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讓幼兒在社會大舞臺中悄然成長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陶行知先生說過“社會即學?!?,將教育與社會密切結合,不僅豐富了教育內容,拓展了教育時空,還使自然環境與特定的社會環境成為了幼兒學習的重要場所?!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提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組織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從以上觀點不難看出:社會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幼兒園社會教育的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現如今已被幼兒園廣泛利用,那么如何充分分析了解幼兒的學情,深入挖掘社會實踐活動的教育價值,選擇適合本地本園地域特征的活動形式,讓幼兒從中體驗快樂、收獲成長呢?筆者根據幼兒園的開展實施經驗,對幼兒園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與實施提出了自己的實踐思考。
  一、一導一引,引領幼兒園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向
  1. 以幼兒需要為指引
  如果每一次活動都是轟轟烈烈,只追求表面的效果,而脫離幼兒的實際需要,那我們的活動還有什么意義呢?我們常說“幼兒在前,教師在后”,就是激勵我們深入思考幼兒的實際發展需求、年齡特點,根據幼兒實際,科學有效地選擇社會實踐活動,尋找合適、恰當的活動時機,創設幼兒學習的氛圍,使社會實踐活動更具實效性,為幼兒綜合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如:當小班幼兒在集體閱讀完繪本《小貝弟的大夢想》之后,大部分幼兒都把消防員當作自己的夢想,于是班里刮起了一股消防風,游戲中可以見到消防員滅火的片段,日常交流時能聽到幼兒討論消防員的故事……為滿足幼兒對消防員的認知與好奇,教師利用消防員家長的資源,開展了助教活動,家長將消防車開進了幼兒園,在安全的前提下,幼兒乘上了消防車,爬上了鋼梯,試用了水槍……助教家長還給幼兒觀看消防安全的動畫片,一上午的時間,幼兒個個都在為自己的夢想專注著、交流著、興奮著。從夢想到變為現實,從繪本閱讀到親身體驗,從對消防員的粗淺認識,到深入了解消防員的工作、消防車的構造,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圍繞幼兒的興趣,拓展幼兒的學習,何樂而不為呢!
  2.以課程發展為導向
  幼兒園的社會實踐活動必須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從幼兒日常學習和生活的環境中挖掘有效的社會資源,從而讓幼兒園社會實踐活動發揮持久的作用,激勵幼兒保持正確的情感和態度。同時,幼兒園的社會實踐活動還要結合課程發展、主題教學,有針對性地組織幼兒開展活動,幫助幼兒了解更多領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我園地處開發區,家私廣場、蔬果批發市場近在咫尺,漸漸地這些也被我們列入幼兒園社會教育資源之一。在中班組開展主題“我們居住的地方”時,在調查、了解之后,教師通過審議發現,家居商城與我們的主題息息相關,玲瑯滿目的家具,讓幼兒懂得我們居住的一個小家是需要由這么多柜子、床、沙發等組合而成的。參觀中,富有藝術性的一張休閑椅,或者一個色彩繽紛的北歐風五斗柜,都在潛移默化中讓幼兒進行藝術欣賞。進入每家店,打招呼便是最基本的禮貌,輕輕走、靜靜看,在點滴細節中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與規則意識培養。在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從主題發展需要出發,又回歸到課程學習,使我們的課程變得更豐富,更飽滿。
  二、一進一出,多方位、多形式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1.請進來
  “請進來”主要通過“家長助教”“職業助教”等形式,將愛好廣泛,工種不同的人員“請進”幼兒園,幼兒園的家長來自各行各業,家長的職業、閱歷與專長等都是幼兒園寶貴的教育資源,我們經過有計劃、有組織地邀請家長來園助教,展示其特長與風采,使幼兒獲得更直接的經驗。如在“職業助教”活動中,我們請警察、消防員等特殊工種的人員,或者是愛好烘焙的媽媽,擅長飼養、種植的爺爺奶奶,醫院工作的爸爸充當志愿者,擔任幼兒的 “老師”。如在清明時節,耕樂園的種植地開始播種,園內的教師、保育員都沒有干農活的經驗,此時,每個班有相關經驗的爺爺奶奶便是我們的“寶貝”,指導我們選擇使用種子播種還是秧苗種植、如何松土施肥、鋪膜搭架等,此時班內的教師、幼兒都成了爺爺奶奶的小學徒。再比如中班有一位家長是醫生,他帶來的內容是關于洗手的知識,雖然看似簡單平常,但他從洗手的步驟、洗手的原因等多方面讓幼兒了解原來一個簡單的洗手也有這么多的學問。
