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高效課堂,改變初中物理課堂設計方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心理學家朱智賢認為:初中學生思維發展的主要特點是抽象思維日益占有主要地位,但具體形象成分仍起著重要作用,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等缺點。
正是因為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等缺點,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才會出現一講就懂,一做就錯的問題。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物理“前概念”影響物理學習的根本原因。
經過十幾年初中物理教學實踐,本人認為要根據初中生的特點設計初中物理課堂,這樣才能構建高效課堂。
一、聯系學生的知識層次,循序漸進
例如:在學習影響液體蒸發快慢因素時,學案中設計如下問題:
1、曬衣服時,你是愿意放在陽關下,還是樹蔭下?為什么?
2、曬衣服時,你是把它放在盆里,還是放在衣架上?為什么?
3、有風的季節,衣服也容易干,為什么?
這樣設計,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學習起點低,很容易思考。課堂上進一步學習得知濕衣服干了就是水的蒸發,學生也就容易理解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因素。
課后在設計聯系實際的問題:冰箱內物體如何實現保鮮的?洗完頭后如何讓頭發盡快干?……循序漸進設計課堂、循序漸進學習,學生就能深刻理解所學的物理知識。
二、改變知識性應答為調查研究
學生運用學過的物理知識成功地解釋或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他們不但會感到一種學以致用獲得成功的喜悅,而且能產生一種成就感,還能激發積極思考,促進高效物理學習。
“熱水瓶是如何防止熱傳遞的?”這是教師設問的一般方式,學生也能作出正確回答。我嘗試改成這樣的調查研究:“熱水瓶外層玻璃破碎后為什么不保溫;新買的熱水瓶不保溫可能是什么原因?”。學生通過查資料,課堂讓讓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點撥,這樣材料的導熱性學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對于材料的其它物理屬性也可以采取類似的研究方法,這樣就可以克服學生今天記憶物質的物理屬性明天忘的現象了。
其它如“如何減弱噪聲”、“比較材料的隔聲性能”……都可以進行調查研究。只要能聯系到生活實際的盡量讓學生學以致用,促進高效課堂。
三、引起爭論,激發學生的思考,建立正確的物理概念
爭論可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通過爭論解決的問題,理解特別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講解所無法達到的。容易引起爭論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現實與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時形成的“前概念”與嚴格定義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問題,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爭論,對澄清學生的錯誤認識大有好處。
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時,學生通過分組實驗得出了滑動摩擦力大小與物體表面壓力的大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不過在書本的基礎上我特意設計了一個實際的問題:自行車輪胎氣體充足時騎起來很輕松,而沒氣時騎起來很費力。什么原因呢?是不是“沒氣時與地面接觸面大,氣體充足時接觸面小;說明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有關,同學們說是不是?”。
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和想法也非??隙ɡ蠋煹慕Y論。請學生對照書本上的結論,看看影響滑動摩擦力是不是有三個因素,學生比較后可以發現課本上只有兩個。我微微一笑,假裝不知道,請同學查找資料,用實驗老師方法來研究是不是老師說錯了!等學生用分組實驗證明了老師的錯誤后,再鼓勵學生課后查找有關資料解釋自行車的問題,這樣學生就能正確理解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
其它如“物體運動是不是都需要力的作用?”以及“是不是物體速度越大慣性越大?”等問題,引導學生對照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辯論,收到的效果比較理想。
四、讓學生在易錯處出錯,建立正確物理規律
在物理教學過程當中,由于物理知識的特殊性,許多現象與我們日常經驗相違背,因而學生不容易理解這方面的問題。我們必須創設情景,先把錯誤地方找出來,這樣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如在學習大氣壓時,家用的掛鉤,通常說法都是吸上去的,我在課前設計這樣的問題:家用的吸盤掛鉤式依靠什么力掛在墻上的?這個力施力物體?學生很容易給出答案是吸上去的,“吸力”是墻給的。課堂上交流展示時進一步請學生思考墻能把橡皮吸在墻上嗎?經過學生辨析,分析原因得出大氣壓力的原因。
其它如“物體吸熱溫度就升高”、“串聯電路中亮的燈泡通過的電流大,額定功率大”……在學生易錯處出錯,通過討論分析才能化解學生前概念中的錯誤,建立正確的物理規律。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我們的課堂設計必須讓學生發現疑問,不能一講了之。
皮亞杰指出:“興趣實際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現出對象與需要之間的關系?!闭n堂設計的好了,學生學習興趣就有了,那么學習的主動性就提高了,就能化被動為主動;教師也等于把課堂延伸到課外的探究。
總之,課堂設計要針對初中學生的特點,盡量結合生活實際,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并注意在問題中點撥啟發學生分析問題。這樣學生就會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傳統模式中進入新的主動學習的高效課堂模式。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6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