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患溝通在腦外科護理中的價值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針對我院腦外科收治病人的護理情況進行分析,探究護患溝通在腦外科護理中的價值。方法收集94例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腦外科患者,根據隨機表分組。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方式;護患溝通組則強化護患溝通。比較兩組患者腦外科護理服務滿意度;護理人員溝通能力、護理服務態度、護理服務質量總分;護患糾紛發生率;護理前后患者焦慮、抑郁程度和情感功能、健康水平。結果護患溝通組患者腦外科護理服務滿意度比對照組高,P<0.05;護患溝通組護理人員溝通能力、護理服務態度、護理服務質量總分比對照組好,P<0.05;護患溝通組護患糾紛發生率比對照組低,P<0.05。干預前焦慮、抑郁程度和情感功能、健康水平相似,P>0.05。干預后護患溝通組焦慮、抑郁程度和情感功能、健康水平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護患溝通在腦外科護理中的價值高,通過優化護理服務,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減少護患糾紛,提升患者滿意度,促進患者情感功能和健康水平改善。
關鍵字:護患溝通;腦外科;護理;價值觀察
引言
人與人之間的良好交往離不開有效溝通,在臨床護理中,護患溝通就是護理人員與患者、患者家屬之間就疾病治療、護理問題進行溝通的過程,護患溝通的目的在于切實了解患者真實病情,從而提供針對性護理服務。近年來隨著人們自我保護和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護患矛盾越來越突出,不僅影響了醫院的正常秩序,而且也對醫院形象聲譽造成了損害,護患溝通則成為緩解日益緊張的護患關系的有效途徑。建立護患溝通制度,在整個治療過程維持和諧的護患關系,能夠積極改善患者身心狀態,促進疾病康復,縮短治療周期。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94例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腦外科患者,根據隨機表分組。對照組男性、女性各有26、21例,年齡43~75歲,平均(62.73±5.21)歲。體質量47~81kg,體質量平均值(63.20±1.31)kg。護患溝通組男性、女性各有27、20例,年齡41~75歲,平均(62.03±5.19)歲。體質量47~82kg,體質量平均值(63.13±1.01)kg。兩組患者資料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按照腦外科護理服務統一標準開展各項護理服務,主要包括入院指導、心理干預、健康教育、飲食干預、運動指導以及出院隨訪等護理內容。護患溝通組在對照組護理前提下開展護患溝通:(1)溝通前準備:a.患者入院后加強交流,對患者心理需求科學評估,結合評估結果制定護理計劃;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掌握其家庭經濟狀況、心理承受力等,在此基礎上強化交流。b.與患者盡早建立信任關系,給予患者充分的尊重及關愛,以禮貌且親切的語氣與患者交流,營造默契、輕松的溝通氛圍,使患者卸下心理負擔,信任并依賴護理人員。(2)掌握溝通時機:a.護理人員要在適宜的時機與患者溝通,例如晨間護理時可詢問患者睡眠、飲食等情況,開展護理服務時,與患者適當溝通,使患者注意力轉移,及時了解病情狀況,并提供健康教育服務。因神經外科患者易受到病情影響,出現猜疑、悲觀和厭世等不良情緒,因此護理人員要學會站在患者的角度看待問題,給予一定的理解,幫助患者調整心態,積極配合護理工作。b.患者病情急性加重期需要花費高昂的醫療費用,多數家屬會出現煩躁、易激動等情緒,特別是經濟狀況不佳的患者,會頻繁詢問費用。對此,護理人員要學會耐心傾聽,主動傾聽與家屬之間的談話,盡快了解其真實心理;另外,對家屬提出的疑問還要專業解答,告知每項費用情況,使患者及家屬更加信任醫院。(3)在患者情緒不佳時,可借助非語言形式使其感受到關愛與理解。了解患者不良情緒出現的根本原因,對患者的意見嚴肅對待,及時找出解決措施;患者遭受打擊時,應盡量保持沉默,避免頻繁交流,以免影響到患者的情緒,在患者情緒趨于穩定時鼓勵訴說內心的痛苦,并指導合理疏泄消極情緒。對于無意識的患者可通過觸摸形式,增強護患溝通效果。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腦外科護理服務滿意度;護理人員溝通能力、護理服務態度、護理服務質量總分(滿分100分,越高越好);護患糾紛發生率;護理前后患者焦慮、抑郁程度(采取SAS評分和SDS評分,越低越好)和情感功能、健康水平(滿分100分,越高越好)。
2結果
2.1腦外科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護患溝通組患者腦外科護理服務滿意度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1。
2.2護理人員溝通能力、護理服務態度、護理服務質量總分比較:護患溝通組護理人員溝通能力、護理服務態度、護理服務質量總分(93.12±5.14)分、(95.51±4.47)分、(92.55±2.13)分比對照組(83.13±5.13)分、(83.12±2.25)分、(80.14±1.82)分高,P<0.05。
2.3護患糾紛發生率比較:護患溝通組護患糾紛發生率2例(4.25%)比對照組低8例(17.02%),P<0.05。
2.4干預前后焦慮、抑郁程度和情感功能、健康水平:干預前焦慮、抑郁程度和情感功能、健康水平相似,P>0.05。干預后護患溝通組焦慮、抑郁程度和情感功能、健康水平優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隨著現代社會醫護模式的轉變,臨床護理逐漸向以患者為中心,提供生理、心理、社會等全方位綜合護理的方向轉變,健康教育、倫理交流、心理護理等也成為護理工作的主要內容和創新點。堅持以患者為中心,不僅需要滿足其生理需求,而且需要重視患者的心理感受,時刻為患者著想,改善緊張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滿意度。研究顯示,通過強化護患溝通,可有效消除護患隔閡,更好改善護理工作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也同時有助于維護醫院形象,提高醫院競爭力。多數腦外科患者病情嚴重、復雜,進展快,且可合并情感障礙、行為意識障礙,甚至在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使其出現不同程度焦慮感和過激行為。通過護患溝通,站在患者角度為患者思考,充分理解患者的處境和需求,最大限度滿足患者需求,并聆聽其內心的感受,主動交流,及時給予患者和家屬安慰、關懷,有助于提高患者和家屬對診療情況的認知和轉歸的認知,使其明確各項護理操作的目的和意義,明確治療過程面臨的問題,可提高其配合度,確保護理質量。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方式;護患溝通組則強化護患溝通。結果顯示,護患溝通組患者腦外科護理服務滿意度比對照組高,P<0.05;護患溝通組護理人員溝通能力、護理服務態度、護理服務質量總分比對照組好,P<0.05;護患溝通組護患糾紛發生率比對照組低,P<0.05。干預前焦慮、抑郁程度和情感功能、健康水平相似,P>0.05。干預后護患溝通組焦慮、抑郁程度和情感功能、健康水平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建立護患溝通制度能夠改善腦外科患者的關系,可以有效提高護理管理的質量,可以加快患者的康復。提高我院的治療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郭旭,王瑩瑩,李金秋等.護患溝通在腦外科護理應用效果的臨床觀察[J].醫藥前沿,2016,6(21):269-270.
[2]馬濤.護患溝通在腦外科護理中的應用評價[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1):88.
[3]魏大瓊,陳桂蘭,龍春花等.標準溝通模式在急診科護患溝通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學報,2015,23(10):12-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7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