  2.走出去
  幼兒園要充分利用周圍得天獨厚的社區資源優勢,組織幼兒參觀實踐、交流表達、動手嘗試,帶幼兒回歸現實生活,體會生活的本色。如:春暖花開時,帶幼兒到未拆遷的村社,尋野菜、找豆耳朵、挑馬蘭頭、寫生油菜花,親近自然,感受春天的美好。秋意盎然時,帶幼兒走進運河公園,發現草坪被人們隨意踐踏時,發現人們亂扔垃圾時,可以隨時啟發幼兒思考:“我們應該怎樣做?”讓幼兒能夠初步將自己愛社會的情感,轉化為愛社會的行為。學習歌曲《買菜》前,去蔬菜批發市場,認識蔬菜品種、了解錢幣用途、知道蔬菜價格,體驗生活,與人交往,從而給歌曲學唱做好前期的經驗準備。在“我們居住的地方”主題活動開展中,為了了解周邊的設施環境,我們走出園門,一路認識各類居住小區:高層樓、多層樓或自建房等,認識沿街店鋪:理發店、藥店、燒烤店、汽車修理店、文具店等,走進運河公園,了解運河上的橋、運河上的船……漸漸延伸到對家鄉的了解,了解家鄉的物產、景點等,激發幼兒對家鄉、對祖國、對生命、對生活的熱愛。在這樣與社會的親密接觸中,幼兒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在直面不良現象時,我們引導幼兒以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幫助幼兒學習、積累辨別是非的經驗,使幼兒能夠初步做出積極的應答,促進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
  三、一思一行,反思、評價社會實踐活動的教育內涵
  1.反觀教師行為
  在每一次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教師是靈魂般的人物,對內容的選擇要懂得判斷取舍,對前期的準備要考慮縝密周全,對活動的組織要學會收放自如。如大班開展關于動物的主題活動時,恰好全園性的親子實踐活動在無錫動物園開展,教師們便借此機會,將活動與主題相結合,前期把握課程發展脈絡,制定調查量表,幫助幼兒明確游玩目的,放手讓家長幫助幼兒獲取相關知識經驗,輔助課程發展。在之后的主題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在建構區將前期積累的對動物及動物園的經驗進行呈現。因為幼兒已有一定經驗,而教師對幼兒建構技能、水平的提升又是能夠把握的,主題結束后,教師認可自己的活動決策與組織形式,但內容是否走偏,細節是否優化,還是有待思考的。反觀活動肯定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只要能自我反思,積極整改,定能優化活動,為之后的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指導,同時對于教師的活動組織能力、觀念更新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2.評價幼兒表現
  幼兒是活動的主人,幼兒的發展水平是活動開展效率的實質性表現,當幼兒教師要對幼兒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表現進行客觀評價時,既要注重差異性、層次性,又要顧及全面性、可持續性,從單一、傳統的評價方式轉變成為多元、開放的評價方式,形式可能是一張反饋表,可能是家長口中幼兒的變化,也可能是日常觀察中幼兒的行為表現、語言述說,鏈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照關鍵經驗,社會領域目標是否真正達成,關鍵經驗是否有所發展,最終目的是使幼兒從“學會”向“會學”轉變,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
  幼兒園社會教育千姿百態,社會實踐活動百花齊放,陶行知先生也主張“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學校和社會的聯系,創辦人民所需要的學校,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總之,我們要充分挖掘人力、物力資源,為幼兒園創造更廣闊的教育空間,將一切有利的資源轉化為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資源,發揮社會實踐活動的最大價值,有效地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910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