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知行合一視角下的語文作業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課堂作業是鞏固學生學習認知的重要手段。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有意識地將“知行合一”的理念融入作業中,重視作業內容的篩選,對作業形式進行創新設計,通過減少機械操作、降低硬性要求、避免教條分組、改變單一評價等方式,對作業形式進行創新升級,以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作業的實效。
  [關鍵詞]知行合一;作業設計;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6-0020-02
  “知行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學主張。在新課改大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中踐行“知行合一”的教學理論,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語文作業設計中,教師要徹底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引導學生展開自由實踐活動,并在知行合一實踐中形成學科能力。作業設計要體現新課改精神,鼓勵學生展開自主實踐、自由創造、自評互評等訓練活動,真正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減少機械操作,引入自主實踐
  在設計語文作業時,教師要擺脫傳統教學思維的束縛,堅決摒棄機械的操作性作業。這樣,不僅能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而且能夠有效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不妨給學生設計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在不斷實踐中形成新的認知。如,演繹誦讀、游戲識字、個性陳述、創意讀寫、自主鑒賞等,都屬于實踐性的語文作業。對這樣的作業,學生有主動操作的興趣,并在不索實踐中形成語文能力。
  如,教學語文S版第九冊《大自然的語言》一文,教師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然后給學生布置自主實踐性作業:“大自然的景色變化無常,結合你對大自然景色的觀察,仿照課文的寫法,為課文補寫一段文字,準備參與課堂展示活動?!睂W生聽說要依照教材內容仿寫一段話,開始興奮起來。因為學生有觀察大自然的經歷,自然有更多想要表達的內容。為與課文形成有效銜接,教師進行提示:“大自然的語言豐富多彩。你展示的大自然語言需要和上文一致,這樣才是最為成功的設計。”學生開始獨立思考,并找到了寫作的切入點。課堂展示階段,學生仿寫大多符合要求。
  教師為學生布置仿寫任務,成功激活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從教學結果可以看出,教師抓住了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生展開了廣泛思考,形成了學習認知。學生對大自然有特殊情結,這無疑是最重要的教學契機?!爸泻弦弧痹谧鳂I中有不同的呈現,說明教師對學情調查清楚,布置的作業針對性強。
  二、降低硬性要求,增加自由創造
  在設計語文作業時,教師習慣于為學生提出一些硬性要求,這無疑會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壓力。如,背誦多少篇、抄寫多少內容、完成多少字的習作等,表面上看是嚴格要求,其實不然,很容易導致學生出現抵觸情緒。學生學力基礎存在個體差異,完成訓練任務的能力不在同一水平線上,因此硬性要求所有學生都要達成什么樣的目標,無疑是缺少科學依據的,甚至是無理的。教師不妨降低硬性要求,多給學生一些選做內容,將作業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這樣就能激活學生的學習認知思維。
  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時,教師先讓學生觀看相關的視頻材料,然后給學生布置兩道思考題目:“一是背誦描寫五壯士跳崖的部分,范圍自己設定;二是搜集摘抄描寫英雄人物的成語,看誰寫得更多?!比蝿障逻_后,學生積極響應,紛紛展開學習活動。因為自己劃定背誦范圍,這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學生根據自身的學力實際,展開背誦活動。在搜集成語時,他們通過閱讀教輔材料、網絡等手段,成功找到不少描寫英雄的成語。
  從實際情況看出,學生對這樣的訓練很愿意接受。因為,它給了學生更多的自由選擇權,成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第一個任務覆蓋面更大,無論哪一個群體的學生都可以接受;第二個任務更是自由,找多找少都可以,給更多學生提供了參與的機會。
  三、避免教條分組,鼓勵多元合作
  語文作業中有不少合作學習的內容。在具體組織中,教師往往會根據以往做法進行調度。如,合作小組構建時,教師常常根據學生座位順序進行分組,這種操作無疑是不科學的。合作小組構建有多種形式,異質分組、同質分組、自由結合等,都屬于小組常見的組成方式。教師要根據作業的實際內容靈活調整,避免教條分組。如果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團隊完成作業,其適合度會更高,學習效果會更好。
  在作業設計中,教師不妨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學習機會,以提升作業的價值。如,《小英雄雨來》一文,故事性很強。教學時,教師給學生布置了課堂演繹的作業:“自由組合成學習合作小組,創編演繹課本劇。每一個小組四至五人,自己選出組長具體負責相關組織工作?!甭犝f自由組合成學習團隊,學生都興奮不已。小組成立之后,教師深入小組中,對學生的編演活動進行指導,幫助學生順利地進入角色中。在匯報階段,教師讓學生抽簽決定小組出場順序,并組織學生進行現場評價。教師組織嚴密,課堂演繹展開順利,訓練效果顯著。
  教師為學生布置了課堂演繹活動,這是標準的集體團隊學習行為。在組建小組時,教師讓學生自由組合,給他們更多自由選擇的權利。因為是自由組合,學生合作的和諧度更高,互動更為順暢,確保了整個演繹活動的順利完成。特別是賦分評價帶有一定的競賽意味,這對學生的激勵效果更為突出。
  四、改變單一評價,倡導自評互評
  傳統作業評價主要是教師書面集中批改,然后給出定性評價。這樣的評價形式單一不說,評語也是程式化。學生對這樣的評價也漸漸失去了敏感性,其效果可想而知。新課程改革要求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作業評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評價,讓他們先進行自評,然后互評,最后教師對學生作業進行面對面的專業點評。這樣的評價,學生體會會更為深刻,獲得的學習經驗也會更豐富。
  在設計作業評價形式時,教師要對具體操作過程有全面認知。如,教學《武松打虎》這篇課文時,教師為學生布置了課外作業任務:“我們都聽過評書《武松打虎》,或者看過電視劇《水滸傳》。請大家根據課文內容,結合你所知道的相關知識,講一講‘武松打虎’的故事。要注意展示武松的勇敢和智慧。講故事時,大家用家長的手機錄下,并發送到班級網絡交互平臺。下節課,我們要進行評比,評選出‘故事大王’?!蹦玫竭@個作業任務后,學生都積極行動起來。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生查閱一些教輔材料,利用網絡信息平臺搜集相關視頻、音頻材料,進行模仿學習。在家長的大力支持下,學生將電子作業傳送到網絡交互平臺。在課堂展示階段,學生都急切地等待教師展示自己的電子作業,課堂學習氣氛被點爆。當播放時,學生都認真傾聽,并主動參與課堂互評活動。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評價情況,給予綜合評價。
  教師為學生布置電子作業,這無疑屬于創新嘗試。學生感覺無比新鮮,熱情高漲。在展示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多元評價活動,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激勵,成功激活學生的思維,課堂作業收到很好的效果。
  課堂作業是鞏固學生學習認知的重要手段。教師要重視作業內容的篩選,對作業形式進行創新設計,以調動學生主動完成作業的積極性,這樣不僅給學生帶來新鮮感,還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
  (責編 韋 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327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