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學困生轉化“五步曲”之管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學困生問題是一個長期困擾我們教育教學質量的重大問題,也是我們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教育創新的嚴峻挑戰,我們無法回避。本論文主要從“全面了解學生”“制定轉變計劃”“走進學生心靈”“多與家長溝通”“抓好反復工作”等五方面詳細敘述如何抓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特別強調教師在工作中要付出真心、耐心、恒心,做到“精準扶困”,才會讓越來越多的蓓蕾開出絢麗的花朵。
【關鍵詞】學困生;關愛;溝通;互助;因材施教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在全國范圍內打響了脫貧攻堅戰,要求做到精準扶貧。筆者想,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一名班主任,也必須高度重視對學困生的教育轉化工作,也要做到“精準扶困”。學困生是班級的落伍者,在班中所占比例雖小,但影響甚大,他們會直接影響校紀班風,以及正常的教育工作。若教育不當,會給學校、家庭、社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如何教育轉化學困生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家長對學校教育工作的誠摯要求。那么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應如何做好對學困生的教育轉化工作呢?以下是筆者多年來開展工作的五個步驟。
一、全面了解學生
學困生是指智力因素處在正常發展范圍內,只是由于某種原因,導致其在道德行為和學習成績方面與一般學生拉開了差距,他們往往貪玩、懶散、對學習沒興趣、課堂不聽課、課后補作業、對老師有抵抗情緒,是需要特別關注并給予特殊教育的學生。那么本班學困生的“困”在哪里呢?形成原因是什么?班主任應進行全面細致地了解,了解途徑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1.向原班主任了解;2.向原班學生了解;3.向家長了解;4.向學生本人了解;5.利用課內外時間觀察了解;6.向科任教師了解;7.在批改作業中了解。特別要引起注意的是,在向家長和原班學生了解情況時,切忌告狀式談話和好奇式調查,以免引起學困生的猜忌和反感,導致適得其反的后果。
二、制定轉變計劃
轉變學困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班主任對每個學困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家庭和興趣愛好等情況必須了如指掌,并采用記錄、分類、歸檔等方法,建立學困生的小資料庫,再靈活制定相關的轉變計劃,做到因材施教,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每接手一個新的班級,都會根據實際情況把學困生分為單純成績差、單純紀律差、成績紀律差三大類。而成績差的一類又分為意志薄弱型,手機控制型,知識斷層型。不同類型的學生要制定相關的轉變計劃,才能做到“精準扶困”。如,對于意志薄弱型的學生,教師可從發展學生興趣愛好,激發學習動機,分層布置作業,逐步增加難度,多作鼓勵引導等方面制定轉變計劃。而對于手機控制型的學生,教師首先要與家長溝通,達成戒掉手機癮的共識;其次要在班中大力宣傳沉迷手機的危害性的知識,要讓學生思想上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再次要讓學生多參加有益的活動,多與同伴交流,提高溝通能力,轉移注意力到學習上,充實內心世界。對于知識斷層型的學生,教師可先從查看學生成績表、檢查課堂練習、批改課后作業等方面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的知識斷層“斷”在哪里;其次,要根據學生個人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輔導計劃;最后要定期檢測輔導效果并及時給予鼓勵。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鞭D化學困生本身就是一項艱難復雜并要持之以恒的事情,教師切不可生搬硬套,急于求成。
三、走進學生心靈
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擁有心對心的尊重,才會具備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和化險為夷的教育智慧。”因此,轉化學困生,只有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里,各項工作才能水到渠成,迎刃而解。如何才能走進學生心坎里呢?下面從以下幾點談談個人的感受。
1.營造公平和諧的班級氛圍
學困生學習差,紀律差,所以他們大多數都是在家長、老師的訓斥聲中,在同學的譏笑中聲中艱難地熬歲月的。因此,他們的心靈就會特別自卑和敏感。一方面他們會認為,即使遇到新的老師,照樣沒有“翻身”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有上進的欲望,希望新的老師能給他們帶來新的希望。于是他們會在“失望——希望——再失望——再希望”的糾結中進入新的班級。所以,這時候老師的言行舉止就會給他們留下非常難忘的印象。例如每學期開學注冊之時,我通常會聽到學困生的家長拉著她的孩子抱歉地對筆者說:“我們家的孩子成績太差了……”筆者會立馬打斷她的話說:“對不起,這位家長,我不想知道任何孩子的成績。因為到了新的班級,所有的孩子都站在了同一個起跑線上,我相信只要奮起直追并為之堅持不懈,誰敢說優勝者不是您家的孩子呢?”除此之外,筆者我還會當著所有家長和學生的面,把學生手冊裝進一個箱子里(其實對每一個學困生,我都已經了如指掌),并告訴他們,老師不會看你們過去的成績,也不想看你們過去的評價,只想看你們從今以后的表現。這時候你能看到每一個學困生都會露出如釋重負的笑容,喜滋滋地走出教室。為了讓學生明白,所有學生在老師心中都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筆者會在開學第一課之前,悄悄進行一項“大”工程——記名字。筆者會對著電腦上學生的資(下轉第33版)(上接第32版)料,反復念叨他們的名字,直到完全背下來。到了開學第一課,筆者能輕松自如地叫出每個學生的名字,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同等的關愛,同等的重要。事實證明,記住學生名字,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有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真誠和尊重,能讓學生對老師產生更濃的興趣。學生需要的是“良師益友”型的老師。羅馬詩人西拉斯說:“別人對你感興趣,是在你對別人感興趣的時候?!币晃焕蠋熞胱寣W困生提高學習興趣,首先要讓他對所任教的老師感興趣,進而對所教的課程感興趣,才能提高該科的成績。
