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計小學生喜歡的語文作業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有適量的語文基本練習和作業,要多設計趣味性、創新性、實踐性強的練習和作業,多讓學生自主發現語言文字的規律,善于總結語文學習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并注重語言的運用,提高練習的效率?!弊裱n改理念,設計趣味性、多元化、實踐性作業,探討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策略。
【關鍵詞】
語文作業 改變策略 巧妙設計 增強效益
教師應讓學生覺得學習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件快樂幸福的事。就像《窗邊的小豆豆》一書中的主人公一樣,每天滿心歡喜地期待著去上學。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教案,利用好課堂上40分鐘,提高課堂效率。除此之外,務必要設計好作業,好的作業能給學生帶來快樂。下面談談本人對作業設計的一點感悟:
一、作業趣味化、自主化
避免單一、重復、機械的抄寫,絕不能用抄寫詞語和抄寫課文之類的手段來懲罰學生的違紀或偷懶行為。學生作業不做,不愿記、背,習慣不好,用罰抄的方式不但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會極大增加學生的負擔。在老師的督促下,學生又抄又補的,學校里沒有了自由活動的時間,學習就變成一件令人難受的事。放學回家還要做家庭作業,孩子玩的天性無處釋放,自覺性又不強,所以往往又重復了前一天的錯誤,學生在罰罰補補中學習的快樂感沒有了,所以家庭作業要少而精,要有趣味性、多樣性。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必做題和選做題,如做感興趣的作業,可以是做飯、掃地、洗衣服等家務活,并說說感受;也可以是畫畫、軟(硬)筆字、小制作等,第二天帶來展示一下你的成果;還可以是下棋、打乒乓球等體育活動,說說比賽時的心情,比賽經過和結果等。
二、作業活動化,活動作業化
孩子與成人不同的是,他們有一顆童心。童心飛揚,不應該束縛在一方狹小的空間里,不應該用單一的方式進行學習。不同的學科可以組織不同的活動,從而讓學生學得更有趣、更有效。
1.讓作業活動化
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孩子們所喜愛的。如果這項作業本身就是一項活動、一個比賽,富有挑戰性,學生會感興趣很多。比如學了課文,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給它配上一幅畫,畫得好的可以在學習角上展示,供大家學習。
又如詞語的識記,每當學了一篇新課文,教師總會布置抄寫詞語的家庭作業。其實這樣的作業有兩個弊端,首先教師對抄寫詞語的批改,多數是看學生寫的字是否端正來定個等級,有看到寫錯的就批注一下,基本不逐一檢查每一個字是否寫得正確。這就導致抄錯的仍舊沒有糾正,正確的詞不抄寫也是正確的,也就失去了抄寫的意義。其次,對于基礎好的學生事實上抄寫一遍或者兩遍就夠了,抄寫多了,也是無用功。因此可以改為先讓學生準備,再由家長配合,讓學生聽寫一遍,并核對訂正。最后交由教師進行評價,因為量少,完全可以逐個詞語檢查把關,把結果通過校訊通反饋給家長。如此一來不但作業量少了,效果也好了。教師根據同學們家庭作業的表現,經常開展比一比、評一評、賽一賽的活動,使學生既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又能獲得成功感,增加學習的快樂。
2.讓活動作業化
本學期我們舉行了很多次活動,如野炊、觀看電影、朗誦會、讀書卡的設計等等。活動結束后,要求學生記錄下感受,因為他們經歷過,所以有話可寫,也樂于寫。
如本學期舉行的“火眼金睛”找錯別字活動,教師組織學生互相檢查,找找錯別字,并且統計哪些字容易寫錯,編訂一本糾錯集。孩子們都很開心,很積極,很樂意去做這件事。作文沒改之前,我也先安排了這一環節,一篇作文至少要被五個學生改過,檢查出錯字,畫出好的句子、詞語,還可以寫上評語。學生的有些評語甚至比教師寫的還好呢!
又如同學之間薦好文章。學生之間互相看作文,互相看日記,本身就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尤其對寫作興趣不大的孩子,幫助很大。讓學生把認為好的習作推薦出來,抄在一張漂亮的信紙上,貼到教室后面的學習園地中,供大家一起學習。這樣既鼓勵了寫作好的學生,又給習作較差的學生提供了學習的機會。
再如,組織多種多樣的戶外活動。一次野炊可以讓孩子歡呼雀躍!有學生聽到我的消息宣布以后,有感而發寫道:“我們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盼到野炊了,昨晚高興得睡不著覺!”“這個愿望提前一年實現了,昨晚在睡夢里都笑醒啦!”接著就布置家庭作業:買菜,學做一道菜,寫寫收獲,記錄感受。學生不知不覺中已經完成了多項作業:做了家務,體驗了生活,完成了多篇習作。有了實習以后,自己分組,定好組長,設計好表格,分好工進行活動,活動后又是一篇篇佳作誕生了,何樂而不為呢?大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解放兒童的大腦,要解放兒童的雙手,要解放兒童的時間,解放兒童的空間。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不僅獲得知識的發展,更有能力的發展,情感態度的發展。
三、作業精細化、隨堂化
作業隨堂化已經不是什么新理念了,它對于學生來說真是福音,既減輕了課余負擔,又提高了作業質量。但真正這樣做的老師卻不多,總覺得上新課的時間都不夠,甚至還要拖堂,占用學生下課的時間,哪還有時間花在這個作業上?
事實上,老師完全可以少講幾分鐘,在教學設計中安排時間讓學生寫寫字、做做題。課堂上完成的作業,學生往往做得特別認真,字寫得特別端正,上課聽得特別專心,因為當堂有作業,當堂反饋檢驗,更不會因為急著想去玩而完成任務了事。特別是一些主觀理解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在各抒己見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取舍,大大降低了錯誤率,不需要一次次訂正,可以省下更多的課余時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作業對于一些中等生和后進生的意義就更大了,避免了抄襲現象。課堂上完成了作業,有了更多的課余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學生會不喜歡嗎?不是一舉數得嗎?
總之,作業要適量,作業內容要新穎一些、有趣一點,作業的呈現方式要多種多樣,不應該只有書面作業。減輕負擔,增加快樂,我想只要教師多花點心思,學生就能學得輕松一點、快樂一些。
【參考文獻】
【1】張天寶.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優化策略研究【J】.山東教育,2014(06)
【2】盧家楣.初探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優化創新【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5(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12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