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路面加鋪瀝青面層施工工藝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交通量不斷增加,導致我國公路路面損害嚴重。為有效處理路面病害問題,必須重視路面施工方式的合理選擇,做好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施工,將瀝青加鋪層應用到工程建設中,可有效提升工程建設的整體質量。為此,本文在充分了解我國舊水泥混凝土路面現存問題的前提下,依托某干線公路,對舊水泥混凝土加鋪瀝青面層施工工藝進行了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舊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概況;加鋪瀝青面層
1 我國舊水泥混凝土路面存在的問題
(1)水泥混凝土路面壽命短。很多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建成通車后,經過5-10年左右的使用就出現了一些比較嚴重的道路病害,常見的如錯臺、斷板、沉陷等。
(2)抗滑性能不足。由于缺少對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定期養護,粗集料如果暴露出來的話在車輛荷載的反復作用下,就會使得路面粗集料的磨光值不斷降低,路面的抗滑性能也不斷降低,如果遇到雨雪天氣就會嚴重危害到行車的安全。
(3)容易造成視覺疲勞。我們通常把水泥混凝土路面叫做白色路面,把瀝青混凝土路面叫做黑色路面。水泥混凝土顏色偏白這種特性,使得其具有較強的反射光和反射熱的能力,長時間駕駛的話極易引起駕駛人員的視覺疲勞和眩光。
2 工程概況
某公路工程為主要交通運輸干線,路線全長3240m,其建成的時間相對較長,經過長期的車輛碾壓以及外界因素的作用,原有的水泥砼路面設計的標準逐漸無法滿足通行的需求,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錯臺現象,在局部地區也存在路面破碎、裂縫等相關的問題,影響了公路工程的使用性能。根據道路工程的特點和具體的要求,研究決定采用加鋪瀝青面層的方式對舊有的水泥砼路面進行修復。
加鋪瀝青面層是近年來較為常見的施工方式,具有良好的補強作用。它在利用水泥砼路面結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瀝青面層平整度好、摩擦系數高的優點,大幅提高了舊有水泥砼路面的行車舒適度。
3 舊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鋪瀝青面層施工工藝
3.1 舊路面處理方案
針對路面破碎程度較輕的,可先銑刨拉毛舊混凝土路面,再將錯臺磨平,隨后清理干凈路面板接縫瀝青脫落老化位置,做好再次灌縫作業。如部分位置存在斷縫、斷裂情況,可選混凝土進行修復,并將瀝青碎石調平層、瀝青混凝土層加鋪其上。應鑿除、修補因舊瀝青混凝土路面老化破碎、裂縫等病害出現的坑槽,并銑刨、清理舊路網裂、龜裂位置,隨后將瀝青碎石調平層、瀝青混凝土面層進行鋪筑。
3.2 噴灑粘層油
首先需要對舊水泥砼路面進行清理,避免存在雜物或者浮土,影響瀝青面層與路面之間的粘合。在清理完成之后采用高壓水槍沖刷路面,保證水泥砼路面表層的整潔。在選擇瀝青粘層油材料時,應根據瀝青面層的要求,使其粘結力能夠滿足施工的要求。其次是對于青粘層油材料用量的控制,若用量過大可能會導致摩擦系數較低,影響二者之間的粘結力,嚴重的情況下還可能會導致反射裂縫的出現。在噴灑瀝青粘層的時候應采用瀝青灑布機,使得瀝青粘層分布均勻一致,一般情況下噴灑的寬度要寬于土工布5—10cm。為了避免噴灑層受到污染,瀝青粘層噴灑完畢后的路面禁止車輛通行。
3.3 鋪設土工布
為了有效的避免在后期使用的過程中出現反射裂縫,需要在水泥砼路面上鋪設土工布。待路面達到一定的標準之后,即可將進行土工布的鋪設施工,在此過程中應保證土工布拉伸的延展性,使其與水泥砼路面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相鄰兩塊土工布之間應有重合的部位,其中橫向搭接的寬度控制在8—10cm,縱向寬度控制在4—5cm。兩幅土工布搭接的部位需前后銜接,在搭接處可用粘層油進行固定。在土工布鋪設完成之后,需要對鋪設的質量進行檢測,及時處理不平整或者打皺的部位。
3.4 瀝青面層施工
(1)瀝青混合料的拌合與運輸。根據施工現場的地質條件和公路工程的通行需求,選取相應規格的瀝青材料,并對其各項性能進行檢測,組織技術人員在充分了解材料性能的基礎之上設計配合比,并通過試配確定最佳的配合比例,保證瀝青混合料的質量能夠滿足施工要求。在正式拌合的過程中,應按照配合比設計的要求拌制混合料,合理的控制拌合時間與溫度。瀝青混合料拌制完成之后,應及時采用運輸車輛運送至施工現場,在運輸時應做好覆蓋工作,防止瀝青混凝土的溫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有效的避免了撒漏現象。
(2)瀝青混合料的攤鋪。在混合料攤鋪之前,應先對運輸至現場的瀝青混凝土進行檢測,保證其溫度能夠滿足施工的要求。其次是對攤鋪機運行速度的控制,確保其處于勻速運行的狀態,禁止出現緊急加速或減速的現象,確保攤鋪的平整程度。同時注意對攤鋪溫度的控制,一般情況下攤鋪時瀝青混合料的溫度應保持在110—165℃之間,攤鋪作業完成后應檢測攤鋪的質量,若存在攤鋪不平整的部分,則需要及時組織施工人員進行人工攤鋪,提高瀝青混凝土攤鋪的質量。
(3)瀝青混合料的碾壓。在瀝青混合料碾壓的過程中需要用到壓路機,碾壓工作開始之前應先對壓路機的使用性能進行檢查,排除潛在的機械故障,避免影響正常的施工進度。在初壓施工完成之后,應根據相應的標準對路面的平整度進行檢測,同時檢查路拱的設置是否滿足施工要求,對于存在問題應及時采取修整措施。在碾壓的過程中一般采用交替碾壓的方式,壓路機的停留點保持10m以上的距離。
3.5 接縫處理
在施工的過程中,由于在接縫處容易出現相關的路面病害,因此需要盡量減少接縫的數量,使得路面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在設置橫向接縫時,一般情況下應采用平接縫,相鄰兩幅之間接縫的錯位應超過100mm,保證橫向接縫的緊密連接。采用壓路機進行橫向碾壓。另外是對于冷接縫的處理,冷接縫的位置應預留在車道標線處,上下層接縫的錯位保持在300—400mm之間。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瀝青混凝土路面因其具有較低造價、便于養護及行車舒適等特點逐漸成為替代混凝土路面的主要路面結構形式。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施工中,通過瀝青加鋪層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降低工程投資、縮短施工周期,降低對施工環境的影響,進而產生極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曹先星,廖業旗.瀝青混凝土路面常見病害原因分析與處治措施分析[J].交通世界(建養.機械),2015(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1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