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新”視角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是重建與提升課程的重要內容。隨著“核心素養”的提出,數學作業更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微創新作業中思維得到啟迪、創新意識得到培養、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得到提升。筆者在學科融合,多維度設計數學作業方面做了如下微創新嘗試。
關鍵詞:“微創新” 小學數學 作業設計
一、融“語文學科元素”于數學作業
1.知識閱讀型作業
數學閱讀和一般閱讀一樣,是對文字語言、數學符號、公式、圖表等閱讀材料感知、理解和記憶的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過程,數學閱讀又具有一般閱讀的特殊性。這些內容同樣需要經過認真閱讀才能理解,所以要想學好數學就必須學會數學閱讀。閱讀的素材主要包括課前預習、數學史料、數學小故事等。
課前預習離不開閱讀,為提高預習閱讀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要明確預習要求。我通常的預習閱讀會圍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個基本步驟提出如下預習要求:①教材中向我們提出了哪些實際問題,你是怎么想的?②教材中的解決方法是什么,你自己的方法有何不同?③教材中的解決方案是否合理,你是怎么理解的?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去預習、去閱讀、去理解。通過預習閱讀,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們的自學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同時也便于教師課前更加準確地把握學情,了解哪些知識點孩子們通過自學已經掌握?哪些地方孩子們還有困惑?這樣,教師在教學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數學史料和小故事閱讀,則是為學生的知識儲備提供更加豐富的背景知識,以促進學生對當堂數學知識的理解。比如,在教學六年級《數與形》時,結合圖形規律設計課后作業:讓學生了解從“勾股定理到費馬大定理”,從而知道勾股定理的來歷和發展。通過閱讀數學史料還能進一步拓展孩子們的數學視野,激發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與熱情。
2.數學日記型作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在教學中,我嘗試把語文中的寫日記,用到數學教學中來。數學日記,就是讓學生學會通過觀察、收集、記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和數學例子應用數學的觀念和態度去解釋并應用它。通過寫數學日記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熱愛,提高學生的數學分析能力,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例如,五年級的周圣涵同學在一篇數學周記中這樣寫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今天,外公要帶我去水族館買金魚,碰巧今天有兩家水族館推出優惠政策。第一家:“大金魚4元一條,小金魚1.8元一條?!钡诙遥骸按蠼痿~5元一條,小金魚2元一條,買3條大的贈送2條小的?!蓖夤蛩阗I6條大的和6條小的,到底到哪一家買更劃算呢?我想了想、算了算,①號方案是到第一家買,要花的錢是:6×4+6×1.8=34.8(元);②號方案是到第二家買,要花的錢是:6×5+2×2=34(元)。這樣一對比②號方案要便宜一些。這時我又靈機一動,如果分開買,會不會更便宜呢?我又想到了③號方案:到第二家買6條大的,會得到6大4小,再到第一家補買2條小的,只需花的錢是:6×5+2×1.8=33.6(元),原來③號方案最省錢。通過買金魚這件事,讓我意識到學好數學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益處,讓人變得聰明能干!
數學日記既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又可以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由于寫數學日記比較費時,我提倡學生寫數學周記。
3.口頭交流型作業。
口頭作業是指教師布置給學生具有一定目的指向性,用口頭語言的形式來完成的作業??陬^作業不但能增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鞏固,還能提高學生的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深刻性。作業的設計應該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寓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于趣味性的練習之中。如當學生學完100以內數的認識后,教師可布置“猜數”這一口頭作業。在家里與家長或同伴玩一玩猜數游戲。如“99,我是一個兩位數,我的十位和個位相同,猜猜我是誰?接著說,我是最大的兩位數,現在你知道我是誰了嗎?……”學生好強的心理驅動著學生完成這樣的口頭作業,也使學生在這樣生動活潑的猜數游戲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愉悅。
二、融“美術學科元素”于數學作業
數學中包含著豐富的美學元素,將數學與美術相聯系有助于凸顯數學的藝術性。蘇霍姆林斯基語說:“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針對這一特點,我結合教學內容特點,還設計了一些繪畫式作業,用繪畫的方式鞏固、應用所學的知識。例如,在教學一年級“認識圖形”后,考慮到一年級孩子年齡還小,他們平時大都喜歡畫畫,因此上完這節課之后,我就決定留一份特別的作業。讓他們通過畫、印、描、折,體驗“面在體上”;再讓學生把所學的平面圖形進行組合,畫一幅自己喜歡的畫,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去思考、想象、再創造,這樣既達到了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在繪畫和拼圖時手、眼、口、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到活動中,使外部的操作內化為智力的內部認知,從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由外部的物質操作轉化為內部的思維活動,進而認知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三、融“科學學科元素”于數學作業
小學數學給人以抽象的印象,同時也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問題,而對于科學學科來說,體現了生活的奧妙,對學生極具吸引力。我們將兩種不同的課程在作業設計時巧妙融合,可以發揮互補作用。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容積和容積單位》一課時,教學內容抽象,只憑上課時間的講解學生很難理解,我結合科學教材中“認識量筒”一課,課后讓學生觀察量筒、認識量筒,并且學會如何正確讀取量筒上的數據;體驗50mL、100mL、500mL的液體大約是多少;利用量筒,動手操作,理解容積和體積單位的關系。在完成這項作業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數學素養,也增加了學生科學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通過融學科元素于數學作業微創新設計,不但不會使學生感覺數學枯燥,反而覺得學數學促其聰明、生智慧。只要我們教師堅持不懈、大膽創新,在作業設計上肯下工夫,定能促使學生體驗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無窮樂趣,從而將新知識再一次健康地消化,更加牢固地構建自己的知識大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3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