2.建立切實可行的互助小組
學困生之所以“學困”,是因為長期以來缺乏學習興趣,學習過程中出現知識斷層,學習習慣不良和學習方法不妥等現象。因此,要改變這種現象,除了教師對他們的引導和鼓勵以外,還應發揮集體的作用,在班中建立切實可行的互助小組,以幫助他們最大程度地擺脫困局。我覺得最佳的幫扶形式是讓小老師以“一幫一”或“一幫二”的效果較好。小老師的人選以班中成績中等偏上、熱心助人的同學為佳。因為中等偏上的同學在幫扶的過程中,不但教會了同學,還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基礎知識;其次這個知識層次的學生,本來也是班中的平凡一族,也渴望成績有更大的提升,更渴望被老師賞識,因而更容易產生“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滿足感。同時因為學困生感受到了集體真誠的幫助,成績有了提高,就會以一種感恩的心態去認真聽課,幫助同學,課堂紀律也將會更有秩序,就會收到了“良性互助,共同收益”的效果。 3.給予更多無微不至的關愛
著名的教育家丁有寬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币虼?,班主任在教育學困生的過程中,必須多與學生溝通,真誠相待,尊重信任他們,關心愛護他們,真正做到以情動人。筆者特別注意為學困生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生活上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對學習上的學困生筆者采取“傾斜”政策,給予他們多方面的優先:課堂發言優先;上黑板練習優先;當堂批改作業優先;課外輔導優先。甚至在范讀優秀學生的作文后,也要從一些學困生的作文中擇出個別的好詞好句,甚至不經意的標點符號進行表揚,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老師所關注、所重視。另外筆者還特別注意挖掘學困生的特長,讓每個學困生都能在班里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筆者的做法是請學困生用心參與班級活動,優先帶給他們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如,有運動會就鼓勵有體育特長的或者有這份熱情的學困生參與;有晚會的就組織能唱會跳的學生參加;有宣傳和板報活動的,就調動平時愛畫畫寫寫的學生們去完成。除此之外筆者還安排他們積極參與班級管理工作,使他們對班級多一份職責,感受到老師的信任和期盼,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上進心。
四、多與家長溝通
當前學困生的“困”還表現在厭學上,特別是高年級的學生。厭學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家庭教育出現問題。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可是有些家庭除了孩子的教科書以外,幾乎找不到一本書,家長成天玩網絡游戲,用手機買私彩,卻對孩子大罵網絡的危害,沒有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有些家長不了解孩子的個性和愛好,對孩子在學校的生活不聞不問,不與孩子溝通交流,探討學習成敗的原因,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給孩子制定不切實際的要求。孩子一旦達不到,就諷刺挖苦甚至棍棒相向。有些家庭對孩子溺愛過度,孩子過著百依百順的日子,意志非常薄弱。還有些家長信奉“讀書無用論”……家長這些負面做法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甚至身心健康。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因此,班主任對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必須多與家長溝通,共同探討教育問題。不過在與家長交流時,首先要避免隨意性和情緒化,要注意從多方面收集學生的信息,設計好如何切入主題,如何談學生的優點和問題,委婉提出家長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改進的方法;其次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追究他們對孩子的教育之責。要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家長謀劃,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另外,要充分發揮校園網站,班級微信,家長QQ等新型的溝通平臺的作用,做到及時分享成功,及時解決問題。
五、抓好反復工作
德育過程是一個不斷循環往復的無限發展過程。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過程不是直線上升的,而是迂回曲折地前進的,還經常出現反復。我們要承認反復,研究產生反復的原因,抓“反復”,反復抓,做到重犯錯誤不急躁,屢教不改不灰心,惡習不除不撒手,否則就會前功盡棄。筆者班上的小敏在班長的幫助下終于有了進步,但他卻認為自己變聰明了,學習上也逐漸放松了。面對他的這一變化,筆者堅持找他談心,并多次家訪,想方設法幫助他。在一次家訪中,由于要等他父母回來,筆者等了很晚,并一邊等一邊跟他攀談,他因此而深深地被感動了。自那以后他再也不犯“冷熱病”,學習也認真多了。畢業時,他以良好的成績考上了鎮尖子班。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鞭D化學困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堅定信心,科學教育,把轉化學困生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和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做到“精準扶困”,這些遲開的花朵一定會綻放出絢麗的色彩。
參考文獻
[1]袁元,鄭航.德育教育[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譚永煥,溫靜瑤,王林發.真心是教育的底色[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98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