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及發展路徑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全民健身背景下,群眾需要高質量、多層次的體育指導與服務,當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已初步建立,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諸多差異。本文從高校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專業人才的可行性進行分析與研究,認為高校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與機遇,在此基礎上探究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的發展路徑,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社會體育指導員  發展路徑  高校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4(c)-0185-02
  1  全民健身背景下體育需求新趨勢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群眾體育需求日益增長,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需求不僅表現在數量上,更表現在質量上。為了應對這些問題,國務院發布了一系列文件不斷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是完善我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力量,為促進群眾體育科學化、常態化和生活化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2  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發展現狀
  1994年頒布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級制度》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定義為在競技體育、學校體育、部隊體育以外的群眾體育活動中從事技能傳授、鍛煉指導和組織管理工作的人員[1],最基本的屬性是公益性。從人數上來看,自《制度》正式實施以來,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迅速地壯大并取得了重大成績,成為群眾體育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主力軍。據中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官方統計,目前我國登記注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已達182萬,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達到1774個。從整體來看,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已經初步建立,并已成為體育事業的重要部分,對全民健身進程有直接的推動作用,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缺口還很大,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隊伍建設還不完善。
  2.2 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存在的問題
  2.2.1 起步晚、發展相對緩慢
  日本早在1957年就建立了體育指導員制度,到如今已經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和舉世矚目的成效。據文部省1994年統計資料顯示,全國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總數已達6萬余人,與人口的比例為1:2000,到2001年,日本體育指導員的總人數接近13萬 ;反觀同時期中國,建國初期舉國投入社會主義生產,對體育文化事業并不重視,直到1994年才正式實施《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級制度》,此后指導員隊伍逐漸壯大,直到2011年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約為65萬人,與總人口比例才達到1∶2000,目前總人數達到182萬,雖然短期內成長迅速,但相比日本還是發展緩慢。
  2.2.2 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構成不合理
  調查顯示,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構成在年齡結構上呈現偏高現象,31~40歲僅占27.18%,41歲以上占到了57.55%;從文化程度來看,相比日本和美國,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整體文化水平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平均占社會體育指導員總數的18.1%,而大專以上體育專業畢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平均僅占社會體育指導員的13.87%,并且非體育專業人群占到了總數的半數以上[2]。文化程度是綜合素質的重要部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文化水平限制了其綜合能力的發展,是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發展的問題之一。
  2.2.3 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體制不完善
  在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上,中國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隸屬于國家體育總局統一組織和管理,培訓分級不分類,高校和各級體育部門負責組織培訓;日本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是由國家機關和社會團體相互協作,按統一標準進行分類培訓和資格認定[3];其次在培訓內容上,日本和美國都會根據各級各類體育指導者工作性質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選擇和設置培訓內容,做到重視科學理論學習的同時,兼顧專項運動知識和指導實踐的培訓,我國則注重體育科學理論的掌握而輕視專項技術指導的培訓。
  3  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發展路徑分析
  3.1 高校培養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可行性分析
  體育專業院校是我國體育專業人才的搖籃,六十余載的發展歷程,隨著辦學經驗的積累和相關理論研究的進展,在社會體育指導專業人才的培養上面也日趨成熟,為社會體育指導專業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師資條件,相比起社會從業人員從事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高校培養專業的社會體育指導人才具有文化程度高、運動實踐基礎好、專業理論知識扎實等優勢。因此,高校培養社會體育專業指導人才整體綜合素質更高、能力更強,有著明顯的優勢。國家鼓勵全民健身和群眾體育,馬拉松、廣場舞等活動的廣泛開展,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質量、多層次的社會體育指導專業人才也有著廣大的市場,高校培養專業人才有著前所未有的機遇。
  3.2 高校推動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的發展路徑
  3.2.1 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我國社會體育專業在培養目標上不統一,有的是培養專門型人才,有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有的是復合型人才,還有的是三個都培養。在培養目標上,各校根據人才需求導向和自身特色來明確各自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向。當前的局勢是社會體育和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界限不清晰,首要任務是確定社會體育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再在此基礎上組織高校專業課程教學和實踐。
  3.2.2 完善專業課程體系
  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應當專業理論課程與科學基礎課程相結合、學科理論與術科實踐并重,同時要與體育教育和運動訓練專業相區分,應當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注重語言表達力、道德邏輯推理、人際關系能力的培養,不斷為社會輸送大量亟需的專業指導人才,服務于各階層各項目的社會體育指導工作。
  3.2.3 提高學生的專項實踐能力
  當前我國很多社會體育指導員來源于基層體育參與者和工作者,雖然他們沒有專業的知識體系,但他們扎根于群眾體育當中,對指導群眾體育活動有著豐富的實踐經歷和體驗,這正是高校專業學生所急缺的,因此高校在培養專業人才時應當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將專業知識的學習融入到日常實踐中,增加學生課外實踐的時間和課時,并及時進行反饋和和總結,將高校與社會有機結合,互相補充,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未來走入社會建立堅實的基礎。
  3.2.4 推進高校人才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
  當前以北京體育大學為代表的各大高校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積極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以適應當前的社會需求,培養了大批社會體育指導員,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是專業人才與群眾體育需求的有效對接,國家相關部門設立職業崗位后,高校應當積極尋求對接途徑,實現高校與社會真正接軌,讓專業人才將專業知識和技能真正運用到群眾體育中去。
  4  結語
  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是群眾體育的關鍵一環,是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起步晚、發展不完善,社會各職能部門應當完善管理,同時高校應當發揮自身優勢,培養優秀人才,共同推進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G811.4-65 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職業標準[S].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2] 徐云.日本發展社會體育指導員經驗給我們的思考[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23(5):99-101.
  [3] 周松青,何穎,胡建忠,等.中日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的比較及對策[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25(4):309-3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615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