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構建激情、快樂物理課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新課改的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依賴于學生的不斷參與,激發其內驅力。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物理教師要想方設法在課堂教學中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要使物理教學像磁石一樣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這一愿望的達成,需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個激情而快樂的課堂。
一、 讓學生在愛意濃濃的氛圍里產生激情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接觸?!弊钅苡|動學生心靈的并不僅僅是教師鞭辟入理的講解,而應是教師發自內心的撒播給學生的濃濃愛意。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要用熱心去融化學生冰凍的心池,用耐心去叩開學生閉鎖的心扉,用愛心去打開學生心靈的閘門。
我認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應該具有博大的情懷:如果我們的學生是駿馬,那么教師就應化作遼闊的草原,任他們縱橫馳騁;如果我們的學生是水手,那么教師就應化作舟楫渡他們到成功的彼岸!充滿愛意的師生關系的作用主要在于可以給學生創建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不會因我們教師的因素受到壓抑和限制。
熱愛學生,善于觀察他們的喜怒哀樂,樂于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尤其要對后進生備加關愛,包容他們的缺點和不足,并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我們能從一只丑陋的毛毛蟲聯想到美麗的蝴蝶,那么我們為什么不能由一名淘氣的學生想見到一位圣人呢?因此教師對學生們的點滴進步都要及時地給予熱情洋溢的表揚,使學生視你為最可愛的人。
二、 讓學生在意趣盎然的氛圍里感受快樂
作為教師要盡可能地營造意趣盎然的課堂氛圍,要想方設法地將物理課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到欣喜而樂于接受老師所傳遞的信息。本來物理教材中有自主探究,有物理學史,有STS世界,有信息瀏覽,這些都是饒有趣味的,教師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不要將物理課上得枯燥、乏味、呆板、平庸。
為了營造意趣盎然并且充滿人文精神的鮮活的物理課堂氛圍,教師也可以進行泛學科的聯系和美學滲透。因為物理學的美可以說滲透于藝術美的方方面面:讀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看引人入勝的戲劇電影,聽韻律悠揚的優秀樂曲,無不可引起人們對物理問題美的聯想與遐思。
例如,學習《聲現象》,可結合虞世南的《蟬》進行:“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眴枺海?)流響是怎樣產生的?(2)聲音是怎樣傳播的?(3)為什么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呢?又如:學習《光現象》時,結合幾個典故展開教學:囊螢夜讀——光源;鑿壁偷光——光的直線傳播;孫康映雪——光的反射。以這種方式來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新奇而快樂。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以消除學生在學習上非智力因素對他們的不良影響,感召他們以古人為榜樣,發奮求知,從而為學好物理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提問:為何會發生“谷口風狂烈焰飄,何期驟雨降青霄”的蜀國憾事?
在學生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分析:上方谷地勢狹長,沖天的火勢使這一帶的空氣受熱膨脹,氣壓降低。周圍高氣壓區的空氣平流過來,從而使上方谷低氣壓區的氣體被抬升而膨脹對外做功,內能減少,溫度降低,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從而形成降雨。這是科學使然,而非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所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本部分教材如此處理,足可以使學生的思維陡射出智慧的靈光,并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的應用之廣泛和神妙,使學生感受求知的快樂,增強學生建構知識的自覺性和能動性。
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而不疲
為了發展學生的各種智能,教師就要以觀察者、協助者及情景提供者的身份把課堂教學活動安排得豐富多彩并且節奏鮮明,讓學生大腦皮層里的聽、視、思等區域不斷地處于興奮狀態,即讓學生在課堂中腦、手、口、耳均得到能力上的發展。有節奏地穿插“自學、實驗、討論、點撥、訓練、反思”等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平等地看待每個學生的智能發展,同時要注意他們的智能差異,給每個學生創造發展的機會,這應當是我們貫徹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理念。只有這樣,才能使提高課堂效率不會成為一句空談。
由此,這不由地讓我想起了歷史上的“藏王松贊干布與唐朝文成公主聯姻”的美好傳說。當時唐王給求婚的各民族使團出了一道難題:每個使團按人發給一只肥羊、一壇酒……,一天一夜內必須吃喝干凈,不得剩下。藏族使節祿東贊很聰明,采用穿插手段,讓部下跳舞唱歌,殺羊烹煮,吃肉喝酒,然后又是勞作:鞣制羊皮,熬油制燭。吃、喝、唱、跳,如是不斷地交替,結果他們完成了任務。而其他使團均因單一的方式吃肉喝酒,而吃傷、醉死未能完成任務。這個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對當前物理課堂中應注重培養學生多元智能的教學原則及自主建構知。
四、讓學生在感受成功的氛圍里奮發向上
我記得馬克-吐溫曾說過:“靠一句美好的贊揚我能活上兩個月?!睂嵺`證明,教師對學生的贊美與表揚是非常必要的,它會給學生帶來成功的滿足感和愉悅感,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添師生間的親和力和向心力,使我們的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當然,對學生的評價要把握分寸,語言得體,恰到好處,不能隨意夸獎,否則適得其反,事與愿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事無巨細都應貫徹“適度”原則,而且這個“度”要因人而異。教師應以讓學生成功為出發點,然后創造條件,設置臺階,營造氛圍,烘托情景,讓學生觸景生情,投入到自主建構知識和發展智能的過程中,并努力促其獲得成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17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