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德育作業點亮小學生的心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俗語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敝傅氖墙逃闹匾裕耪Z又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由此可見古人已把德育教育列為各項教育之首。如何提高德育的實效性,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健全的學生呢?這是筆者在這么多年班主任工作中不斷摸索的問題。結果發現,原來布置“德育作業”效果不錯。“德育作業”不同于語數英作業的讀讀背背、寫寫默默、數數算算,也不同于美術音樂的畫畫唱唱。它是一種實踐性的綜合作業,是依靠家長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完成的,是形成家校合力教育的一條紐帶。那“德育作業”該遵循什么原則呢?
一、德育作業應注重實踐性和趣味性
課堂是德育的主渠道,但是德育離不開生活,離不開實踐。為此,筆者把“德育作業”作為課堂的延伸,讓學生能知行合一。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對他們的照顧太過周到,他們不但不會去關心他人,而且還常常把他人對自己的照顧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事。為此,周末,筆者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德育作業《小鬼當家》。利用周末與家長互換角色,讓自己當一次“小家長”。學生必須要從“早餐”開始,到“晚飯”結束,讓學生感受爸爸媽媽一天的辛苦勞累。一天下來,很多同學都在日記上寫著:“原來當家不易啊……”還用紅筆在日記本上寫上叮囑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原來好吃懶做的的“小王子”“小公主”煥然一新了,爸爸下班回來會遞上拖鞋,吃完飯會主動洗碗、掃地……家長回饋說:“懂事了!”通過這次的“德育作業”,學生體會到父母是這樣不容易,這比空洞的說服教育更有效。
二、德育作業應注意主題性與時段性
愛心是德育離不開的主題。怎樣才能將抽象的愛心教育化成具體的德育內容呢?筆者的德育作業就圍繞著“5.12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這一主題展開了。上學期,筆者就以班會課為主陣地,輔以語文課的滲透,引導著學生一步一步地深入領悟愛心的真諦。筆者給學生布置的德育作業就是:在家長的協助下,開展“我能為你們……”的活動。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積極性空前高漲,有些學生給地震中的孩子送上安慰卡,寫上激勵的話語,有的學生給他們送上自己心愛的玩具,衣物;甚至有的連自己從小到大的“壓歲錢”都捐給了災區的伙伴們……這種交流,學生對愛心有了更為透徹的理解,效果遠遠地超出了筆者的意料。之后,筆者又布置了與“愛心”有關的德育作業。如,“我們的愛心·家庭版”(讓孩子和家人一起選擇附近的獨居老人、困難戶,周末去探訪、送上自己的問候);“我們的愛心故事”(孩子們和家長一起收集和記錄下自己獻愛心的點點滴滴)……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了“愛”,從而明白了“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人間將會更美好。”
至于德育作業的時段性,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時期建立不同的主題。如,發現學生自理能力差,有時丟三落四,不能按時完成并上交作業。如,開展《爭當自理的小能手》這樣的作業就需要較長的時間去完成了,這種作業本身就是對學生的意志力的一種鍛煉;周末,就布置學生做親自動手為家人燒菜的“烹飪師”“我是健美的少年”,這些作業本身就是很簡單,只要周五布置,讓學生和爸爸媽媽利用雙休日的兩天時間就可以完成。這樣,能讓學生勁頭十足,無疑把德育作業的效應大大地發揮出來。
三、德育作業應講究獨特性與親子性
那么怎樣才能把德育的有效性發揮出來呢?筆者認為德育作業的內容與形式服務于實效,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特點,德育作業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面對一份份答案各異的德育作業,作為老師,更應該有顆寬容的心去接納它們。同時也要引導家長參與學生完成作業的全過程中,把學校德育延伸到家庭,最終形成教育學生的合力。
母親節來臨之際,筆者讓學生自己用紅色的卡紙做一個心型卡,請學生們在卡上寫寫畫畫以表達對媽媽的祝福。筆者要求學生設置卡片的一面是自己寫(畫)給媽媽的話(畫),另一面是爸爸寫給孩子媽媽的話。筆者想,這份作業不僅要讓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而且要讓作為丈夫的,在孩子的帶動下,借機表達對妻子的那份情,從而促進家庭和睦。母親節過后,筆者回收卡片時發現少了小堅的一份,請他補交,他很不情愿地拿出了那張只寫著他對媽媽的祝福的那張卡片。他解釋到,因為爸爸很早就去世了,所以沒辦法完成作業。筆者問他媽媽看卡片了嗎?他說看了,而且媽媽十分高興,還感動得一邊流淚一邊說“謝謝”。筆者安慰他,說他完成得很棒。媽媽已經感受到他的愛了,雖然爸爸不在了,但是老師相信如果爸爸還在的話,應該會很樂意和他一起完成這份作業的。筆者還表揚他作業完成得不錯,這時,孩子會心地笑起來了。
德育作業,心靈的明燈。作為教育者,要善于用“德育作業”引領著學生走進道德的殿堂,善于用“德育作業”指揮孩子們勇往向前……
讓德育作業點亮孩子的心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3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