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變遷及其理論邏輯發展特征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青少年體質健康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重點問題,近年來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對70年來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變遷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梳理,并從理論角度總結出其理論邏輯發展特征為:從單一化問題解決方式向多元化轉型、基本實現與科技化、全面化建設理論的融合發展,以期為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完善提供參考。
關鍵詞:青少年 體質健康 促進政策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3(b)-0221-02
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有效指導下我國教育、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迅速,然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問題日益突出,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青年的身體營養各項指標雖呈增長趨勢,但青少年的運動速度、耐力、肺活量以及身體各部位的身體力量卻持續下降,在優越的物質條件下青少年體重超標現象不斷增多,近視率也持續增長。從建國以來國家政府機關就對于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提出了一系列促進政策,但還是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回顧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歷史發展變遷,分析政策的建設理論邏輯思想發展,為完善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提供參考。
1 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歷史回顧
1.1 新中國成立初期
翻開歷史篇章,1949年10月1日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在這一天新中國正式成立,體育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后體育產業的社會定位與性質也發展了較大變化,通過國家政府與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建國初期我國青少年體質促進政策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由于受當時社會環境所限制,青少年的體質健康較差,部分學生受身體體質原因難以完成個人學業,并且面對世界各國對我國發展帶來的壓力,我國提出了體育是為人民服務的指導方針,使社會青少年了解“體質健康”理念的重要性。在相關政策的指導下初步完成了我國體育管理機構的建設,培養一批優秀的體育教師并重新制定相關體育教程,但受科技與社會環境影響,在這一時期發展相關政策的實踐反思較少,由于科技能力有限難以及時獲取反饋信息。1954年,前國家體委制定了適用于我國青少年的統一鍛煉標準,即《準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后改稱為《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簡稱《勞衛制》。1964年,改稱《青少年體育鍛煉標準》,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中斷了試行。1974年,國家體委重新制定了鍛煉標準的試行條例,在重點試行的基礎上進行修改,1975年改稱《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在全國普遍推行。
1.2 改革開放初期
在改革開放初期建設過程中,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取得一定突破,對于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的思考也逐漸深入。在這段期間,政府部門除了完善相關促進政策之外,還制定了新中國探索發展時期的青少年體質健康有關的政策。原教育部、衛生部于1979年12月6日頒布《中、小學衛生工作暫行規定(草案)》,1980年8月26日頒布《高等學校衛生工作暫行規定(草案)》,從這兩個規定(草案)中不難看出,當時的青少年體質健康,主要是側重于從“講衛生”的角度來進行,通過文件對中小學以及高校的基礎衛生設施等進行規定,也有提到關于“安排體育課”的要求,但沒有具體規定。
1.3 20世紀90年代
1990年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國家體委聯合發布《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建立了以“全面發展、側重健身”的價值取向,并利用相關政策指導青少年增強個人體質,力求實現與世界發達國家共同發展的目標;通過相關促進政策規范學校體育、衛生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并對學校體育教育大綱進行了改革;同時也開展了關于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工作,有效解決了建國初期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信息反饋較慢的問題,實現了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科學、客觀的全面化發展。
1.4 21世紀以來
從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是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發展的高峰期。2014年為提高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我國實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通過近20年的發展與努力,在國家政府相關部門與社會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提出了以“側重身心健康、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要求利用相關促進政策實現體質健康發展的法制化、科技化與人性化,要求在建立較為準確與完備的國民體質統計數據庫,全面提升青少年的身體健康素質,指導學校進一步深化體育衛生管理工作內容,在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方便易操作的管理制度與更客觀、科學的政策評估體系,還初步建立網絡化的信息反饋系統。
通過上述總結,我們不難看出,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在70年的發展時間里,我國在發展國家科技、政治、文化的同時對于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的關心與支持從未停止,在發展中不斷創新、鞏固,并深入分析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取得了一定發展成績。
2 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理論邏輯特征
政策的建立與推進離不開理論基礎的指導,縱觀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發展,在每個時間段的理論依據都存在一定差異,在鞏固前輩發展思想中不斷創新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指導理論,設置與時代發展相符的取向價值,例如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促進政策主要以“國家立本、軍事發展”等作為價值取向來建設相關促進政策;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促進政策則主要圍繞“側重身心健康、以人為本”的中心理論思想來建設,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理論邏輯發展對于相關政策建立的重要意義,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理論邏輯發展主要有以下兩大特征。 2.1 從單一化問題解決方式向多元化轉型
在建國初期,關于我國促進青少年體質的健康發展的相關政策建設受科技與經濟發展影響較大,由于在初期建設當中無據可依、無理可循,在那一時期的理論思想較為單一,其核心指導理論則是關于健康為主體,要求相關政策引導我國青少年樹立“體質健康”理念,對相關政策的細節考慮較為片面,由于當時社會條件較為艱苦,相關政策的施行情況也難以得到及時的信息與統計,隨著社會科技、知識發展的不斷進步,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理論知識框架也更加豐富,理論邏輯性更強,思考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問題也較為全面,并將衛生管理、醫學等相關知識融入到體育發展理論體系內,針對青少年身體素質提高問題提出了更為全面的解決方案,認識到要想引導青少年樹立“體質健康”發展理念,還需要更多政策協同發展,并建立“以人為本”發展理念,要求相關執行者與學校教師要從青少年角度出發解決問題,設身處地的考慮青少年在堅持身體鍛煉過程中會出現的問題,并結合發展問題建立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2.2 基本實現與科技化、全面化建設理論的融合發展
在改革開放前期,實踐反饋信息較為緩慢對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難以實現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影響較大,然而在科技不斷創新發展的今天,在相關技術的支持下,我國信息通信發達。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建設也在時代的發展中基本實現了與當代科技的融合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相關部門就開始利用現代科技建設國民體質監測數據庫,針對數據分析所呈現出的問題對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進行修改與完善,并且青少年健康發展問題作為司法體系建設內容之一,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全民健身綱要》等一系列有關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的法律法規,來約束我國學校的體育衛生管理工作,有效提高我國相關促進政策的執行力度。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出臺,為我國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又增加了新的法制保障。
我國改革開放設計總工程師鄧小平曾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上述特征我們不難看出,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理論邏輯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進步,在70年的歷史變遷過程中,我國相關部門也在不斷完善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然而只有當青少年的身體健康素質真正得到提高時,這些相關的促進政策才能夠實現其價值。
參考文獻
[1] 謝宜軒.基于社區體育俱樂部構建社區、學校、家庭青少年體育網絡[D].福建師范大學,2013.
[2] 熊曉正,新中國體育60年:(1949-2009)[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0.
[3] 呂和武.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理論基礎、實踐模式與中國路徑[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8(6):21-24.
[4] 李沖,史曙生,劉路.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治理現代化:內涵、阻礙與發展路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8(11):23-2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6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