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數學課堂效率、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當今的社會是知識的社會,也是能力的社會。進入新世紀新時代,社會急需高素質的人才,“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已成為學校工作的一部分,是大勢所趨?!皽p輕學生課業負擔” 應切實從教學常規工作入手,應在高效的教學模式下減少學生的作業時間,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主高效地學習。
【關鍵詞】提高效率減輕課業
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的一種普遍現象。過重的課業負擔,給學生帶來的不僅僅是整體素質的下降,更影響到他們未來的學習能力。新時代需要的是高素質的人才,減負勢在必行?!皽p輕學生課業負擔” 應切實從教學常規工作入手,應在高效的教學模式下減少學生的作業時間,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主高效地學習。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認識到:改革課堂教學,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是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的有效途徑。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我主要從參與、共鳴、沖突三個方面進行了探索,提高課堂效率,收到滿意的效果。
一、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助燃劑——參與
教育就像田徑比賽的接力跑,需要多人接力,共同參與才可以完成。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教師身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只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才能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豐富他們的認識和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符合小學生活潑、好動、愛展示自我的特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不僅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又容易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年、月、日”時,老師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請問你知道兒童節、教師節、勞動節、植樹節、國慶節,它在一年中的哪一個月哪一天嗎?”學生回答后,接著課件動畫演示,小鳥和小花的對話:“我的朋友今年12歲,卻只過了3個生日,你們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哪一天?”再告訴學生:“學完了這節課,我們就會知道答案了?!边@樣處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同時又使學生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產生求知的欲望。然后再通過讓學生觀察、猜測、討論、判斷、計算等活動方式,參與、體驗知識的探索過程。
在課堂教學中,作為老師,我們要時刻牢記,課堂不是老師的,而是學生的。讓每個學生在課堂這個舞臺上,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去發現新知識,參與新知識的探索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加油站——共鳴
德國教育家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痹趥魇跀祵W知識過程中,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通過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喚醒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交通安全意識、愛護環境的意識,培養他們的審美觀、頑強拼搏的精神、公正評價的觀念等。作為學科知識傳遞及人性培育的圣殿的數學課堂,我們要在教學活動中努力營造一種自由、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共同合作的方式參與數學學習,作為老師我們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智慧,促進學生的發展,要注重每個學生參與知識的學習過程,尊重學生,用欣賞的眼光看學生,調動起每個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努力達到和諧共鳴。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學習生活的艱辛和樂趣,并從中感悟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例如,在教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方程的意義》第63頁“你知道嗎?”筆者順勢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體會到自古我國就有著燦爛文化,并產生為豐富祖國文化而進行不斷學習的積極情緒。 又比如,在教完《實際問題與方程》的例1時,筆者出示下面的練習題:今天上午8時,洪澤湖蔣壩水位達14.14米,超過警戒水位0.64米,警戒水位是多少米?講到洪澤湖的警戒水位,很自然地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指出政府為了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每年都要對洪水易發地撥款進行修繕預防。如我們母親河——黃河,以前像猛獸,現在像綿羊,原因就是國家每年都對黃河進行治理。我們看看伊拉克、敘利亞的孩子們,他們處在戰火之中,生命安全尚且不保,能安心學習嗎?從而激起學生的共鳴——熱愛祖國,學會感恩,并化作學習的內驅力。
三、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催化劑——沖突
進入新世紀新時代,社會急需各種高素質的人才,數學作為一門出現最早,最普通,最常見的學科,它的應用技術在科技、經濟等領域都被廣泛應用。數學是神奇的,也是迷人的,她是人類智慧的體現的??茖W技術的發展需要數學,一個人心理發展、基本智能的發展也離不開數學。數學思維是人類最基本的智慧之一。我們知道,知識總是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發生和發現的。特別是小學生,由于活潑好動,適宜的情景更加容易吸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的積極性被吸引了,就容易進一步促進學生認知能力、應用能力的發展。比如,教師在講授新課時可以根據實際制造一些與新課相關的問題素材,引導學生去探究,也就是新舊知識的切入點——沖突,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遇到矛盾沖突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情,把發現的教學沖突當作最寶貴的教學機遇,讓學生在“撲朔迷離,出路難尋”的境界處適時找到“峰回路轉,豁然開朗”的康莊大道,而且要善于在教學中制造沖突,善于把學生中的不同見解,適時引發為中心明確的矛盾沖突,力求在探討、考慮、權衡的過程中,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我首先設計了這樣一種矛盾:把學生分組,然后拿出兩種不同測量工具,讓學生計量同一規格的粉筆盒的體積,結果所得數據各異。同學們都認為自己的答案是對的,爭辯得面紅耳熱,經過冷靜、細心討論后,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提出疑問:一模一樣的粉筆盒,為什么測量的結果會不同呢 ? 教師抓住學生這一沖突心理,及時發動討論,得出結論:因為測量時所用長度單位不同,這樣計量出來的粉筆盒的體積數值就不同,但都是同樣大的粉筆盒,體積是一樣的。從而得出本節課的知識點,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00,從而達到該節課的教學目的。
總之,當今的社會是知識的社會,也是能力的社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輕負擔、高效益”為目標,探索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自覺地把“減負”工作落實到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參考文獻:
[1]謝利民.教學設計[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
[2]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李以渝.數學智慧欣賞[J].思維與智慧,1996(01):8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52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