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話題在《道德與法治》課“探究與分享”模塊中的運用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本中的“探究與分享”是新教材教學活動的主體形式。本文主要闡述有效話題在“探究與分享”模塊的運用的策略研究,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課堂對話,提高課堂開放性。讓教師和學生能夠在設計的內容與問題中產生體驗共鳴和思想沖突,同時展現自己的困惑與情感,探索行動策略,引領學生成長,落實教學目標。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塊;有效話題
初中《道德與法治》新教材,在教學形態上的變化,突出表現在由原來的文本式變成活動式。在新教材諸多教學模塊中,“探究與分享”是教材活動的主體形式,它以思考、探究、表達、分享、交流,并通過不斷的體驗感悟、討論深化和踐行指導,促進學生個體經驗的調整、擴展,最后達成共識,引領其道德成長。
一、《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探究與分享”模塊的主要活動內容
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探究與分享”模塊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具有指向性的活動內容。
1.“思維拓展型”活動,主要側重對他人觀點或幾種不同觀點的思考與探討;
2.“體驗反思型”活動,它強調活動內容必需能激發學生個體的生命體驗;
3.“情境討論型”活動,主要針對情境的內容進行探討;
4.“行為導向型”活動,主要側重于行為和能力的鍛煉。
二、有效話題在“探究與分享”模塊各個活動中的運用的策略
有效話題,是能引起學生共鳴的談論的主題,具有學科性、針對性和科學性。話題一提出,圍繞它進行思考、討論、交流,學生能在談論中逐步建構起知識,從而逐步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探究與分享”作為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核心模塊,在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方面起著關鍵性作用。因此,話題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該模塊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需要解讀活動內容的指向性,針對不同的指向可以有不同的教學策略,設計的話題也應有所不同。
在實踐過程中,課堂的話題在幾種不同類型的活動中的運用策略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有效話題在“思維拓展型”活動中的運用
“思維拓展型”活動主要側重對他人觀點或幾種不同觀點的思考與探討,問題的設計要具有一定開放性。如,八年級的《國家好,大家才會好》這一課內容,理論比較深,學生理解相對比較難,要精選一些材料讓他們通過閱讀、理解、討論等提高認知。如,通過播放視頻片段《厲害了我的國》導入,設置話題:①看了視頻,你是否覺得自豪?是什么讓你覺得自豪?②國家采取這些措施目的是什么?兩個問題,讓他們小組討論,他們可以用已有的經驗和對知識的理解進行討論、思維碰撞,不斷地提出意見、反駁、統一意見等,最后得出幾個結論:國家利益有哪些?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有何關系?最后分享、展示,各個小組之間可能還有不同的意見,又如何求同存異,互相點評和老師的點撥。讓模糊的知識逐漸清晰。在此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感、集體主義精神大大增強。
2.有效話題在“體驗反思型”活動中的運用
“體驗反思型”活動,它強調活動內容必需能激發學生個體的生命體驗,希望引導學生與自身生活經驗展開有一定深度的對話,問題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生活。例如,《網絡改變世界》這一內容,教師可以先設計一個情景:《我的一天》——周六,李娜的外婆生日,媽媽吩咐她準備蛋糕和一個小禮物送給外婆,而且讓李娜晚飯前自己先到外婆家。但周末作業很多,李娜不想出。話題設置:①運用你的經驗,幫李娜出出主意,讓她既能完成作業又能輕松完成媽媽交給的任務;②作業過程中,李娜遇到了困難,找誰幫忙解疑?
這個情景貼近學生生活、能夠激發其參與的興趣,學生自然就會迫不及待地“行動”了。第一個話題,學生自然會想到,不想出門,可以通過網購買禮物、訂蛋糕,可以騎共享單車自己到外婆家等。第二個話題,學生會想到,通過微信、QQ與同學交流,或百度一下,解決自己遇到的學習的難題。讓學生認識到網絡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可能會有些同學說,“在QQ傳答案”或用“作業幫”等解題神器。這時,一場思維的碰撞就在所難免。這樣做是“弊大于利”還是“利大于弊”?學生會在辯論中生成具有主體性的“道德知識”,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做好引導,把握和運用課堂上生活經驗分享的廣度與思想認識的深度。同時,另一個觀點——“網絡是把雙刃劍”自然而然就顯現出來了。
3.有效話題在“情境討論型”活動中的運用
“情境討論型”活動,主要針對情境的內容進行探討,問題的設計要較為明確、具體、更多的指向性。如,《師生交往》這一課,通過視頻《最美老師》的精彩片段作為情景(看視頻之前提醒學生認真看,不放過任何細節),設計話題:①你喜歡這樣的師生關系嗎?為什么?②這種師生關系是怎么建立起來的呢?針對視頻中的細節,讓學生通過探究、辯論,懂得教學相長的含義,懂得師生之間要彼此尊重學會正確與老師交往;能夠正確處理和老師交往中存在的矛盾,培養尊重老師、熱愛老師的情感,學會主動關心老師、理解老師。
4.有效話題在“行為導向型”活動中的運用
“行為導向型”活動,主要側重于行為和能力的鍛煉,內容的設計要求學生通過行為的努力才能完成活動,問題設計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針對近幾年出現中學生因遇挫折輕生的案例,如何在挫折中做到堅強面對,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上七年級《增強生命的韌性》這一課時,可以用《戰狼二》的導演吳京的事跡,看榜樣:吳京(圖片,引起學生的興趣),回顧吳京演藝生涯,遇到的挫折無數。全身縫針達到100多針,想想都感覺讓人害怕:頭:①八歲時候被棍子打過;②二十歲被槍戳傷過;③06年拍《黑拳》時腦震蕩。眼睛:①拍《小李飛刀》右眼視網膜炸傷;②拍《戰狼》眼部受傷。鼻子:①6歲時鼻梁斷裂縫了5針;②17、19歲時被打斷;③拍《醉猴》時又被打斷一次。左手……
設計兩個問題問:①吳京的成功背后,大家知道他經歷了多少失敗和挫折嗎?他又是如何看待這些挫折的?②對比吳京的事跡,我們遇到挫折時應該怎么做?
對于這個案例,學生們會有很多的感慨和對吳京的敬佩,在心中會有榜樣的作用,他們在探究過程中會非常用心和積極探究,思維碰撞,更會反思、也會油然而生一種信念:我們的挫折對吳京來說根本就不是事!也會自然而然地去挖掘生命的力量和增強自己的韌性。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科素養自然而然形成。對以后在挫折中如何面對會有較清晰的應對方式(行動)
總之,《道德與法治》教材的變化注重品德思維能力與行為能力培養,著重于引導教學過程的變革,更好地體現課程的綜合性、開放性、參與性(活動內容化)。作為核心板塊的“探究與分享”,要根據不同的內容運用不同的有效的話題,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處理好生活、知識、價值引領三者之間地關系。更能夠讓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學科素養得以實現。否則就會出現走回“舊路”,違背了新教材改革的初衷。
參考文獻:
[1]馮斌.部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主要特點及教學策略[S].人民教育出版社.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89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