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掌好“策略”之舵 揚起“科學”之航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以建立科學概念為中心內容的課型中,采用“把握共性、豐富材料、有效驗證”、“引發沖突、補充結論、完善思維”、“創設時機、溝通聯系、促進應用”等教學策略,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科學概念,讓“策略”更好地為“科學”掌舵。
  【關鍵詞】共性  材料  沖突  聯系  應用  策略  掌舵  起航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7-0182-01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學的中心內容決定著教學過程的主線,而以“中心內容”為標準大體可以分成“指導學生了解自然事實、指導學生建立科學概念、指導學生認識自然變化規律或原因、指導學生認識事物之間的關系、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等五大類課型。接下來,我就借助《水和水蒸氣》這一課中的凝結實驗,來談談“以建立科學概念為中心內容”的課型中,幫助學生建立科學概念所采用的教學策略。
  一、采用“把握共性、豐富材料、有效驗證”的策略
  合理選擇材料有助于探究活動的順利開展,材料本身是一種指導性思維,代表著思維的層次性,意味著材料和概念之間的關聯性。因此,教師可以采用“把握共性、豐富材料、有效驗證”的教學策略,先主動把握好實驗材料的共同性,然后豐富成為更有結構的材料,著重引導學生對這一組典型的材料觀察比較,發現它們最本質的共同特征,從而使材料達到有效驗證、初識概念的目的與作用。有意識地準備具有結構性的材料可以幫助學生突破知識的重難點,提高學習效率,真正掌握知識,乃至建構概念。
  例如:《水和水蒸氣》一課中初識“凝結”概念時,學生猜測水蒸氣遇冷或冷的物體會變成水,但受教材影響,他們只想到用玻璃片、杯子、培養皿等玻璃材質的物體來做實驗。我怕學生實驗后得出結論時只關注材料非本質特性——玻璃,因此,我先把握材料的本質共性,再豐富實驗材料,添加了不同材質的東西(瓷磚、鋁片、鏡片等),豐富后的材料于無形之中暗示學生思考的重點不在于材料,而在于這些材料的某一共同特性,從而使學生的驗證更有效,真正認識科學概念。
  二、采用“引發沖突、補充結論、完善思維”的策略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創設情境或問題引發認知沖突,找出學生的思維困境,才能在教學時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主線,讓學生在親身探究過程中去體會、領悟,豐富感知認識,完善、鞏固乃至形成科學概念??茖W概念的建構基于實驗結論的歸納,而實驗又有助于學生獲取感性認識,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引發沖突、補充結論、完善思維”的教學策略,當學生初識科學概念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物體的相對性,設置問題引發沖突,引發學生分析實驗結論的兩面性,使學生通過實驗獲取更反映事物本質的感性認識,充實實驗結論,完善科學概念。
  例如:在《水和水蒸氣》的凝結實驗中,通過嘗試驗證,學生對于“凝結”概念有了初步認識——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會變成水。許多教師認為此時已經是建立科學概念的最佳時機,便匆匆引導學生建立“凝結”概念,其實不然,初步的實驗結論還不夠嚴密,還需補充完善。因為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只有證明水蒸氣遇到熱的物體不能變成水,才能證明結論是完全正確的。因此,我緊接著拋出“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就能說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一定會變成水嗎?”問題激發思維沖突。學生思考后都認為“不一定”,有學生提出嘗試熱的物體,有學生提出冷熱物體進行對比,于是,我順著學生的思路引導再次驗證,準備兩塊一模一樣的鏡片,先將其中一塊鏡片放在熱水里加熱,然后將冷、熱兩塊鏡片放在兩杯熱水的上面,最后學生發現冷的鏡片上出現了小水珠,而熱的鏡片上沒有出現小水珠,學生進而主動補充實驗結論,水蒸氣遇到比它冷的物體才能變成水。通過引發沖突、補充結論的過程,完善科學思維和概念,建構更嚴密的“凝結”概念。
  三、采用“創設時機、溝通聯系、促進應用”的策略
  俗話說:學是為了更好地用。同理,學習科學概念也是為了更好地應用。科學概念的應用是是對生活現象的解釋,對概念的深入理解,是對概念真正掌握的檢驗。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創設時機、溝通聯系、促進應用”的教學策略,盡量創設好的時機,鼓勵學生用自己學到的科學概念去解釋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而不只是將概念停留在課堂中,并列舉生活現象,讓科學與生活真正融合,密切溝通科學與生活的聯系。
  例如:生活中大多人誤以為燒開水壺口冒出的白汽是水蒸氣。有些教師只利用“凝結”概念對這種現象稍做解釋便了結,我則是緊緊抓住白汽這種凝結現象,創設“解釋白汽”的時機,溝通科學與生活的聯系,進而促進學生對“凝結”概念的應用。因此,我讓學生解釋“白汽”現象,他們說得頭頭是道,有的說“白汽”不是水蒸氣,水蒸氣是看不見;有的說水壺口上端看不見的部分才是水蒸氣,還有的說“白汽”是凝結現象;不僅如此,有的說燒開水冒出的水蒸氣遇到外面冷的空氣凝結成小水珠,“白汽”是小水珠,甚至形象地比喻,水蒸氣就像人一樣,遇到冷的空氣就不停地抱成團,最終凝結成小水珠。我故意刁難學生,“白汽”是小水珠,為什么看起來像“氣”的形態,學生竟然想到用噴水壺來反駁我,當噴水壺快速噴水時看起來就像“氣”的形態……
  當然,我除了引導學生用“凝結”概念來解釋生活中“白汽”現象,還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凝結現象,讓學生舉一反三,真正學以致用。學生紛紛聯想到早晨葉子上的露珠,媽媽煮飯掀開鍋蓋時出現的水汽,喝熱湯時眼鏡片上出現的一層水珠(霧),雨天車內窗戶上出現的小水珠……不管是學生對“白汽”現象的解釋,還是對生活中“凝結”現象的列舉,都即鞏固了學生對科學概念的建立,又充分體現了學生對科學概念的運用能力和理解程度。
  總之,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是實施教學策略的關鍵所在?!氨鶅鋈撸且蝗罩?。”研究“以建立科學概念為中心內容的課型”乃至其他課型的教學策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每位科學教師不斷研究、不斷努力、不斷堅持。讓我們帶著這樣的理念主動進行科學課型的教學策略研究,有效指導學生進行科學學習,相信教學策略會更加有效,科學學習會更有效益。
  讓“策略”掌舵,讓“科學”起航,讓我們為之不斷地共同努力吧!
  參考文獻:
  [1]《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版。
  [2]郁波.《走進課堂——小學科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522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