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美術教研新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如何瞄準區域教研關鍵問題,找準突破口,探索發展新路徑,提高教研質量,成為提升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環節。本文以差異發展理論為指導,本著“以人為本”“尊重差異”的發展思想,在傳承原先教研活動優點的基礎上,探索讓每個教師獲得適切發展的區域美術教研途徑,切實轉變傳統的教研理念、教研方式、內容和評價,全面提升美術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學科能力,使每個美術教師都循著適切的發展之路走下去,健康生態地成長。
關鍵詞:差異發展;適切發展;區域教研;新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3.7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7-023-2
中國教育科學院院長、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田慧生在2018年全國教育科研工作會議上強調:教研要瞄準各自關鍵問題,找準不同突破口,探索自我發展路徑,形成豐富多彩的區域教研模式。
傳統的區域美術教研大多由教研員按照上級教研部門的部署,針對性地組織對應活動,要求學校派教師參加。這種教研活動使美術教師有一定的學習機會,擁有了更多的交流空間,能改變教師孤立無援的狀態,有同伴互助的作用。也能打破校際壁壘,使教師在相互學習交流中自加壓力、自生動力,共同提高。
傳統區域美術教研雖然有優點,但它“等”(靜待行政部門和上級教研部門的指令)、“穩”(固守傳統不求突破,年年老三樣)、“冷”(缺乏以人文本的人性關懷缺少溫度)的特點,也有暴露了很多跟不上時代步伐的問題。如教研活動目標太過籠統,內容普適性過多適宜度不夠,方式以傳統形式為主創新不足,評價缺乏系統性和時效性等等。
面對上述弊端,筆者認為,要想建構區域美術教研新格局,必須以人為本,尊重差異,個性發展,讓每個教師找到適合自己成長的最佳途徑。
一、個性化規劃,明確定位
山有高低,水有深淺。美術教師具有共性的同時也存在著性別、年齡、文化、特長等個體的差異和城鄉、地域等群體差異。要使每個教師都能夠在美術教育這個大舞臺上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這就需要教師從自身的性格、天賦入手,結合自己的特長、愛好,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建立起適合自己的個性化規劃。
目標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所以教師員在關注區域美術教師群體的同時,還需關注到教師個體。要求每位美術教師遞交《美術教師個人發展規劃表》,其中包括發展目標(學科教學、教育科研、骨干榮譽三方面)、發展現狀和發展措施幾部分。讓教師對自己的專業發展進行自我設計,精準定位,并對照自己的目標,尋找優勢和不足,找準突破口,聚焦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菜單式選修,揚長補短
傳統區域教研活動的內容是適時呈現的,教師在開學初并不知道自己本學期要參加的活動項目和具體時間,所以參與的區域教研活動是盲目和被動的。但對于教師來說,只有能夠滿足他們專業成長需要、能夠解決他們工作中的困惑問題的學習和培訓,才能激發出教師內在的主動學習、研究和實踐的動機和欲望。要讓教師的個性化規劃得到落實,就要有適合每位教師發展需求的針對性的教研活動,使教師能根據自己的個性化規劃主動地進行統籌安排。
所以教研員要在每學期末對全市教師進行摸底,羅列教師的需求,再結合上級部門的要求,在每學期初公布《中小學美術學科菜單式教研一覽表》,內容包括閱讀、教學、科研、培訓、專業技能等方面的活動,分成選修與必修兩大部分,同時研修內容有一定的梯度,便于不同層次的教師“跳起來都能摘到蘋果”。
根據“保底爭先”的發展思路,利用“一起寫”等網絡平臺,提供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特長、不同類型教師的研修內容,每位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與規劃目標選擇其中的幾項,直接在網絡平臺進行報名,作為自己本學期必須完成的發展目標,此為“保底”。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可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選擇參加更多的活動,使每一位教師能根據自己的目標差異化地選擇參加項目,揚長補短。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學說,人在滿足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的需要后,最后就會追求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所以教研員利用網絡平臺上的一系列的評價措施,對教師計劃的完成情況進行積分排名,此為“爭先”。區域和學校都可以將教師的綜合素養積分作為重要依據,評出單項和綜合優秀的教師,并給予一定的肯定,使教師感受和體驗到獲得專業成長的樂趣,滿足教師自我實現的需求。
