“動物體的各項生命活動主要受神經系統的調節”,它告訴我們,神經調節占主要地位,這一觀點,在現行的部分教輔資料的試題中還有顯現。而新教材P31則寫道:“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都是機體調節生命活動的重要方式”,P33寫道:“動物體的各項生命活動常常同時受神經和體液的調節。正是由于這兩種調節方式的協調……”,沒有了“控制”、“主要”之類的措辭,正如新教材的《教師教學用書》所說,“在緊急情況下,緊急信號通過神經作用于腎上腺,一方面促進腎上腺素的合成,另一方面促進它的釋放。腎上腺素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可以提高其興奮性,使機體警覺性提高,反應靈敏;同時作用于其它組織,使肺通氣增加,心臟收縮力加強,心率加快,血液重新分配到骨骼肌和肝臟,促進糖原和脂肪的分解以提供能量等,在這一過程中神經和體液調節的作用很難區分,它們相互配合”??梢姡陆滩牡松窠浾{節與體液調節在生命活動調節中的主次地位,認為二者“都是重要的”、“協調”關系,這一變化,值得關注。課堂教學時,只需指導學生閱讀P33第一、二自然段,通過答疑、解惑,引導學生歸納二者的關系,強調二者是相互調節、相互協調、相互配合,共同維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即可。
  誠然,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因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態度、學校教學條件、不同考區對教學難度、廣度的要求不同,采取的教學方法有所不同,因此,上述解讀僅供參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880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