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檢查與病理診斷結果對比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探究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檢查與病理診斷結果對比效果。方法:納入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間本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所有患者均開展胃鏡檢查和病理診斷檢查,分析患者胃鏡與病理診斷符合率,胃鏡與病理診斷結果、CAG胃鏡表現與病理診斷以及胃鏡各表現與HP感染關系。結果:胃鏡診斷為88例,病理診斷80例,胃鏡下A型為26例,病理確診為24例,胃鏡下B型為32例,病理確診為30例,胃鏡下C型為30例,病理確診為26例。胃鏡下B型和C型及病理診斷確診率無差異,胃鏡下呈A型和B型的HP陽性率無差異,P>0.05;胃鏡下A型及病理診斷確診率相對于胃鏡下B型和C型較低;胃鏡下呈C型患者的HP陽性感染率相對于呈A型和B型的HP陽性率高,P<0.05。結論:臨床上將胃鏡檢查和病理診斷聯合,可對提高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病理診斷進行準確的診斷,進而有效該病患者的確診率,從而為了治療提供更有意義的參考依據,值得臨床深究。
[關鍵詞]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檢查;病理診斷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19)03—0076—02
慢性菱縮性胃炎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該項疾病的發病率較高。目前,臨床上未對該項疾病的發病病因做出詳細的闡述,該病的發病與慢性胃腸黏膜刺激、長時間飲食不規律以及幽門螺桿菌發生感染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F如今,國內的醫學技術水平得到明顯的提升,可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診斷也具有一定的進展。在癌前病變過程中可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開展積極有效的診斷與治療對該病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1—2。本次研究中,針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開展胃鏡檢查與病理診斷檢查,分析其診斷符合率,詳解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間本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男:女,52:48,年齡區間:25~45歲,平均年齡:34.25±5.23歲,病程區間:1~12個月,平均病程:6.23±2.36個月。
1.2 實驗方法
1.2.1 胃鏡檢查:使用電子內窺鏡檢查患者的胃部,展開直視,在整個胃鏡檢查過程中需要觀察患者的三種現象,(1)患者的胃黏膜逐漸變薄,黏膜皺襞也逐漸變薄變平。(2)患者的黏膜壁以及胃黏膜表現均比較粗糙,主要臨床特征有結節狀或顆粒狀等,同時患者的胃黏膜表面呈現坑洼不平。(3)胃鏡下白相表現較為明顯,血管被全部暴露,清晰,黏膜表面顏色呈現紅白相間[3—4]。
1.2.2 病理診斷檢查:選取患者胃黏膜病變部位的組織標本,取四到五塊即可,隨后將標本送往病理科室進行檢驗,標本可使用10%的福爾馬林溶液展開固定,利用石蠟進行包埋固定,標本需要開展HE常規染色,選一名鏡下病理醫師閱片診斷[51。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計數資料為胃鏡與病理診斷符合率,胃鏡與病理診斷結果、CAG胃鏡表現與病理診斷以及胃鏡各表現與HP感染關系,用(n,%)表示,x2檢驗。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結果P<0.05或P<0.01,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分析患者胃鏡與病理診斷符合率
胃鏡診斷診斷符合率為88%,病理診斷率80%,聯合檢查的診斷符合率84%。
2.2 胃鏡與病理診斷結果、胃鏡表現與病理診斷
胃鏡下B型和C型及病理診斷確診率無差異,P>0.05;胃鏡下A型及病理診斷確診率相對于胃鏡下B型和C型較低;P<0.05,見表1。
2.3 胃鏡各表現與HP感染關系。
胃鏡下呈A型和B型的HP陽性率無差異,P>0.05;胃鏡下呈C型患者的HP陽性感染率相對于呈A型和B型的HP陽性率高,P<0.05,見表2。
3 討論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發生癌變的幾率較大,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大量臨床研究顯示,若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可與患者的遺傳因素、飲食習慣、幽門螺桿菌感染以及年齡大小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若存在上述相關危險因素,需要及時到醫院開展專業檢查以及臨床診斷,胃鏡檢查與病理診斷進行有效的結合,可作為目前臨床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金標準[6—7]
隨著臨床消化科內鏡技術的逐漸發展,慢性萎縮性胃炎使用內鏡檢查越來越廣泛。目前,胃鏡檢查作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診斷方式,可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做出及時有效的臨床診斷。胃鏡檢查和病理診斷符合率會受到較多因素的影響,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體溫及年齡等會直接影響胃鏡下顯示的黏膜白相,臨床醫生的主觀經驗,胃內充氣、病理臨床醫師閱片經驗以及切片的科學性等[8—9]。
上述研究中,胃鏡下A型及病理診斷確診率相對于胃鏡下B型和C型較低;P<0.05;胃鏡下呈C型患者的HP陽性感染率相對于呈A型和B型的HP陽性率高,聯合檢查的診斷符合率84%,說明聯合使用胃鏡檢查與病理診斷可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可明顯提改善患者的診斷效果,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發生胃癌的風險率。醫務人員對患者開展及時的胃鏡檢查時,需要防止患者體內直接進入較多的氣體,避免患者的胃黏膜變薄或胃竇腔出現不同程度的擴展現象。同時,檢查人員需要積極的確保病理檢查過程中閱片、切片以及包埋等相關操作的規范性,盡可能的減少漏診率與誤診率,保證患者的確診率[10—11]
綜合上述,臨床上將胃鏡檢查和病理診斷聯合,可對提高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病理診斷進行準確的診斷,進而有效該病患者的確診率,從而為了治療提供更有意義的參考依據,值得臨床深究。
參考文獻
[1]邱曉娣,潘翔珍,梁群英,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檢查與臨床病理診斷對比研究[J].臨床與病理雜志,2015,35(11):1954—1957.
[2]馬藝寧,宋福勤.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檢查與病理診斷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2):117—118.
[3]李蕾,姜娜,韋雪磊.對比分析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檢查和病理診斷結果[J].中外醫療,2016,35(24):39—42.
[4]朱林琳,梁麗,孟亞飛,等.試析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檢查與病理診斷結果關系[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42):8416—8416.
[5]周雄杰,柳家紅。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鏡下特征及其與病理診斷的一致性比較[J].中華全科醫學,2015,13(10):1643—164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87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