三、項目化活動,多元提升
傳統的區域美術教研活動孤立、片面,是一個個單打獨斗式的研修,缺乏規劃性和系統性,教師不能得到全面、系統、有針對性地發展。所以教研員要針對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的美術教師最棘手的教學問題,真實的問題、有潛在的價值的問題,推出師德修養、閱讀分享、課堂教學、專業技能、科研能力、學科素養等區域教研活動板塊,設計開展主題性區域教研活動。
在“閱讀分享”板塊,開展“好書分享”、“讀書沙龍”等主題活動。通過主題活動的開展和推進,把閱讀內化為每一個老師美好的行為方式;在“專業技能”板塊,組織采風寫生活動、技能培訓、觀展參展、觀摩交流的主題活動,提高美術教師的專業素養;在“課堂教學”板塊,帶領教師外出觀摩聽課,拓寬視野,更新理念、組織分別以美術學科四大學習領域為主題的教學研討,對癥下藥,攻克教學難題、構建區域縱向、橫向學校聯盟(縱向是指由小學、初中、高中共同組建成聯盟校,橫向是指分學段分別組建聯盟校),進行主題交流,加強教育銜接,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在“科研能力”板塊,教研員帶領教師組成科研團隊,研究課題,開展課題活動,撰寫論文,切實提升美術教師的科研能力。
這種教研活動以主題活動為載體,將全市美術教師聯結在一起,在主題教研過程中,形成一股向前的拉力,教師由被動轉向主動,充分調動教師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同時進一步規范教師課堂教學行為,促進教師對優質教學資源的運用,精準提升教師的能力和素養,使教師個體得到多元化發展,教師群體呈現百家爭鳴的狀態。
四、學分制評價,自主調控
只有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溫暖,才有溫度。教研也同樣如此。
傳統的區域美術教研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式的活動,忽略了教師主體本身的需求,缺乏人性關懷,缺少了溫度。而學分制評價體制的運用可以使區域美術教研不再“冷”。
學分制評價體制以區域教研活動中推出的項目化活動板塊的級別和時間為標準,確定學分,如縣級研修6學分/天,市級及以上研修8學分/天,培訓班以總學分合計計數,并且與教師的繼續教育學時等同。
這種在美國哈佛大學首先采用的制度,在教研活動中也能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教師選課、選修學計劃的自由,有利于培養教師的個性,充分發揮各自的潛能。在學分制教研體制下,教研活動就像一個大超市,里面的“課程商品”琳瑯滿目,美術教師就是顧客,是上帝。研修什么內容,自己選;想學什么樣的技能,自己挑;什么時候學習和培訓,自己定。顛覆傳統的教研方式和內容,讓教師實現“選我所愛,愛我所選”。使區域美術教研活動有了溫度。
五、層級化管理,責權對等
教研員根據區域內中小學美術教師的區域、教學能力、專業素養等實際情況組建若干個學科發展共同體,每個共同體選組長、副組長各一人,組建一支管理團隊。教研員將權力下放,明確各層管理人員的職責、權力和利益,做到各在其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責權對等,并進行制度化調控。同時發揮每個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賦予他們充分發揮的空間。
在區域美術教研中以學科發展共體為依托,以教研活動為抓手,選拔領軍人物對其他成員進行主價值觀引導,評選骨干教師進行教學方向的引領。使學科發展共同體為區域美術教師的發展搭建平臺,營造各成員間相互影響,帶動促進,激發進取的良好氛圍。并充分發揮學科共同體的功能和作用進行資源共建共享,實現互惠式分享。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差異不是問題,只有讓教師認清自己的短板,明確自己的強項,找準自己的定位,循著適切的發展之路走下去,他們才會健康地成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5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