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定勢在解決數學問題中的作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思維定勢(Thinking Set),也稱"慣性思維" ,是由個人心理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對動作思維的特殊的準備狀態,或活動的傾向性。思維就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判斷與推理,它是人的理性認識的過程。
關鍵詞:數學 思維定勢 積極作用 消極作用 創造性思維
我前不久對學生進行了一節易錯題練習課,其中有這樣一道畫圖題“畫一個直徑為4厘米的半圓,并計算其面積和周長”,結果在讓學生板演時有的學生畫的不是半圓而是一個完整的圓。我認為是學生在平時的做題過程中過多的接觸到畫完整的圓,行成一種慣性思維,從而受到思維定勢和一般動作思維的束縛,學生在動手畫圖過程中受到圓的概念,讓圓的輪廓是學生固定到一個思維套路和思維定勢上,其思維的靈活性低落。所以思維定勢在解決數學問題所起的作用上作些簡單論述,向大家學習對比。[1]
思維定勢”屬心理學概念,是人們從事某項心理活動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也是人們長期形成的一種習慣思維方向。具體來說就是人們在長期的思維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思維條件反射,或者說是一種固定的思維方式。思維是人類本質的特征,是人一切活動的源頭,也是創新的源頭。有了創新思維才能開始創新活動,有了創新活動才能產生創新成果。要想擁有創新思維,首先就要打破思維定勢。反之,學生在解決一些新的問題時,當采用已掌握的熟悉的方法去解決時,有時就會使問題的解決出現錯誤的結果。下面我就對思維定勢在解決數學問題中的兩種作用加以詳細的解釋說明:[2]
一、積極作用
在小學教育教學中,學生解決問題活動時,思維定勢具有兩面性和雙重效應:正向思維,即積極的一面,有助于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掌握;反向思維,即消極的一面,則會干擾學生思考思路、束縛思維、發出錯誤信息。所以,學生在解決問題是出現兩種思路:正向和反向,在不同的解決方法中,要利用不同的思維定向來解決問題。
1.定向解決問題總要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和清晰的目標,正常情況下,正向思維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解決方法。思維定勢對于學生解決同一類型問題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心理學家哈洛的實驗證明在兒童形成某種辨別問題的定勢之后,再解決類似問題時,其速度會迅速提高。
2.定向方法是實現目標的,廣義的方法一切用來解決問題的工具,也包括解題所用的知識。反向思維是不同類型的問題總有相應的常規的或特殊的解決方法。定向方法能使我們對癥下藥,它是解題思維的核心。思維定勢是指學生在學習新的知識前,頭腦中已存在一種與新知識類似的舊有知識,對這類問題的解決養成了固有的思維方式,在學習新知識時往往用這種固有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和解決新的問題。
二、消極作用
思維定勢對問題解決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它容易使我們產生思想上的惰性,養成一種呆板、機械、千篇一律的解題習慣。當新舊問題形似質異時,思維的定勢往往會使學生步入誤區。
思維定勢會阻擋學生的思路,其原因既有學生本身的原因,同時也有教師的原因。
1.學生方面:(1)學生做題時習慣性的應用固定模板,通過練習大量的同類型題時使學生的思維已固定在這一個模式中。所以,當新舊題目形似質異時,學生的思維立即受到定勢,殊不知此時的題目和原來的題目類型已有了本質區別。(2)多數學生發散思維及逆向思維能力不強,導致思維的局限性,也致使學生的思維只限制在某一方面。
2.教師方面:(1)教師受自身多年教學經驗的影響,其教學模式固定化,創新意識不強。(2)教師日常教學中只重視對課本知識的教與灌輸,從而忽視了對教師自身以及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鑒于思維定勢在解決數學問題中的雙重作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一方面要注重思維定勢在解決問題中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要幫助自身和學生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1)教師自身多注重思維的鍛煉,提高自身的思維應變能力。(2)學生做題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暗示,或者語氣的抑揚頓挫強調新舊題型的差異,啟發學生從定勢中解脫出來。(3)教師通過一題多解訓練及強化學生的解題思路,讓學生形成從不同角度考慮和解決問題。(4)經常性的變換題目中條件和問題,打破死板題目的固定練習,日積月累幫助學生打破慣性思維。
同樣,日常生活中人的思維空間想象是無限的,像曲別針一樣,至少有不同的解決方法來處理各種問題。也許我們被包圍在一個圓圈內,思維局限性差,看似走投無路的境地,也許我們正囿于一種無法選擇,這時我們要明白,這種現象只是因為我們固執的定勢思維所致,只要勇于反向思維考慮,一定能夠找到不止一條解決問題的出路。
參考文獻
[1]楊延斌.淺析數學教學中如何克服思維定勢的負效應[J].教師,2012(29):86-86.
[2]劉紫薇.淺談小學數學中思維定勢負遷移的消極作用與防止[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4(2):20-2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3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